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
一个美国华裔城市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

1 导论
为了给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城市人 口提供服务 开放空 间的规划 .设计和管理人
员正 面 临 着新 的挑 战 。在 城市 地 区如 芝 加哥 都 市 区的 研 究显 示 .不 同种 族 和 民族 在如 何使 用 娱 乐 开 放 空 间 ( 群 体 的规 模 ) 追 求 何 种 活 动 方 面 是 有 差 异 的 ( ths n 如 与 Huc io . 1 8 :G btr D la o 19 ) 9 7 o s 和 eg d 9 3 。虽 然 对 于 在城 市和 野外 环 境 下 的 比较 研 究 已 经揭 e 示 了不 同种 族 和 民族 在 休 闲 和娱 乐 方 面 ( i r adrcet n 的 差异 性 但 是 为 什 么 1 s e n ra o ) eu e i
Ab t a t Les r r f rn e n p n s a e e d sr c: iu ep ee e c s do e c e s a p n w r x l rd wi i i r t. o g n ou t n c e ee p o e t nad s ee h mo e e seI i h c l c m m u iy t e Ch n s me ia s o i a o’ o nt :h ieeA rc n fCh c g S Ch n t wn F c - -a e it r iw s d f c sg o p ia o . a e t f c ne v e o u r u o n a d s u so s we e u e o i e tf u d o e s r i c s i n r s d t d n iy o t o rl iu e p t r s n r f r n e ,n g n r l a dw i s e t at n d p ee e c s i e e a , t r p c e a n he t e p r e e o m e tb i g p a n d f rt e o n w a k d v l p n en ln e o h c m m u i . i d n ss o t a at o g m e o ua o nt Fn ig w h tl uhs y h h o p p lr a t i e r od fe n o h t g t ee p ce ci t saen ifr t r m w a h x e td vi e f mi b frt em an t a g o Am e ia o lto . I 0 i sr m An l h e rc np pua i n t e l m e n n n i n fc n e o e e a t i e a e a i g a d sg i a c ft s c i t s h v i h v i c e ra d u i u is t i e ec l r . No a l l a n n q e t o Ch n s u t e e u tbe d fe e c s n a t i r fr n e r o n ti i r n e ci t p ee e c s i v y we ef u dwi n h t e s m p e of r s o e t c o di g t g h a l e p nd n s a c r n o a e,
中心_走廊_绿色空间_大芝加哥都市区2040区域框架规划

Center, Corridor and Green Area: Greater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2040 Regional Framework Plan
黄玮
摘要:本文在简要回顾美国大都市区在二战后的 发展演变和大芝加哥都市区面临的挑战之后,从 规划预测、规划过程、规划框架、实施战略等四 个方面介绍了伊利诺伊州东北规划委员会2005年 9月公布的大芝加哥都市区2040区域框架规划, 对它所包涵的新规划理念和以社区为动力、公众 广泛参与的规划过程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阐述。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a brief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Greater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this paper introduces 2040 Regional Framework Plan which NIPC launched on September 2005 with longterm forecasting, common ground, framework creating, implement strategies and so on, emphasis its new conceptions of community-driven regional planning and new process of broad public involvement.
