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明清家具发展

明清家具发展

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

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

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

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

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

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本栏目共分四部分。

“家具源流”,简要介绍历代家具的演变进程。

“明式家具”和“清代家具”,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真实再现中国家具艺术的魅力。

“家具木材”,帮助您进一步了解家具的组成和质地。

商周时期是中国家具史的蒙昧期,家具的形制都以席地跪坐为主,符合当时的生活习惯。

而后世家具的雏形也可在此视之一二:席是床榻之始,青铜俎和几是桌案的鼻祖,礼器禁是箱柜的前身,斧扆则是屏风的先驱。

另外,商周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家具上也有所体现,不仅家具的形制、使用要按照严格的等级与名分行事,就是家具的材质、色彩、纹饰……也有不可逾越的严格规定。

比如席的使用,其材质、花纹、边饰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周天子在封国命侯大典时,三重坐席为“莞筵纷纯”(以丝带为边的莞席)和“缫席画纯”(画五色云气为边饰的缫席)再加上“次席黼纯”(竹席镶以黑白相间的花边)。

而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等,皆有符合身份、地位的花饰,不能违反席原始家具,用作铺垫作息。

一般呈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小不一,小方席称"独坐",供一人使用,长方形席可多人同坐。

席经常和筵一起使用,故名"筵席"。

《周礼春官司几筵》注曰:"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

可知筵在下,席在上。

原料有苇、草、麦秸、竹、藤等。

"名称各异。

未秀之苇编席曰"芦席";长成之苇编席曰"苇席";稻草、麦秸编席曰"稿";蒲草编席曰"蒲";竹、藤编席曰"簟"等。

尊木汇详解明清家具发展史

尊木汇详解明清家具发展史

尊木汇详解明清家具发展史在中国家具工艺史上,明代是家具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家具的特点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特点。

在清代初期制作的硬木家具仍然是明代风格,所以古董行一向把它们称为“明式”。

所以,“明式”在这里仅仅是指硬木家具的造型风格而言,而不是指制作家具的朝代。

直至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家具工艺的发展形成了有别于明代家具的又一个流派:清代家具。

尊木汇国际艺术广场作为上海地区最专业的木文化地标,一直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古典木文化,明清家具作为中国木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尊木汇网站上我们了解到清代家具的发展至风格成熟为"清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延续。

第二阶段是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

这段时间是是历史上公认的"清盛世"时期。

皇帝为显示正统地位并表现自己“才华横溢”,对皇家家具飞形制、用料、尺寸、装饰内容、摆放位置都要过问。

工匠在家具上造型、雕饰竭力显示所谓的皇家威仪,一味讲究用料厚重,尺度宏大,雕饰繁复,一改明朝简洁雅致的韵味。

皇帝尚且如此,满清贵族更是纷纷效法。

一时间形成了斗奇夸富成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极端夸靡的社会风气,这个时期的家具造型上浑厚、庄重,装饰上求多、求满、富贵、华丽。

这风格特点,就是"清式家具"风格:第三阶段是道光以后至清末。

道光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劫难,此后社会经济日渐衰微。

同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以及教会的输入,这时期的家具风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响,有所变化。

例如作为经济口岸的广东,广作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影响。

追求女性的曲线美,过多装饰,甚至堆砌。

木材也不求高贵,作工也比较粗糙。

以上就是尊木汇关于明清家具发展史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清家具的历史和工艺特色

明清家具的历史和工艺特色

明清家具的历史和工艺特色明清家具的种类,也与时代有着很大的联系。

明代椅子常见有四出面式和官帽式,还有圆椅、玫瑰椅等。

四出面式和官帽式椅子在明代墓葬中曾有发现。

明清家具因其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反应当时的社会现象,富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而被人们誉为明清“美的缩影”。

明清家具的美能够持续到今天,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明清家具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应该被我们现代人所重视,让我们一起把明清家具的美延续下去。

明清两代是我国家具工艺发展的顶峰,现在的新仿品也大都参照这些样式。

明式家具的质朴典雅,清式家具的精雕细琢,都达到了艺术高度,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明清家具在用材及艺术性方面堪称是人类家具史上的巅峰,不仅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其经典元素还一直引领着时尚的潮流。

17、18世纪,随着中西贸易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中国青花瓷器更是被视为珍品。

蓬巴杜夫人曾亲建塞夫勒瓷器厂,专门仿制中国瓷器,价格不斐,其中尤以“国王的青”和“蓬巴杜的粉”而闻名欧洲。

中国青花瓷器上大量的花草纹、缠枝装饰图案对当时艺术家影响很大,这一点在法国开一代新风的著名洛可可艺术家华托的大量装饰性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明式家具多用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铁梨木、乌木等硬木,也用榉木、楠木、核桃木、樟木、榆木及其他硬杂木。

