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

合集下载

论述宋代的书院特点

论述宋代的书院特点

论述宋代的书院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而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全盛时期。

在宋代,书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机构,具有许多特点。

下面,我们将对宋代书院的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宋代书院的规模日益扩大。

在这个时期,书院逐渐从私人办学的小规模发展为官办或私人捐助的大规模教育机构。

据统计,宋代书院数量庞大,仅北宋时期就有近千所书院。

这些书院多分布在城市和乡村,成为人们学术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其次,宋代书院注重实用主义。

与唐代书院注重文学创作不同,宋代书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用技能的培训。

书院的课程设置以经史子集为主,涉及文学、史学、经学、礼学等广泛的领域。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学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书院的教育方式独特。

宋代书院强调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

学生们在书院中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进行讨论和辩论,老师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教导学生。

同时,学生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科目和方向。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宋代书院还注重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书院中,人们可以学习到经典著作的精华,了解古代思想和价值观念。

书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最后,宋代书院不仅仅是一所教育机构,还是一个知识交流和社会组织的平台。

书院中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他们可以通过书院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书院的帮助下共同追求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宋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学习和交流,书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知识立场,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简述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简述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简述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包括:
1. 多以私人捐资修建,不受官方控制。

这种书院在其教学管理上往往更加灵活自由,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2. 以儒学为主,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研究。

书院教育以经义文,史、子、集、诗为主要教材,其中尤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教材,重视学生的读书与讲学,注重读书论道。

3. 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书院教师往往不作直接授课,而是通过讲学与讨论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研究、探索。

4. 坚持以德育为先,注重品德教育。

宋代书院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学生的品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塑造。

5. 支持性学科的发展。

书院教育并不仅限于经学,它还包含了其他的支持性学科如诗词、音乐、绘画、医学等。

总之,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是多元、开放、灵活的,并致力于德育与才育的兼顾。

其教学模式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宋朝的社会风尚与道德观念

宋朝的社会风尚与道德观念

宋朝的社会风尚与道德观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宋朝社会的风尚和道德观念,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文人雅士的兴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兴起的时期,这也成为了当时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朝文化重视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雅士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

他们不仅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宋朝社会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视也是引人注目的。

封建社会中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庭伦理观念是社会风尚的一部分。

孝道是社会伦理观念的核心,亲情关系被认为是无价的。

父母教育子女须以身作则,子女孝顺父母、尊重兄长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

同时,婚姻也是家庭伦理观念中的重要方面。

宋代的婚姻注重家族利益的考虑,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和巩固。

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宋朝社会非常尊重师道,这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

封建社会重视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人们尊敬老师,重视学习,培养子女的博学多才。

为了培养人才,当时还设立了很多学校和书院,选拔人才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四、社会礼仪与道德标准宋朝社会对于社会礼仪和道德标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封建礼仪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行为准则,比如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

此外,宋朝社会对于谦虚、有礼、正直等道德品质也非常重视。

这些标准成为人们评判他人和自我要求的尺度。

总结起来,宋朝社会的风尚和道德观念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人雅士的兴起、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礼仪与道德标准的要求,都是当时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框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 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 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

人民论坛 / 2016.09 上254读史札记Notes of History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

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

从那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家之通论。

此论可能有所偏颇,不过与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相比,书院更能体现传统教育精神,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

宋代学者扭转了汉唐以来日趋功名利禄的风气,追求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

汉人尊经,因而尊师。

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

于是,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

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

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在宋代,“道”“道学”“学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

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

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双重实践关怀。

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摘要】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何谓“师道”

何谓“师道”

2、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自我得之,而不是 靠别人包办。“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 己一了百了。”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 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 外部压力不得不学,“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 ; 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知行合一 。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 是“知善知恶”,“行”是“为善去恶”。
4)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一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善待学生,则“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 而不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 人继其志。”相反,强迫学习,师生对立,则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 其业,其去之必速。”
王阳明论师道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 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 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 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1、立志。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 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 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传习录》)立志与勤学 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 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
论中国师道
文殊书院国学堂
何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韩愈)教师 老师 师傅
何为“道”?“道”的本义就是道路、路径, 即指“路径和规律”。 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知晓为师之道, 领会从教之理,才能为人指路、引人入圣,否则 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

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

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

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与当时的科举制度相辅相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优秀人才。

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经典阅读和讲解
宋代书院的教学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

学生们要先自学课本经典,再由老师讲解和答疑解惑。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阅读和理解经典,使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和领悟经典中的道理。