大芝加哥都市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 强大的芝加哥市中心区——鲁普(Loop),和其他少数的大型就业中心(Naperville, Aurora, Joliet, Elgin 等),以及围绕着奥海尔国际机场的地区。富有的郊区,如内珀维 尔(Naperville),经历着居住和就业不平衡的困境,经常导致交通拥挤和当地居民激烈 反对增长。而芝加哥市内的有些社区和旧郊区,如南部的黑人社区,因为缺乏就业岗 位、投资和公共服务而衰败。不同种族和民族、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空间上的隔离,给 城市和郊区的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压力。
美国城市规划

美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谋划、统筹安排的行为。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城市规划始终以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为核心,旨在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良好的城市环境。
下面将介绍美国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其中的一些项目。
1. 混合用途发展:美国城市规划将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相结合,以缩短人们的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促进社交交流。
例如,市区常常有商住两用的高楼大厦,下面是商业设施,上面是住宅区;而市区的公园和广场可以提供公共娱乐和休闲空间。
2. 可持续发展:美国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倡导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使用。
例如,美国许多城市计划修建自行车道,并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减少汽车排放;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如使用节能灯具和隔热材料。
3. 智能城市:美国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例如,在交通拥堵问题上,美国的一些城市开始采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疏导指示,优化交通管理。
4. 历史保护:美国城市规划兼顾了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无论是建筑物、传统文化遗产还是自然环境,美国城市规划都尽力保留并恢复传统价值和美学。
例如,波士顿的“自由之路”保留着独特的殖民时代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
5. 公民参与:美国城市规划积极倡导公民参与,通过听取公众意见和意见征询项目进一步改进规划。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对城市规划重要性和目标的认同感,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
美国的城市规划还包括很多实际的项目。
例如,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园林规划项目,该项目考虑到城市绿地面积的不足,通过打造一个大型公园解决了这个问题。
又如,硅谷的科技园区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产业聚集和生活配套设施规划的成功案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总之,美国城市规划以混合用途发展、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历史保护和公民参与为特点,并通过一系列项目来实现这些目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城市公园及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美国的历史名城——波士顿是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 中心,同时又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是美国东海 岸因内河冲积而形成的一个半岛,其城市地理环境独特, 从温斯洛普的北面到赫尔的南面,波士顿拥有290公里 的海岸线。同时,波士顿拥有118平方公里的海湾水面 以及众多的海岛和深水港设施,是一个典型的滨水城市。
榴
岗
公
园
变
迁
1975年摄
平
面
图
1927年摄
1984年摄
公 园 实
景 照
片
案例五: 日本武藏丘森林公园
国営武蔵丘陵森林公園(こくえい
むさしきゅうりょうしんりんこう えん)は、埼玉県比企郡滑川町と 熊谷市(北口周辺のみ)にまたが る比企北丘陵にある国営公園。国 の明治百年記念事業の一環として 開設された。 1974年7月22日に全国初の国営公 園として開園した。 園内を一周する全長17kmの自転 車専用道路が整備されており、歩 行者を気にせず存分にサイクリン グを楽しむことができる。自転車 は公園内や森林公園駅前でレンタ ルできるほか持ち込みも可能[3]で、 園内の移動に高い機動力を発揮す る。
湿 地
公 园 实
景 图
片
方案三美国波士顿滨水公园
充分利用人文资源 A historical city which fully utilizes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滨河公园与住宅相得益彰, 亲水的环境Riverbank Park adjacent to residential areas
1902年(明治35年)にこの「桜 の馬場」は県立の「榴ヶ岡公園」 として開園する。すると、1875 年(明治8年)開園の桜ヶ岡公園 が仙台市中心部の西にあること から「西公園」、当園が中心部 の東にあることから「東公園」 とも呼ばれたが、「西公園」と 「榴ヶ岡公園」が各々定着した [2]。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常是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
日本东京、大阪的地下商业街,美国曼哈顿的高密度空间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转折点。
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⑴经济方面:高密度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使地下空间开发有利可图(投资上的赢利性);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使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行(投资上的可行性)。
⑵地理因素:北欧、北美气候寒冷,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人口的无限制增长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在质量上寻求高密度环境下的秩序性和高效率的交通联系。
⑶社会和城市方面:节能抗灾的考虑;保护历史性风貌和复苏城市中心活力之间折衷的产物;城市中心凝聚性和吸引力客观上产生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和立体化交通的需要;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需要更多功能化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空间。
此外,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对有效地使用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都具有综合效益。
