常见传染病简介
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手册

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手册目标本手册旨在提供有关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信息,帮助人们采取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传染病的侵害。
常见传染病简介流感- 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流感病毒引起。
-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肌肉疼痛等。
-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等。
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多种病毒引起。
- 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 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感冒患者近距离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腹泻等,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 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饮用安全的水源、食用熟食、避免食用生肉等。
预防措施个人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厕所后。
-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嘴: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捂住。
-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保持家居环境清洁,经常擦拭常接触的表面。
接种疫苗- 根据卫生部门的推荐,接种适当的疫苗,如流感疫苗等。
饮食安全- 食用熟食:确保食物完全煮熟,尤其是肉类和蛋类。
- 避免生肉:避免食用生肉或未经煮熟的海鲜。
- 饮用安全水源:选择安全的饮用水源,如瓶装水或经过过滤消毒的水。
避免近距离接触- 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在他们咳嗽、打喷嚏时。
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锻炼、充足睡眠、均衡饮食等,以增强免疫力。
以上是预防常见传染病的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
请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共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健康教育,请咨询医生或卫生部门。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人体必须营养素——必须每天由食物供给的
营养素,合计有40多种,但世界上没有哪一 种食物包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必须营养素, 只有适时、全面摄取各种食物,才有可能均 衡营养。 均衡营养,平衡膳食的原则:一日三餐,定 时定量,食物种类越多越好,食物加工越粗 越好,植物种系越远越好。
一日三餐:早、中、晚
2养,养心:心情平静:喜(心、肝)、 怒(乳腺)、忧、思、悲(脾)、恐 (肾)、惊(肺) 心境开朗、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撑船 心态平衡:成功源自心态,健康来自心态
如果在生活中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
极的情绪总是占优势,且能适度地表达和控 制自己的情绪,喜而不狂,胜而不骄,败而 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与人的交往 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情绪稳定, 这就是心理健康,此时人的免疫功能良好, 这样人格健康发展就有了基础,身体健康就 有了保障。
3养:养性:个性 个人性格特征,自我意识、 先人
后已,助人为乐,有益健康 习性 习惯心性,命好不如习惯好,好的习惯 能够成就好的人生。 一接种:免疫接种 被动免疫:注射后免疫力可立即出现,持续2─3周。 如丙球 主动免疫:预防接种后免疫力(抗体)1─4周出现, 持续数月─数年。如:某些生物制剂:各种菌苗、 疫苗、类毒素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炼、三养、一接种
四 几种常见传染病简介及预防
疾 临床表 病 现 种 类 甲 病源及毒力 传播 途径 预防措施
皮肤黄 甲肝病毒。生 消化 肝 疸、 存力强, 道 乏力、 100℃、 消化 5min 道症 紫外线照,1h 状 ,灭活
病人:早发现、诊断、 住院隔离治疗 传播途径:饮食、水源 、用具消毒、个人卫 生 易感人群,三炼、三养 、一接种(甲肝疫苗 、丙种球蛋白)
常见的传染病简介

常见的传染病简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对我们的健康和社会造成重大威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染病,以增加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和预防意识。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流感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到他人。
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另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也可以减少感染风险。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影响肺部以及其他部位,如肾脏、骨骼、脑部等。
其常见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菌体会在空气中悬浮,并被他人吸入。
预防肺结核的措施包括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按时服用抗结核药物等。
三、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剧烈头痛、眼部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咬其他人传播。
预防登革热的措施包括使用蚊帐、穿长袖衣裤、避免去蚊子滋生的地方、定期清理家中积水等。
此外,加强蚊媒控制和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也非常重要。
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该病通过接触传播,特别是与患者的粪便或疱液接触后,未洗手或未采取卫生措施的情况下碰触口鼻眼等黏膜传播病毒。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等。
五、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综合征,病毒通过传染液体接触传播,如性接触、共用注射器、输血或母婴传播等。
艾滋病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衰竭,易感染其他传染病。
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传染病