二、重视实践和实用
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讲授内容包括文学、史学、经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书院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如田野调查、军事演习等,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

三、注重师生关系
宋代书院强调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教师不仅要讲学,还要传授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

学生们也要尊敬敬爱老师,以便更好地接受教导。

总之,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是以经典为基础,注重实用,强调师生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宋代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代书院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并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价值。

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注重儒家思想的教育。

书院里的学生大多学习经史子集,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这对于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修养。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书院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宋代书院中,除了学习经典著作,学生还需要进行文学创作、诗词填制、文章述作等实践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学才华和实际能力。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即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代高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参与科研、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三、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宋代书院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学术上的互动和交流。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宋代书院文化,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四、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宋代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古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来源和载体。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对德育的重视,并通过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教育理念古代书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强调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院教育强调以立德、修身、修学为目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来塑造学子们的品德,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二、教育内容1.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学生在书院里通过阅读、背诵、讲解、讨论这些经典,来学习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2.文学艺术的培养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学院里设置诗歌、文学、音乐等课程,鼓励学生写作诗文,欣赏古代文学名著,并通过赏析和模仿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才能。

同时,书院也进行吟诵、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书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礼仪仪式、尊师重道等那种传统仪式和礼节,了解祖先智慧和文化的传统与价值。

这种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敬畏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品质,并在各种场合中举止得体。

4.实践教育古代书院也注重实践教育。

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古代书院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平台。

书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人格修养,塑造了一批具有道德医德的人。

这些人不仅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社会上也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

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光辉。

【关键词】宋代书院师道精神【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

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

从那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家之通论。

此论可能有所偏颇,不过与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相比,书院更能体现传统教育精神,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

宋代学者扭转了汉唐以来日趋功名利禄的风气,追求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

汉人尊经,因而尊师。

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

于是,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

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

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在宋代,“道”“道学”“学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

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

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双重实践关怀。

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尊严的内在价值上来。

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程颐的“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

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等名言,皆昭示了这一精神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他们要以此“道”引导政治改良、转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合乎仁道精神、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都是这样一种宋学精神。

这是崛起于宋代、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新的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唐代宰相念念不忘自己出生的政治世家,而范仲淹的理念中没有这些。

他认为士人在世,自己与天下整体连在一起而存在,所以不是从门第出发,而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出发,与天下整体相处。

这是宋代士人和唐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

后来,宋代士人还提出了‘为万世天太平’的口号。

他们是以一人所为联系天下国家,及子孙万世的大气概立世的。

”内以圣贤自期、敦品砺行,外而得君行道以化万民、开太平,遂成为宋代有志士人的学术与人生理想。

宋代书院教育活动以明道修身、心无旁骛为共同宗旨倡道学、明道体、重塑道统的过程,也是重整师道的过程。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就具有十分自觉的师道意识。

他说,“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道与德则“非师友不可得”,“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

宋儒倡行的师道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就道统与治统的关系而言,强调道尊于势,要求以师道“求治、正君、规过、养德”。

志气高迈的宋儒在朝为官,通常不是把自己视为君主的奴仆,而是视君臣为同事,不少人还以帝王之师自持。

其二,就道统自身的建设而言,它强调师友讲论是倡明圣道、劝善谏过的根本途径。

在这两个方面,能“尊严师道”的程颐,在言行上就颇具有典范性。

他既有倡导经筵、自尊自重以教导王者之举,又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世。

宋学开创者、“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以其明体达用之学、尊严师道之举,被立于《宋元学案》之首。

宋代书院的师道精神,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所以我们不能在与宋代学术、思想、文化嬗变的割裂中,孤立而封闭地处理书院精神。

宋代书院的发展,大致可被分作宋初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初书院是从唐末五代的私人藏书馆所演变而成,主要为寒门庶士自修进学之地,孕育着崇道宗经、讲求义理的宋学精神。

“宋初三先生”胡瑗(993-1059)、孙复(992-1057)、石介(1005-1045)就是因此而成学立德。

至北宋中期,官学遍设,新的学术精神被引入官学,不少书院也被改为官学,加之两宋之际的兵火摧残,书院遂呈衰落之势。

南宋时期,官学再度沦为利禄之途。

乾道、淳熙年间,以“东南三贤”朱熹(1130-1200)、张?颍?1133-1180)、吕祖谦(1137-1181)的崛起为代表,宋代理学进入了多家多派的繁盛时期。