1.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1.1.1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然比北欧这些国家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最具特色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规模大,抗灾能力强,从80年代以后,日本单个的地下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在立法、规划、设计质量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体系,据统计日本已经在26个城市建设地下商业街146所,日进入地下商业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9/1。
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

城市空间的资本改造——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田2在建的南京第一高楼资料来源:孙浩.南京置高楼封顶r高450柬A-g-接待砚光市民【N/OL].现代快报,2008-08_27.h印://news.xiahuanet.cort,dtravel/2008・08/27/content._9719806.htm.强烈.到处可见新生活的幻象一再被强化。
真实生活看来与我们如此接近,像是从日常生活中伸手可及,彷佛我们与镜子那头的美好真实零距离”[161。
4结论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扩张与内部更新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特征。
资本作用于空间本身.公共部门,制度框架、城市规划、城市文化.舆论环境等各个方面.共同完成了这些过程。
然而人们往往被资本主义空间的虚幻外表迷惑.忘记了空间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以及作为具体实践的生活空间的二元分裂,忘记了谁被驱逐而谁因此获利。
当诸如拆迁冲突激化.历史街区被推平.山水资源成为有钱人的后花园等等矛盾愈演愈烈时.人们才隐约意识IN,D,里那些美好繁华的印象也许仅仅是资本主义空间展示的镜像。
穆勒(JohnStuart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在富裕的国家里财富再分配比增长更重要.人口控制是比追求进一步经济增长更有效地达到消除贫困目的的途径…’。
2008年两会提出预防经济过热.表明当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国家政策已悄然转变.改变城市空间被动于资本改造的契机已至。
这不是否定自由市场.而是说自由市场经济应被束缚在有理性的政府干预框架之下,包括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政府和利益集团博弈,最终重建市民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fl】张京祥,手.体制转型与中国域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经济参考报.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居世界之首超合理水平[N】.经济参考报,2006-03-13.【3】DavidHarvey.后现代的状况:时文化变迁之源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汪安民,等.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J】.新建筑,2002(2).[6】潘泽采.空问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7(4).【7】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JohnGavanagh,JerryManden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M】.童小溪,等。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论述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论述章旭健【摘要】Urban open space had been the emphasis of study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on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method system were still deficit.It was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open spa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points of various layout methods were examined and the planning meas-ur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and supply, special layou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realize scientific layout of urban open space.%针对国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系统研究的不足,从国内外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方法的规划侧重点,并从居民需求与规划供给、空间网络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实现开放空间的科学布局、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缓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方法;需求;生态【作者】章旭健【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开放空间(open space)是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自然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还能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及创造城市效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开放空间的综合要求越来越复杂.1906年,英国《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或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作为公园或娱乐场所”.我国学者卢济威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张京祥等[1]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允许公众进入,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自然生态基底或人文内涵、富有景观特色的地段或地区.季如漪[2]认为开放空间应从生态观、人本观、自然和社会和谐观3个方面来理解.综合专家学者的说法,开放空间可以理解为具有开放性、生态效应与游憩功能、使公众得以脱离封闭的空间组织并自由游憩的城市空间场所,主要包括广场、绿地、公园等城市空间类型.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质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理论和模式.