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合集下载

简述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

简述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

简述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展起源于古代书院。

古代书院是古代中国的精神殿堂,是中国古代学者学习知识,进行思想研究的总称。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也是中国智慧的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以文史为主要内容古代书院教育以文史学习为主要内容,学习包括讲学、练习、口试、笔试、诗词成语等,重视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文化素养。

古代书院教育主要体现在学习重视文化,强调学生要做好基本文化素养的学习,重视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积极推行实践教育古代书院注重实践方面的教育,以实践教育为重点,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成效。

例如:礼仪教育、政治教育、文艺教育、乐器教育等。

实践教育也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做好终身发展的准备。

三、崇尚自学古代书院强调自学,把学习知识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自学自习的能力。

它把自学作为考试必备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四、坚持体罚制度古代书院教育采取体罚制度,体罚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促进学习氛围。

体罚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促进学生认真钻研知识,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古代书院教育制度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它对当今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古代书院的教育制度,实践教育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惩罚性方面等都有自己的重要性。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根据经验和实践开展教育,在当前教育机制下,努力实现传统教育精神,充分发挥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勤奋,帮助学生做好终身发展的准备,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
培养人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才,如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等。
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 知识传播。
提供教育机会: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为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如私塾、书院等。
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稻壳学院
中国古代的教 育制度与书院 文化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书院文化的兴起与特点
书院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 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书院文 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01 02 03 04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书院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 程
书院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 中的作用
书院文化对中华文化创新 的影响
书院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 值与意义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书院文化是中国古 代教育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外 文化交流产生了深 远影响。
书院文化促进了中 外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视角。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起到了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 相互理解和尊重。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展示了中 国文化的魅力和价 值,提升了中国文 化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书院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书院是晚唐、五代时期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学校机构,最早由士族自助设立,后来一直发展到明清两代。

书院在管理组织上一般由学官和执事组成,学官由书院高级学者兼任,主要负责教育、讲学、分班制度等事务,执事则是由财主们出任的,主要负责书院的财务和日常管理。

书院并没有特别的纲领和规定,几乎都在学者的统领下自由管理,但同时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利,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书院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招生制度招收学生是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书院形象和声誉的关键因素。

书院的招生范围一般都是官员、士族、富商等社会精英之后的子弟,或是具有一定的才学的穷学子。

招生以考试为主,先经过筛选,然后由学官亲自面试才择优录取。

因此,书院的学生数量很少,但质量却相对较高,这也是书院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课程安排书院课程不受课堂时间限制,而是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学生实际需要而定期安排。

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经籍讲授、学术讲述、诗词作赋和讨论文化。

经籍讲授主要是解说经典,教授古代文化知识;学术讲述主要是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历史现象进行研究讲授;诗词作赋则是锻炼学生的才艺,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文学素养;讨论文化则是让学生进行文化沟通,互相交流看法。

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们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会知识,同时还能养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合作观念。

三、学生管理书院并没有太严格的管理手段,但学生们对于书院的信任和尊重,使其具备了稳定有序的环境。

书院中,学生的自律意识非常重要,一般不设宿舍,学生是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取消排名制度,不对学生进行奖罚,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创新,这也是书院教育的特点。

四、独立财政书院是独立的学习机构,通过财主的社会捐赠、政府补贴等方式维持运营。

书院中设置男女分院,内部获得的捐款,根据每校实际情况来独立分配。

这样的独立财政制度,保证了书院教育的独立性,也确保了学生们的学习环境。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著名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象山书院
丽泽书院
在史料中反映出的两宋书院,总数大体约在200到400所之间。其中,北宋和南宋的书院数量比例大致为2:8左右。
从分布看,北宋书院仅在今河南、湖南、江西几个省区办过,而南宋书院分布在今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地区,遍布南宋统治的大部分疆土。在上述书院分布的地区中,以江西和福建两地的书院最多。这显然与理学家的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书院特点对现代大学的意义1201班王德君学号:2012130102 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唐朝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所在地命名。

书院萌芽于唐,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例如“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雎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元朝的书院一方面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万群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对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但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东林书院就是其产物,它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有事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

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书院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为复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请政府对书院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事加强了控制,是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1.既是教育机构的又是科研机构,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使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心;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会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道德与学位并进;3.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不加限制,教师广邀社会名流来教学,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开阔了学生视野,升华了教学;4.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讨论式、启发式和辩论式;5.书院内学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书院管理实行山长管理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由民间资助、学生出资、官府资助,主要来源于学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

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

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

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

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

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

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

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

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

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

”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

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

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

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

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

于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

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

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

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

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1)明初的沉寂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2)中期的复兴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3)后期的沉沦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

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

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1、形成机制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

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

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

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1)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 有关。

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1)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

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

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

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

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

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

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4、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1)管理机构精简化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

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2)管理原则民主化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

书院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

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

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