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引言概述: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且丰富多样的历史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定律,这些定律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包括中央集权、天人合一、礼乐文化、科举制度、边疆防御、官僚体系、农耕经济、民族融合、治国理政和思想启蒙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定律。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中国政治体制一直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决策和管理,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
这一定律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障了统一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张和独立性。
小点1:中央集权的起源和影响小点2: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小点3:中央集权的优缺点和限制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小点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起源小点2:天人合一在中国历史中的表现和影响小点3: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三、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这一文化注重礼仪规范和音乐艺术,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文化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教育功能,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小点1:礼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小点2:礼乐文化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小点3: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传统影响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定律。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治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和普及,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考前必背必懂的36个历史规律

考前必背必懂的36个历史规律来自:要学习网阅读原文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五千年跳不出的5大历史定律(因果惊人)

中国五千年跳不出的5大历史定律(因果惊人)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我们在众多历史定律中,精选出对当下人们最具启示的五大定律。
细细品味,这五大历史律,何尝不是人生定律。
01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
我不禁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纣亡其国,“赴火而死”。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成语:见微知著。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崩溃,可能就在一个很小的放纵开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千万不要低估人的欲望,只要开了一个头,就很难刹住。
大学生为了新款的手机、包包而贷款,鲜有全身而退的。
那些收受了第一笔贿赂的官员,也很少有悬崖勒马的。
世人贪欲,大抵如此。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
所以人要懂得克制,审慎行事,不可迈出贪婪的第一步。
02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汉朝刘邦杀韩信,明太祖杀尽开国功勋……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中国五千年5大历史定律

• 站得高固然可以看得远,但是只有站得低,才能看得清。
• 凡事从实际出发,多考虑一下方案是否切合实际,符合现 状。
• 为人做事,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著名百字短文: •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
之大。
•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
之。
• 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敌戒定律
• 秦国因为六国在侧,才能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 上,吞并六国之后,朝政反而开始混乱起来。
• 晋国打败楚国,外部没有了敌人,傲慢自大,才 有了后来的祸患。
• 都说有敌人是坏事,但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认 为是好事。
• 马云曾在演讲的时候曾说:“有腾讯这样伟大的 公司做对手,是阿里的幸运。”
不禁为他担心。”
见微知著
•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 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 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 百姓怨而诸侯叛,纣亡其国,“赴火而 死”。
•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成语:见微知著。
•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崩溃,可能就在一个很小的放 纵开始。
以史 为镜
完善 自己
正向前进
•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丑、我 们的妄、我们的困境。
• 历史是一面镜子,知兴衰,明得失,既可 照现实,亦可照未来。
• 读懂历史上的著名定律,以史为镜,看到 前人过失,不步后尘。
•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在人生路上, 永远保持正向前进。
政治定律50个

政治定律50个1、黄宗曦定律中国的田赋制度从夏商周至民国,仅重大变迁就有八次之多,但每次改革的实际情况是: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精辟地将其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黄宗羲定律”的核心。
2、历史周期律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从重庆来到延安。
为抗议重庆的黑暗,作为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曾经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
那里贪污腐败,特务横行,政治专制,以致许多公共场所都贴着“莫谈国事”。
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敌友定律英国上世纪外相哈默斯顿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称之为“敌友定律”。
4、哈定悲剧定律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发生的是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上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
公共的东西似乎从来都被人关心。
5、阿罗不可能定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
然而,通过选举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Arrow )采用数学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第五定律,朋党定律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数学九大运算定律

数学九大运算定律&中国5000年历史逃不过的“九大定律”简介: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
我不禁为他担心。
”(冯梦龙)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
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
于是就有了“包围”。
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
国学十大经典定律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个经典定律,这些定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来一一列举这十大经典定律。
一、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提出的道德准则,即仁者必定爱人,爱人就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即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保持中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智慧。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四、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指高尚的道德准则,即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五、礼仪之邦: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准则。
六、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指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动相结合,即知道了什么就
要去做什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智慧。
八、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指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政治理念。
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先修身,然后治家,再治国,最后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治国理念。
十、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性格和命运是由天定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
这十大经典定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
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
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
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
我以为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情形居多。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
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
是在不断地转换。
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二曰“奢”。
三曰“淫”。
四曰“逸”。
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
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
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
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
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
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
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
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
“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
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
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
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
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