如:城市公园运动、田园城市、邻里单位、机械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等,规划方法上有定量空间标准、公园系统和形态相关的模式,这些理论和模式的提出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邵大伟[3]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外开放空间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形成时期(1877年—二战前),此时开放空间重在改善城市生存生态环境,以疏散密集城市人口、提供城市环境缓冲为主要目的.涌现的理论有田园城市、有机疏散论、广亩城市、邻里单位、机械城市等.发展时期(二战后—1980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映到开放空间的建设中,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园林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近今时期(1980年—现在),开放空间研究取向多层次化,涉及多个学科,逐渐重视其社会功能,定量研究不断增加.张虹鸥等[4]将开放空间发展进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注重美学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探索阶段;以城市绿地建设为主的开放空间形成阶段;考虑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城市开放空间发展阶段;结合城市生态学、历史价值保护等多元价值观的开放空间成熟阶段.张京祥等[1]从社会文化角度将欧洲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分为4个时期:1860—1900年以城市环境与美化运动为主要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建设时期;1900年—二战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发展时期;二战后—1980年以多种因素为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群落马赛克化的开敞空间发展时期.张帆等[5]以1996—2012年CNKI“篇名”含“开放(敞)空间”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归纳出十几年来国内开放空间研究主要方向的成果与进展.总结国内开放空间的研究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她认为国内学者们作了很大贡献,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微观层面的研究占绝大部分,而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中观层面的研究尤为不足.王洪涛[6]回顾并分析了德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及规划内容,总结出生态、环境、休闲与美学相结合的规划体系.陈竹等[7]通过回顾西方公共空间理论,研究了公共空间的视觉审美、认知意向、行为心理及公共领域理论.张虹鸥等[4]介绍了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主实践的进展,总结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模式和研究内容及对我国开展研究的启示.张京祥等[1]简要回顾了欧洲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过程中,社会文化在欧洲城市开放空间发展中的作用.李咏华等[8]分析了北美线性开放空间的管理、保护及规划经验.指出成功的线性开放空间规划应该是,生态系统是完整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余琪[9]提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地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强调了开放空间的生态型、功能性与目标性,从宏观(开放空间与城市建成空间的系统战略)、中观(开放空间规划控制与规划布局)、微观(开放空间环境设计)角度总结了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并阐述了开放空间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国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逐渐倾向于以量化的方式寻求开放空间的实践规律,定量研究成为趋势.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涉及范围逐步宽泛,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涉及多重价值,要融合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更加注重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理念.从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角度,可将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归类为以下5种:19世纪初,在开放空间建设初期,开放空间仅注重单个的形态与吸引力.单体营造法是开放空间建设的初期方法,主要有随机模式与美化模式.这一时期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多为建造大型的公园景观工程,注重单个工程的形式与内涵,虽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开放空间,但未系统地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开放空间规划方法.随着人们对开放空间功能认识的深入,城市整体建设的关系和开放空间之间联系的方法与理论不断兴起.系统层次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公园系统模式与田园城市模式.19世纪后期,公园系统实践拉开序幕,它创造了一个用绿道连接的开放空间系统,各个空间功能各异,以实现居民在城市开放空间中连续的移动.公园系统模式在区域层面规划布局城市公园,注重居民在使用公园时的整体感知.规划重点为城市绿道规划、公园分层规划等.在城市尺度下,霍华德提出应建设城乡结合体的田园城市,控制并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引导城市人口向郊区疏散,而在城市内部增加绿地面积.莱特的广亩城市概念极端强调开放空间自然化,主张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城市形态.柯布西埃提出的机械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功能集中的同时要注重城市绿地等开放空间功能的体现.佩里的邻里单位思想包含了在各个居住区中设置尺度适宜的公共活动中心与绿化.受霍华德田园城市影响,形态相关规划方法在欧美各个城市兴起,形态方法起名于开放空间的形态,并与周围建成空间的空间序列相关联.其中最出名的模式是“绿带”“绿心”“绿指”和“绿廊”.“绿带”规划指在城市周围留存一条农业和自然区域的绿带,其目的在于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发展区扩张到边缘农村地带;“绿心”规划指城市建成地带环绕的不可侵占的开放空间,防止城市增长和边缘蔓延.它最早出现在荷兰的斯塔德地区;“绿指”规划就是指状绿地,是嵌入城市地区的条状放射性开放空间,其重要优势就是增加了城市中心区到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它反对城市以摊大饼方式蔓延,规划在线状发展的城市群之前保留绿地空间;“绿廊”规划是指绿道规划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形态,但都指线状的开放空间,主要依据现有的线状空间元素,如自然的溪流与山脊,或是人造的公路与铁路.