白木中以楠木、核桃木为上乘,银杏木与榉木次之。

中国的家具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南宋,椅子等家具才逐渐流行起来,工艺水平也日益精湛成熟。

明代是我国传统红木家具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大量精美、实用的各式家具。

至清代乾隆年间,家具材料虽然仍优良,但雕饰过于烦琐,风格也有所改变。

红木家具(红木家具装修效果图)之所以珍贵,最重要的原因是选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的那种坚硬紧密、纹理华美、色泽幽雅的贵重大料制作而成。

木材主要有黄花梨木、紫檀木、乌木、樱木、鸡翅木、酸枝木等,现在人们称之为“老红木”的其学名就叫酸枝木,以前鳊酸枝木较多,目前较多见的是印尼、缅甸、泰国、越南等国的酸枝木。

明清家具风格与发展

明清家具风格与发展

早期从晚唐五代开始,由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在考古学家考古上发现的是人们起居方式的改变,桌椅等家具出现后,到北宋时期结束了自古以来席地而坐的习惯,居室内的陈设改变了,人们的起居活动从低矮向高处发展,日用器皿也从地上移至桌几上,它们的形态和装饰花纹的部位都起了变化。

明清家具风格与发展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区分主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形式和水平。

一般以清代乾隆为界。

清式则指乾隆以后直到清末民初。

明式与清式相比,水平更高。

明式家具之造型完美、格调典雅、装饰得体、工艺技术精良,是历史上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明式家具继承了宋元的优秀成果。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空前繁荣,市民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家具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清初国家尚未大定,无暇顾及艺术,经济也有待恢复。

到了康熙时期,军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百业待兴,焦点已转移到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文化方面明显出现了满汉合流的趋势,家具艺术也才能够在明代已取得的高度成就上继续发展。

清初家具带有浓厚的明式家具特点,仍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美学价值,精品众多。

乾隆时,家具得到了上层的推动而加速发展,一方面根据统治阶层的趣味而创新,同时渗入了西方的某些因素,大大丰富了中国家具史的内容。

明代和盛清以前大致皆可纳入为明式。

明清家具的制作十分考究,光纹饰雕刻手法有龙纹、凤纹、牡丹纹、海棠纹、云鹤纹、蝙蝠纹、如意纹等七十余种,更不要说线雕、浅雕、浮雕、透雕、镂雕、悬雕等十多种雕刻手法,而卯榫就有明榫、闷榫、抱肩榫、燕尾榫等十几种,尺寸稍有偏差,都可能“破相”而成为“败笔”。

在我国古代家具史上,除了苏、广、京三大流派外,还有不少地方流派,如晋、宁、鲁、扬、闽等,它们与三大流派,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共同编织起中华民族灿烂的家具文化。

苏式家具“苏做”的家具俗称“苏式”家具。

苏州地区是我国明式家具的主要发源地,故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明清家具的发展概况

明清家具的发展概况

明清家具的发展概况明清家具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之前,人们已经能制造精美的漆木家具。

自南北朝以後,“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促进了高型家具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宋代,家具结构上的科学性和装饰上的多样化,无论在制作技术和审美意识上,都为明清家具艺术高峰的到来积累了经验。

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家具制造的鼎盛时期。

但不同的社会背景又使它们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体系。

明代家具追求神态韵律,以造型古朴典雅为特色,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尺度适宜;清代家具却注重体量,提倡繁纹重饰,崇尚雕刻和镶嵌,从而以富丽、豪华独树一帜。

明、清家具虽然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但其艺术成就深受人们赞许,故长期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家具领域中享有盛誉。

明朝家具明代的家具业十分发达,它一方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传统木作技术,另一方面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兴起,以及大量来自东南亚的硬木输入,为明代家具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代家具家具多取材于海外进口或南方出产的质地坚硬,纹理密致,色泽幽润沉着,花纹华美的优质木材。

主要有:黄花梨木、紫檀、铁力木、榉木、红木等,同时也采用一些木质轻松,纹理细直的木材,如桐木、楸木、楠木等。

明式家具种类繁多,按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①椅凳类,有杌凳、坐墩、交杌、长凳、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及帝王的宝座等;②桌案类,有炕(床)桌、炕(床)几、炕(床)案、香几、酒桌、半桌、方桌、条几、条桌、条案及书画桌案等;③床榻类,有榻、罗汉床、架子床等;④柜架类,有摆设古玩瓷器、书籍的架格、衣架、面盆架及亮格柜、圆角柜、方角柜等;⑤屏风类,有单扇、复扇之分;前者带有底座,又称插屏式座屏风,后者又分三扇、四扇、五扇等不同形式,可以折叠或伸展,使用方便灵活,又称围屏,其上常用手绘或雕刻、镶嵌等手法,装饰山水、人物、花鸟及题字等形象;⑥其他,如各种橱子、箱、提盒、都承盘、镜台、灯台、官皮箱及纯用于观赏性的微型家具。