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传染病一、引言传染病是指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全球范围内存在许多常见的传染病,这些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二、流感1. 流感简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其特点是发作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 流感的传染途径与防控措施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
为了预防流感,建议人们定期接种相关疫苗,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拥挤场所等。
三、肺结核1. 肺结核简介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主要症状是长期咳嗽、乏力和盗汗等。
2. 肺结核的传染途径与防控措施肺结核主要经由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结核分枝杆菌。
为了预防肺结核的传播,应该提倡呼吸道卫生,尽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以及进行相关的隔离措施。
四、艾滋病1. 艾滋病简介艾滋病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可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的传染病。
其特点是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感染的侵袭。
2.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与防控措施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建议采取正确而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以及进行母婴干预等措施。
此外,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腹泻疾病1. 腹泻疾病简介腹泻是一组以出现稀便或水样便为主要特征的胃肠道疾病,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胀气、恶心、呕吐等。
2. 腹泻疾病的传染途径与防控措施腹泻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污染而传播。
预防腹泻的关键在于保持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遵循正确的食品处理和个人卫生习惯,并及时进行治疗。
六、登革热1. 登革热简介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发作型传染病,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尤为常见。
常见的传染病简介

常见的传染病简介1.病蜜性肝炎,是当前严重危客我国人民fit康的一组传染病.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己知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肝炎病毒引起.务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可有疲乏、纳差、尿黄、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有黄疸.但亦有许多患者毫无症状.仅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被发现。
其中乙型、丙型和厌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尤以慢性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病情重者(如重型肝炎),可发生出血、昏迷、肾功能衰竭、继发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窿至引起死亡。
因此,当有不明惭因的疲乏、纳差、恶心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医院作肝功能化验。
一般首先检查的项目为丙氮酸氨基转移协(ALT)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必要时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2.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以脑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常在夏季7〜9月份发病.患者以发高烧、抽描、昏迷和一系列脑实质病变表现为临床特征.患乙脑的患儿较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疝,病情严重者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一旦怀疑本病,早诊早治极为重要。
3.f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眼站膜充血、皮肤出现红色的斑丘珍等。
以6个月至5岁的小儿多见.但偶尔成人也可患病,并且症状比小儿更加明显•麻疹的传染性极强,容易在幼儿园引起流行.4.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和育少年多见.以发烧、腮腺肿大、头痛为临床特征.有的患者伴有脑膜炎和睾丸炎.腮腺炎的传染性也很强.易在学校引起流行。
5.流行性出Jfc熟通常由老鼠引起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低血压、休克、皮肤出血、头颈和胸前皮肤发红(醉酒样)、先尿少而后尿多(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6.艾滋瘠由艾滋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不住性行为和输血等途径传播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临床表现很复杂.呈示出缓慢的、进行性恶化的发病过程.患者的整个免疫系统陷于崩溃.极易发生多种平时很罕见的严重感染和肿瘤。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夏秋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为了加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一篇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内容如下:一、常见传染病简介:1.高温引发的疾病:中暑、热带病、水痘、疱疹等。
2.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
3.病毒性肠道感染:手足口病、腹泻病等。
4.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5.细菌感染: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1.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a.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过公共场所、动物、垃圾等后。
b.注意咳嗽礼仪: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c.常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减少传染病在室内的传播。
d.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熟食、煮沸的水、新鲜蔬菜和水果。
2.接种疫苗:积极接种各类疫苗,例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3.避免接触传染源和传播途径:a.避免前往传染病高发区或有疫情的地方。
b.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c.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蝙蝠、家禽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三、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1.中暑:a.症状:头晕、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
b.防治方法:避免中午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手足口病:a.症状:发热、口腔溃疡、手脚出现水泡等。
b.防治方法: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隔离患病儿童。
3.流感:a.症状:高热、咳嗽、喉咙痛等。
b.防治方法: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就医。
4.登革热:a.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b.防治方法:消除蚊子滋生源、预防蚊虫叮咬。
四、夏秋季传染病的预防要点:1.室内环境清洁:保持通风、清洁,定期消毒。
2.饮食卫生:注意食材的新鲜,熟食、煮沸的饮食更安全。
3.减少人群聚集:避免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
4.抵制不合理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五、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和责任:1.个人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目前正值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由于学校里人群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病原体容易通过学生或物品从社会带到学校从而在学校中传播开来,又容易从学校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且我们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容易感染传染病。
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学校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将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下面简要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一、人类的四大传染病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
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
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
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经由进程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
公共场所常见传染病知识