这些通道可用作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可以服务于通勤、休闲、历史文化保护等需求.虽然线状形态可能会限制一定的娱乐用途,但它能在各种各样的空间尺度中应用,也能较好地回应大都市地区自然资源保护需求.为保证开放空间均衡性与居民满意度,可达性导向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是Weibull提出的吸引可达性(attraction accessibility)的公理框架.在关于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中,学者最早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受访者对开放空间可达性的需求.之后学者引入了重力模型与距离衰减理论,将可达性的高低归结于时间和空间要素.也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可达性与周边环境的连接情况、分散度、可到达指数、设施情况等因素有关.或通过调查研究开放空间大小、开放空间与居住地距离、开放空间自身吸引力进行调查分析.开放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形式多样,如开放空间服务范围、最小尺度、地理分布与居民人口结构、人口密度、活动类型等.可达性导向法是与居民生活感知最密切相关的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生态考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于景观建筑和规划作品中就已经有迹可循.相关的规划模式有生态决定论,即由土地的自然特征决定规划;用法律手段保护景观区;在重要生态地带周边设置缓冲区[10].这些模式充分考虑了场地特征,可以确保高质量景观的留存,重视潜在生态环境效能.同时,开放空间采纳了景观生态学中板块与廊道理念并开始重视开放空间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作用.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由总体战略思想到具体实践操作的必要途径,这些方法可以从居民需求与规划供给角度、空间网络布局角度、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方面来开展.开放空间规划中使用者需求和规划供给存在二元差异性,综合考虑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合理规划开放空间的必要前提.量化指标确定需求与供给量是早期较为普遍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的游憩空间规划的定额法.此后,不同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规划定额,形式与数值均有差异.如英国有国家标准与地区标准等不同标准形式,分别规定了城市开放空间与区块总面积及居民户数的比率.此外,某些区域与机构有自己的标准,如基于不同等级(国家级、区域级、地区级、局域级、街道级、社区级、线性空间)的开放空间大小标准,不同功能开放空间(绿地空间、儿童游乐空间、广场空间等)的面积标准;基于居民可达性要求的开放空间设施标准,基于设施服务能力的服务半径标准等[10].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指标为人均绿地指标、绿地率、绿地总量.量化定额评价供给需求量注重对人均指标、服务半径的计算和控制等,易于实施与控制.但是这种方法未考虑城市不同资源条件、人口密度、居民偏好特征下的供需关系.单纯套用技术规范可能导致标准与需求不符,出现居民游憩体验质量降低、空间类型局限、布局不合理、游憩项目缺失、管理组织策略缺乏等现象.为弥补量化指标的缺陷,调查与模型模拟法应运而生,将居民游憩需求和规划设施供给量通过相应的公式和量化手段体现在规划空间要素中.中值模型法主要考虑城市开放空间与居民间的距离用来解决连续选址问题,经过多次迭代公式,得到各个居民需求点至城市开放空间之间的总加权距离最小值.服务水平法[11]以每单元人口所需给定设施大小或数量的形式体现供需平衡关系.密度估计法[12]以居住人口为需求方,设施容量为供给方,以密度指标为基础,分析供需关系.上述方法考虑参数不同,但均从供需平衡角度分析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布局方法具体有道路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基于GIS软件的各种分析方法等.道路网络分析法考虑了城市道路、街区地块、开放空间入口位置和地块内部道路拓扑关系,用以分析城市开放空间在道路通行情况下的服务覆盖范围.空间句法的城市规划应用主要分析可达性、靠近性、中间性等指标,运用对偶关系建立拓扑关系网络图了解空间组织.此方法图形处理与分析过程较为复杂,需考虑多重空间要素.GIS等软件的出现为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评价提供了可能,泰森多边形布局法、几何中心或断裂点定位法在分析空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确定需要改建、改善的城市开放空间.此外,针对服务空间优化划分问题,学者提出了替换插入服务区划分法、基于时间的设施均等化评价法、基于选址与模型配置的距离优化法等,这些方法均从空间角度对开放空间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开放空间的规划受到土地自然属性的影响,注重景观生态因素的开放空间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的开放空间规划有多种形式.最早提出的生态因子地图法是对各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层次的单因子分析,通过具体规划目标地图的重叠找出对生态因子干扰最小的区域.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定位准确、综合性强,但是主观性大,技术十分复杂.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密集发展的现状,生态要素阈值法更适用于开放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量化分析.在开放空间景观生态分析及空间规划评价方面,景观指数分析法与生态网络分析法[13]较有普适性.其中,景观指数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城市生态网络是以城市生态廊道为纽带,将散布在城市中的相对孤立绿地斑块抽象为节点,将绿色廊道抽象为连线,构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网络,起到服务自然生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景观游憩、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的作用.景观指数的选取与分析在景观生态法中意义重大,定量分析与图论结合的生态方法是在高度开发城市地区建设生态开放空间的重要方法,但生态方法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成本大,实施与维护不易.随着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到来,居民需求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模板式规划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项具体的决策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定,规划方案并不能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应该因地制宜,刚性规划与柔性规划相结合,加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城市开放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对开放空间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应该从居民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差异性需求.