明清红木家具特点及历史发展简述

明清红木家具特点及历史发展简述

明清红木家具特点及历史发展简述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将从家具在建筑中的角色入手,对明清红木家具的特点及历史发展进行简述和分析。

明清时期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红木家具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特点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具有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特点主要包括:1. 红木家具采用优质硬木为原料,如紫檀、酸枝、黄花梨等。

这些硬木颜色深重,纹理独特,木质坚硬,因此制作出来的家具不仅美观,而且更具牢固耐用的特点。

2. 红木家具注重线条和结构的平衡性,形式简洁大气,讲究精雕细琢,体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造型雅致,线条流畅,刻画了作者的审美眼光和美学追求。

3. 红木家具注重色彩的搭配,采用多种木材拼凑制作,如紫檀、酸枝、黄花梨等不同颜色的木材拼凑,共同构成一件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完整、造型精美的红木家具。

4. 红木家具注重雕刻的艺术性,在家具表面雕刻出各种花鸟等自然元素,增添了自然之美和文化内涵,更能让使用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明清时期红木家具的历史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家具制作技术逐步完善。

红木家具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成为贵族和富商们家中不可或缺的家具之一。

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制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 选材。

红木家具制作的第一步是选材,硬度、颜色、质感等因素都会被考虑,选取最适合制作家具的材料。

2. 压缩。

将选好的木材经过压缩处理,以保证家具制成后不变形、不开裂。

3. 切割。

根据家具的设计,将压缩后的木材进行加工,分成组成家具结构的各个部分。

4. 精雕细琢。

将加工好的木材表面进行雕刻,在表层防腐处理,并在家具表面涂上一层蜡以增加光泽和保护木材。

以上便是明清时期红木家具的制作流程。

通过多年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被人们广泛的欣赏和收藏。

总结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并在整个亚洲地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家具发展历史

明代家具发展历史

明代家具发展历史中国明代家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这些当时的家具工匠具有高度的技能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创造出了优美的家具作品,被誉为“明家具”。

与其他民族的家具不同,中国明代家具以其精美细腻的雕刻和纹样设计著称。

明朝时期是中国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这也反映在了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上。

这个时期大量的高质量的家具被制作出来,成为了全球家具设计和制作的典范。

明代家具的类型非常多样,包括桌子、椅子、屏风、床、柜子等等。

这些家具作品大多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料,同时也使用了金属、玻璃等材料来增强家具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明代家具的特点之一是雕刻工艺的精湛,雕刻技术的水平相对于前代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代的工匠们将雕刻的技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了漂亮精致的家具作品。

他们的雕刻技巧标志着中国雕刻艺术史的重要一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各类家具的雕刻内容包罗万象,有的是静物,如花卉、鸟兽、山水和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是人物或故事,例如长传中的八仙过海等。

这些雕刻作品为明代家具创造了更多的美感,也让人们在家居环境中更加舒适和愉悦。

除了雕刻工艺,明代家具的装饰性和实用性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时期,家具设计已经不仅仅关注美丽的外观,而是更加注重家具的功能和实用性。

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家具的结构和材料上,例如床和柜子的结构更加坚固,以满足人们对家具寿命的需求。

总而言之,明代家具的发展历史非常重要,它不仅在设计和制作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在雕刻工艺和实用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它成为了中国工艺艺术发展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

明清家具详细解析

明清家具详细解析

明清家具详细解析清代家具,从发展历史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

所以,这时期的家具造型、装饰等,还是明代家具的延续。

造型上不似中期那么浑厚、凝重,装饰上不似中期那么繁缛富丽,用材也不似中期那么宽绰。

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家具还是用紫檀木制造。

中期以后,紫檀渐少,多以红木代替了。

清初期,由于为时不长,特点不明显,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时期还是处于对前代的继承期,家具风格可以称为明式。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装饰具有同构性,其结构特性往往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结构美。

这种独有的结构美,出自于坚固密合的桦卯结构与经营巧妙的“攒边”技法,并依靠装饰性结构部件的运用来体现。

像牙条、牙头、档板、券口、角牙、围子、腿足、绦环板、霸王帐、卡子花等家具构件的设计表现。

他们既是结构性构件,起实用、加固、支撑的功能,又是装饰性构件,起美化作用,而且这些构件往往成为家具工匠们精雕细琢的主要对象。

此外,传统家具中装饰性的“线脚”运用也是家具工匠们津津乐道的装饰手法,通过其简洁利落的线脚转折和变化多端的线脚造型,可以使家具简洁疏朗的造型不会因为缺少装饰而乏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线脚造型丰富家具的视觉感受也就成了中国家具装饰的审美特征之一。