南宋书院众多,而在“东南三贤”影响下的书院,如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和武夷精舍、张?蛑鹘痰脑缆词樵骸⒙雷媲?主持的丽泽书堂(后来增扩为丽泽书院)等,都是南宋书院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现代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不同,书院首先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士人们围绕着理学宗师而结成的思想和生活共同体,其学术、教育活动皆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共同宗旨。

相反,不修伦常、驰骛于功名利禄者,则常常为人所不齿。

朱子曾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要,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在这一点上,张?蛴胫祆涫潜冉弦恢碌模骸昂钪?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承斯道而济斯民也。

”吕祖谦所至兴学,皆以此相倡:“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书院皆有其宗师,宗师们是以其高洁品格、精湛学术屹立于士林之中,并吸附四方学子的。

宗师择取生徒,也以德行为先。

吕祖谦在学规中严格规定:“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

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

即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

”师友之间劝善谏过,乃书院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师本身,则更以其言行举止为诸生表率。

理学宗师们拳拳服膺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并以之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师友相交,自然也不例外。

朱熹将其书于《白鹿洞书院教条》中,吕祖谦则进行了更加具体地发挥:禁止师友之间结党营私、相互吹捧,不得拉关系、走后门,“毋得干谒、投献、请托。

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

宋代书院是集讲学、游历山水名胜、师生唱和为一体的诗情乐感教育胜地作为聚学之所,读书、讲论自然是书院教学的中心活动。

师徒平日以自修、相互讨论为主,同时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师生会讲。

需要指出的是,以经典为话题的书院会讲,并不同于现代大学知识本位的学术讲座,它们总是关怀着“人生―文化”意义的生成,关联着讲习者的人生觉解和自我修行。

对于很多书院人来说,讲学已成为澄明思想、彼此印证、相互砥砺的生活方式,深刻触动着人的灵魂。

日常讲论及会讲,大都以经典话题为重要内容。

煌煌140卷、数百万言的《朱子语类》,不少内容就是这种师生讲论的具体见证。

其会讲,有时还是以不同学派的宗师们相互交流、辩难的形式进行的,书院诸生也参与其中,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如此。

当时,陆九渊应朱熹之邀,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讲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因切中时弊,朱子与诸生皆沉迷其中,深受震撼;虽值春寒未尽之时,朱子仍挥扇驱汗。

正因如此,像朱子那样的大师,才会痴迷于讲学。

他为官时经营书院,白天到官府办公,夜间还乘船过江赴书院讲学,竟至于“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

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岳麓、白鹿、丽泽等书院人才辈出,并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显然与大师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密不可分。

这也是章太炎极力表彰古代大师讲学的重要理由。

当然,书院师生之交往与活动并非完全局限于读书、讲论。

游历山水名胜,师友唱和、以诗为教,也是书院教育生活的另一道风景。

东南三贤文集中,诗词歌赋都占有很大篇幅,其中不少内容即是这一生活的生动见证,而朱子尤为突出。

对于其奥妙与功用,朱子心知肚明,其诗曰:“析句分章功自少,吟风弄月兴何长!从容咏叹无今古,此乐从兹乐未央。

”徜徉于山水名胜之中,那自然的和谐与节律扣动着生命的琴弦,消弥了物我、古今的分别,让人们进入到与天地万物共鸣、共舞之境域,兴发着理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美善相融的人生境界。

其实,书院本身就是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胜地。

别的姑且不论,细品朱子的《武夷精舍杂咏并序》,其人文化成的意蕴即可一目了然。

1183年,朱子于闽北名胜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

朱子因山水之势,起馆堂亭榭,更对其给予精心命名:仁智堂(会讲之所)、隐求斋(栖息之所)、止宿寮(延宾之所)、石门坞(因坞累石为院门)、观善斋(学子群居之所)、寒栖馆(以居同道)、晚对亭、铁笛亭、钓矶(垂钓之所)、茶灶(煮水品茶之所)、渔艇。

然后,朱子又为上述场所各题五言诗一首,以明其心志。

所题仁智堂诗曰:“我惭仁智堂,偶自爱山水。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其诗在山水与人文的相交相辉映中,表达了既仁且智、乐山乐水的儒者情怀。

诚如朱子在序末所说:“若夫晦明昏旦之异候,风烟草木之殊态,以至于人物之相羊,猿鸟之吟啸,则有一日之间恍惚万变而不可穷者。

”学子们置身其中,怎能不心旷神怡、欣然奋起?(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参考文献】①[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