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开放空间规划的标准多基于理论研究或行业组织规定,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地方数据的研究较少.而且,不同地区(国家)居民对城市开放空间的感知不同,使开放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参数,如空间吸引力、服务半径等,因地区而异,若照搬某个地区的调查数据应用于全部地区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国家或地区统一标准会掩盖使用能力和机动能力差异下部分社会群体实际使用的不平等,如儿童、老人、残疾人、妇女等机动弱势群体或低收入群体,因此,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时应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分别考虑使用者需求.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涉及多功能、多目标.开放空间同时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在研究中容易顾此失彼,使研究结论不全面.所以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分类标准与研究目的,建立跨越不同学科的研究体系,在避免无关信息干扰的同时筛选分类有用信息.而且,不同城市的规划经验与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开放空间规划案例与经验无法轻易借鉴.因此,需要在初步了解城市本身的发展阶段、空间特征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特征和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同时,关注地域特征,从单一的“空间标准”转向多种模式的综合性考量,将规划方法向综合模式转变.。
美国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的发展_任晋锋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的公共领域与公园关系的探讨,侧重土地的获得与利用,主要介绍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的历程、当今公园发展策略以及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ublicrealm and public parks, especially in land acquisitionand use, this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and open space, currentpark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ome new directionsin America.关键词:公共领域;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发展Keywords:Public Realm; Urban Parks;Open Space; Development美国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and Open Space in America任晋锋作者:任晋锋,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E-mail: jinfengren@ccermail.net1 发展历程概述1850年,美国的公共领域由未铺砌的道路、几乎没有什么景观可言的广场、未发展的市场和大面积的荒地所组成。
其余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归属,土地所有者对他们的土地享有支配权。
当时并没有大面积的公共公园能够得以建造、发展并且得到专门的管理。
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8)的建设带动了美国政府对公园一个多世纪的建设,也带动了美国公园的迅速发展。
这期间开发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园,它们组成了今天美国公共领域的很大一部分,它们既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生活的一方宁静天空和人们共有的游憩资源,也是为子孙后代保存的景观财富和一种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seiraMarauani和IritAmit-Cohen(2004)把开放空间规划方法划分成两大类[1]:一是“需求类(demand approach)”,多数为规划师和地理学家所关注,重视人们对休闲、游憩和环境质量的需要,研究的开放空间类型多是市区或市郊的公园和其他绿地;二是“供给类(supply approach)”,多数为生态学家和自然保护论者所关注,注重开放空间的保存以保护其景观和自然价值。
本文探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属于“需求类”,当前在美国采用的有系统规划法、服务水平法(LOS)和复合价值法(GRASP)。
文中的系统规划法和服务水平法引自美国NRPA ①制定的1995年《公园、游憩、开放空间和绿道规划指南》 (Park, Recreation, OpenSpace and Greenway Guidelines)②(文中简称“NRPA95指南”),是迄今为止,美国各州、各城市普遍参照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
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Approaches in USA摘 要: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其中系统规划法、服务水平法(LOS)、复合价值法(GRASP)是最普遍使用的3种方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强调从评价居民需求、编制规划、项目策划和供给计划,到规划反馈、使用评价等规划体系的完整性。
服务水平法侧重将居民游憩需求通过相应的公式和量化手段体现在规划空间要素中。
复合价值法的重点在于评价现存城市开放空间的服务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策略调整和空间、设施配给。
这类把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的方法值得国内同类规划学习,以有效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体现规划的人文关怀。