关于文人在明式家具中的角色,历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人主导明式家具设计,有人认为家具多出自民间工坊,因为家具尺寸相差无几,应该是工坊生产的。

家具的长、宽、高的尺寸关系,基本上取决于家具功能的需要,但也不是简单地根据功能去制作,在整体和局部上还需要认真地进行比例推敲,以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美观的造型。

明代匠师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

满清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统治天下必须掌握汉族文化。

所以当他们在关外时,就不断地吸收汉文化的精髓。

从康熙时期的家具来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家具的式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宋代家具的空前普及,为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中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时期。

宋代家具品种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屏风、镜台、凭几等。

还出现了专用家具,如弹琴用的琴桌,对弈用的棋桌,进食用的宴桌等。

家具形式也多种多样。

仅桌子一项已有正方、长方、长条、圆桌、半圆桌,还有较矮的炕桌、炕案;凳子有方、长方、长条、牙牙等形式;椅子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

宋代还发明了燕几,曾轰动一时。

当时的士宦大家为装饰屋宇,竟相仿造,燕几由7件组成,有一定的比例规格。

它的特点是可以随意组合,可聚可散,可长可短,纵横离合,变化多端。

符合了上层社会使用的要求。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有不少变化。

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牙板、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茶钟脚、收分等各式结构部件,但和明式家具相比还较差些。

宋代,我国已基本完成起居方式的转变,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绝对主导地位。

在宋代着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市肆小店中,无不陈放各式家具。

其中以方桌、条凳最为普遍,而士宦大家或有名望的人才有资格置备交椅。

在宫廷里,统治阶级不惜工本制作了一批高级家具。

如宋代帝后像中的各式椅子,从形象看,用料都较粗壮,装饰也很华丽,但仍不能算是完美的家具。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桌子和椅子,就是较为完美的代表作品,体现出宋代家具艺术的发展水平。

所以,我们对宋代家具的评价应是:“没有宋代家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就不会出现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

”换言之,对于明式家具来说,则是在宋代家具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了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因而使家具事业进入了科学化的阶段。

二、明初手工艺的繁荣,对明式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清家具的发展历史
明代前期,从事手工业的艺人较前代有所增多,技艺亦高前代一筹。

明代沈德符《蔽帚斋余谈》说:“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

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以古敌”。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介绍说:“画当重宋,而三十年来忽重元人,乃至倪元镇以逮明沈周,价骤增十倍。

窑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富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

大抵吴中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

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皆比常价再倍。

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

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明张岱《陶庵梦忆》中也有类似记载:“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鬻鬻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其竹器,一帚一刷,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明代周晖的《金陵琐事》卷三介绍说“徐守素,蒋彻,李信修补古铜器如神。

邹英学于蒋彻,亦次之。

李昭、李赞、蒋诚制扇极精工。

刘敬之,小木高手”。

这些资料说明一个问题,即明代江南地区手工艺技术较前代大大提高了。

明清家具的发展历史
家具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明代初期至中期也有很大的发展。

尽管匠师们没有在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流传至今的大批家具珍品记录了他们的勤劳智慧和光辉业绩。

他们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理所当然的艺术家。

明代,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的专门书籍逐渐增多。

明代黄成所编着的《装饰录》一书,全面论述了漆工艺的历史及工艺、分类和特点等。

这些工艺在明代漆家具上都有所体现,是一部研究漆工历史的重要着作,直到现在仍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木器家具方面的专着当推《鲁班经匠家镜》一书。

此书为明代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分建筑和家具两部分,其中对家具作了详尽的分类。

如:椅凳灯、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台架类、屏座类等。

每一类中又分别叙述不同形式。

如床榻类中有大床、禅床、凉床、藤床等;桌案类有一字桌、案桌、折桌、圆桌、琴桌、棋桌、方桌等。

其他如选材,卯榫结构,家具尺寸,装饰花纹及线脚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记述。

《鲁班经匠家镜》一书是建筑的营造法式和家具制造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对明代家具的发展和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有关家具方面的书籍还有明代文震享所编的《长物志》。

书中对各类家具一一作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对家具的用材、制作、式样分别给予优劣雅俗的评价。

明代高濂编着的《遵生八笺》还把家具制作和养生学结合起来,提出独到的见解。

这些书籍的出现指导了家具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生产工艺的提高,并丰富了家具制作的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