公共场所常见传染病知识简介公共场所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由于人群聚集,传染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比较容易。
了解一些常见传染病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常见传染病以下是一些在公共场所常见的传染病:1.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和肌肉疼痛。
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已感染人群和使用口罩。
2. 感冒:感冒是由多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喉咙痒。
预防感冒的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已感染人群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3.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上的水疱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已感染人群和保持清洁的环境。
4. 腹泻:腹泻是肠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症。
常见的腹泻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预防腹泻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源和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5.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体重减轻等。
预防结核病的方法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了预防传染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设施之后。
2.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咳嗽和打喷嚏: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3. 避免接触已感染人群:避免与已感染传染病的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咳嗽或打喷嚏时。
4. 使用口罩: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可以减少呼吸道病毒的传播。
5. 清洁公共设施:定期清洁公共设施,包括电梯按钮、扶手、桌椅等。
总结在公共场所,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传染病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勤洗手、避免接触已感染人群以及使用口罩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以上仅为常见传染病的简要介绍,如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和预防指南,请咨询医生或寻求可靠的健康机构的建议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病
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中肺结核最常见。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血痰
其他症状: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
减轻等为肺结核患者的其他常见症状。
1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
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1个月内连续发现3例及以
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结核病人。
☐流行病学关联:是指肺结核患者之间有明确的接触史,或肺结
核患者所在单位的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反应率异常升高(增高
2倍及以上)。
2
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
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时,该
校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考虑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核定事件,并确
定事件级别。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根据防控工作实际,按照
规定工作程序直接确定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1、推荐和报告对象
①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中发现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有咯血(或血痰)等可疑肺结核症状者。
②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达到2周或2周以上,经追查发现为咳嗽、咳痰或咯血(或血痰)等可疑肺结核症状者。
以上2条为推荐进行进一步检查对象。
③学校学生或教职员工被诊断为肺结核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者,为疫情
报告对象。
4
2、报告时限
对确诊或疑似肺结核病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
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于24小时内向属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防疫专干报告。
3、内容
患者姓名、班级分布、发现时间、密接情况、目前患者隔离情况,
学校已采取措施
5
密切接触者筛查
●根据接触方式、程度和时间,可将接触者划分成三级
☐Ⅰ级:密切接触者---如同宿舍、同一教室的小班课同学、经
常见面接触的朋友老乡等;
☐Ⅱ级:一般接触者---如同一楼层的其他人员、上过大班课的
同学等
☐Ⅲ级:偶尔接触者---因学习或生活与指示病例接触
准确记录接触者的年级、班次、学生名单以及与首发病例的接
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6
6
3、报告程序
7
●学校的年级(班级)组成及人数
●在校学生数、教职员工数、学生来源
●教室和宿舍容量、布局
●学校校医的配置、常规开展的防治工作等。
●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考察发生疫情的班级、宿舍、食堂等
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情况。
8
当地县级结防
机构
结核病聚集性疫情
(学校)
县级卫生行政
部门上一级疾控机
构
教育主管部门
核实
报告时限:2小时内
报告
报告
4、报告流程
筛查目的
➢
及时发现学校结核病患者并给与治疗,防止结核病
在学校传播。
➢
避免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保障师生在校身
体健康。
10
结核病的筛查
筛查对象
➢新入校中小学生
➢大中专院校学生
➢新进教职工
➢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可参照执行
11组织实施
➢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负责全省结核病筛查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工
作。
➢省结核病防治所:负责对基层筛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市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县(市、区)筛查工作的组
织领导,做到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措施得力,检查到位。
➢县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协同配合,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学校、
疾控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配合的机制,各司其职。
12
●宣传目的:使学校师生能够正确认识结核病,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主动配合接受检查。
消除事件发生所在学校师生的恐慌心理,维
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宣传形式:结核病知识专题讲座、展版和发放卫生宣传材料等。
●宣传内容:结核病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
疗方案、密切接触者筛查、预防措施以及国家的结核病免费政策
等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
13
流行性感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属于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
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CoxA、CoxB)组某些型、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较为常见。
抵抗力
◆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乙醇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 ℃可存活1年,—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经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因接触病人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人群分布: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四、并发症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
•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 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死亡率极低,仅十万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