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62-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17; 修回日期:2012-06-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风景园林的游憩规划设计标准与规范研究”(编号51278347)资助Abstract: The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in USA has a set of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among which the system planning method, level of service (LOS) method, and Geo-Referenced Amenities Standards Program (GRASP) are the thre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The system planning method stresses the integrity of the planning system from the evaluation of residents' needs, planning form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supply plan to planning feedback and usage evaluation. The level of service method focuses on reflecting the residents' recreational needs in the planning space elements by corresponding formulas and quantitative means. The emphasis of the composite value method lies in valuing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urban open space, and making targeted adjustment in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space and facilities supply accordingly. Such approaches that combine demands and supply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value for similar planning in 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evel and embody humanistic care of planning.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ted States;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method1 系统规划法(System Plan, SP)系统规划法(图1)是NRPA95指南中,土地利用指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决策和住房、交通、教育、环境管理等战略制定中[2]。
相对传统规划而言,系统规划法是一个能更好地将人的需求、偏好和价值观反映在规划中的方法,比传统规划方法(图2)涉及的因素更加全面,被广泛运用在整体规划程序中。
系统规划法从评估社区公园、游憩、开放空间的需求出发,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制定、管理相应物理空间和设施的措施。
该方法的重点在于创造公园、游憩、开放空间、游径这一相互联系的系统,将所有规划的重点集中在为公众提供满意的游憩服务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使用;同时明确社区职责,获取相关社区的支持与合作。
方 家 / FANG Jia 吴承照 / WU Cheng-zhao① 美国国家游憩与公园协会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NRPA) 于1965年成立,是促进公共公园和游憩发展的主要非营利性组织,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开放空间、游憩设施供给机构,也是连接拥护者、专家、供应者和领导人的枢纽。
在NRPA的协助下,80%的美国人能有开放空间使用,全美目前共提供了约105 000处公园和游憩设施,为每年至少100万儿童提供了夏季暑期活动项目。
[根据Michelle Obama至2011年NRPA年会的视讯摘录(/uploadedImages/Home/home_cover.swf)]② 1991年,NRPA邀请来自全美各社区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根据美国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以前公园、开放空间的使用情况对1983年的版本进行了调整,于1995年出版了该指南。
2 服务水平法(Level Of Service,LOS)为了使公园和游憩规划标准化,美国大学、机构以及公园和游憩研究的专家一直致力于找到一个标准,提供“全国统一指标”来确定一个社区应有的游憩设施总体面积——即需要多少公园、球场、游泳池、运动场等设施用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游憩需求。
Level Of Service,即LOS[3]成为在公园和游憩总体规划中的代表性标准,多以每单元人口所需给定设施大小或数量的形式体现。
NRPA95指南中详细说明,用于计算LOS的服务水平法,主要是通过高度概括的公式、数学模型,将居民游憩需求转化为空间、设施的数量、规模等指标,体现为某类游憩设施、独立开放空间和总体开放空间系统的“服务水平”,为规划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据。
具体计算步骤和公式详见下文。
2.1 计算步骤2.1.1 游憩设施供给(Recreation Facility Supply,RFS)游憩设施供给的衡量方法是以服务游憩使用为基础的,以每种活动设施和场地中每年适宜开展的活动次数计量。
计算公式为:EU×A=RFS式中:A(Availability)——每年设施平均开放和适合公众使用的天数。
单位:日/年/单元(#Days/Year/Unit);RFS(Recreation Facility Supply)——游憩设施供给,也称“设施容量”。
单位:可开展的次数/年/单位(#Visits Available/Year/Unit)。
EU用以下公式计算:[ADU×ADU%Time]+[PU×(1-ADU%Time) ]=EU式中:EU(Expected Use)——平均日使用和高峰使用的结合。
单位:次/天/单元(#Visits/Day/Unit);PU(Peak Use)——每天使用人数的峰值。
单位:次/峰值使用日/单元(#Visits/Peak Use Day/Unit);ADU(Average Daily Use)——每天的平均使用量。
单位:次/平均使用日/单元(#Visits/Average Use Day/Unit);ADU%Time(%ADU Time/Unit)——每天平均使用量几率。
以小数表示。
以邻里公园中的网球场地使用为例,假定A D U为10次/日/网球场,ADU%Time为60%,PU为15次/日/网球场,则可计算出EU=[10×60%]+[15×(1-60%)]=12次/日/网球场。
除去节假日和极端天气影响,每年开放日为360日,则RFS =EU×A=12×360=4200次/年。
RFS可同样被认为是“设施使用容量”。
以上述计算的网球场为例,4 200次/年被认为是一个衡量使用的标准,相关机构将根据设施情况和使用人数、使用者体验作相应调整;若此标准对设施和使用者均为适宜,提升使用次数将有可能造成设施的损坏和使用体验质量的下降;若降低使用次数,可能更好维持设施质量,但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浪费。
2.1.2 游憩设施需求(Recreation Facility Demand,RFD)游憩设施需求是由某人实际参加一种游憩活动的次数决定的。
LOS 方法建议进行入户调查,随机抽取家庭,询问参与者使用公园、游憩区域以及设施的频率。
一个较为便捷的方法是将公园和游憩使用者分为轻度使用Light Users(最少1次/年),中度Medium users使用(最少1次/月,或者12次/年),以及重度使用者Heavy Users(1次/周或52次/年)。
使用这种方法的公式如下:图1 系统规划模式(作者翻译自参考文献[1]中的原图)图2 传统规划模式(作者翻译自参考文献[1]中的原图)#LightUsers ×1+#Medium Users ×12+#Heavy Users ×52Sample Size=Recreation Facility Demand((((((2.1.3 最少服务人口需求(Minimum Population Service Requirements, MPSR)最小人口服务需求代表着每个公园和设施的支持单元,例如,小游园、网球场、游泳池等提供的服务;这些人口服务需求由计算的游憩设施供给数量而来,公式如下:RFS ÷RFD =MPSR 式中:RFS (Recreation Facility Supply)——游憩设施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