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2. 掌握水分子的特性和性质。
3. 理解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4.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
2. 实验材料:水、冰块、加热器、温度计、容器等。
3. 学生实验用具:玻璃杯、塑料勺、温度计等。
4. 实验记录表格。
5. 学生参考资料:关于水分子结构、性质和状态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演示文稿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它的特性和性质有哪些?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a. 实验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将一杯水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状态。
- 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观察其状态。
- 将一杯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其状态。
b. 实验2:探究水的分子运动-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食盐,观察其溶解过程。
-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糖,观察其溶解过程。
-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油,观察其溶解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知识讲解:1. 使用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2. 解释水分子的特性和性质,如极性、溶解性等。
3. 解释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巩固与拓展: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不同温度下会有不同的状态?为什么某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某些物质不行?3.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应用等。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小论文。
2.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
2. 评估学生的小论文,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如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测定等。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一、单元课标解读: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社会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从而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3: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初步形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认识。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
目的是帮助从分子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认识,初步建立“微粒构成物质”的概念其中重点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及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2 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路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 、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0 加热前0 加热后 1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水蒸气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表示水分子水冰0气态的水:水分子 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 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 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水分子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做出假设
得出结论
知识升华
创设问题 情景
合作探究
交流评价
具体过程
设计问题情景 实验:注射器内密封2毫升水,用吹风 机加热,学生观察现象,(注射器内水 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这是为 什么?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做出假设
1、水分子数目增多。 2、注射器内有其它气体。 3、水分子体积变大。 4、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5、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6、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改变。 7、水分子冲到注射器另一端。 ………………
挑战自我
• • • • • • • • • • • • 1、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句话能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2、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切开榴莲时可闻到特殊的香味,着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质量很小 3、今年春夏,贵州省发生严重的旱情,水资源严重缺乏,有关部门呼吁, 人人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节约用水,下列节水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 B、推广使用节水水龙头 C、工业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D、少喝水,不洗澡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①用手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不能看到水分子 是如何跑掉的。 ②自行车或汽车的轮胎在夏天比冬天更容易爆胎。这是为什么?
挑战自我
设计目的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增强实用性。
课下实践
播放视频《疯狂的水分子》
把自己当成一个水分子,以《我的旅行》为题 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题材不限。
继续探究
实验:掰冰块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掌握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3. 能够解释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解释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和幻灯片。
2. 实验材料:水、容器、温度计、冰块、加热器等。
3. 学生实验用具:酒精灯、玻璃棒、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引起学生对水分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水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吗?请思考一下。
探究活动:1. 实验1: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方式a. 将一杯水倒入容器中。
b. 用显微镜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
c.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d. 教师解释水分子的运动方式。
2. 实验2:探究水分子的相互作用a. 将一杯水分成两份,分别加热和冷却。
b. 观察加热和冷却后水分子的状态变化。
c.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d. 教师解释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拓展活动:1. 小组活动:讨论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a.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c.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归纳总结:1. 教师总结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分子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的小论文。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水分子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进行评估。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掌握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3.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热水、温水、温度计等;2. 实验材料:水分子结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等;3. 教学辅助工具:PPT、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水分子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哪些特点?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解释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相对位置和键合情况;3.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是如何形成氢键的?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实验1:观察水的三态变化a. 将一杯温水倒入玻璃杯中;b. 将一块冰块放入另一杯中;c.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杯中的温度;d. 让学生观察两杯中的水的状态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e.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水会变成冰块?冰块又为什么会融化?2. 实验2: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a. 将一杯热水倒入玻璃杯中;b. 让学生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剧烈?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并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3.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如何影响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水的密度最大时是在4℃?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液体的三态变化。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相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但学生还不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可以自觉地从微观角度去剖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习以为常的现象不易产生研究的激动。
为此,本节的教课起点应该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
学情剖析: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集、凝结、液化等词语描绘水的三态变化,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可是关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此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看法怎么解说变化”这样的化学识题还不可以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指引学生自主研究,帮助学生成立微粒观,让学生从头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剖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色。
2、可以用分子运动的看法解说水的天然循环现象过程与方法: 1、经过剖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色,学会用分子运动的看法解说自然界中常有的现象。
2、初步成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自然界中常有的水的三态变化下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课重难点:要点:分子的基本特色难点:用分子的特色解说一些现象教课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多媒体投放图片“下雨” “下察看图片培育学生读图、雪”思虑、议论、回答识图的能力。
情境[ 问题 ] 天上的雨和雪来自哪回首旧知。
利用学生的已有导入儿,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导经验制造认知冲入] 今日我们要经过“水的三突,引起学生的态变化”来解答以上问题。
思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投影 ] 出示目标 [投影 ]关闭阅读目标,明确任务在针筒中的水。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量筒、小烧杯、水、酒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几幅有关水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作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一: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展示三态变化的图片,感受三态变化的过程,然后回到导学案,提问学生预习三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掌握情况。
根据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学生归纳水分子的变化情况,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是不变的。
二、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解释“雨后初晴的道路,路边斑斑水渍,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水烧开后的锅盖,”水烧开后,解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
这两种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试着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能量、水分子的运动和间隔的变化情况。
然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的间隔和排列发生了变化。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思考导学案上的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为什么看到字迹逐渐消失?这个问题,让三号同学展示。
三、分子的特征分子太小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可以展示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让学生体会分子很小。
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填写实验现象和解释。
探究实验1: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解释:分子之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2.: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扩散较快。
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总结分子的特征,小组交流展示。
分子的特征: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四.课堂总结,小组谈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
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T液态T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
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
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