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古代书院治学精神对当前研究生治学的启示

、
我 国古代书院治学精神的主要特征
( ) 一 治学态 度 上重理 轻利 、 实避虚 求
书院治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所能 形成 , 它是在继承和吸收儒、 、 佛 道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及稷下学宫的学术传统而逐渐形成 的。本文所讲 的“ 治学精神”是指研究学 问的精神 , , 主要包括治学 态度、 治学 原则 和治学 境界 三个 方面 。
・5 3・
(朱 子语 类 》 十 三 ) 《 卷 。书 院也非 常重 视学 生掌 握 自 学 的方法 , 成 好学 的 习惯 。如朱 熹 的门徒 后 学把 养 他 生前 有 关读 书方 法 的言 论 概 括 为 “ 子读 书法 ” 朱 ,
即“ 循序渐进” “ 、 熟读精思 ” “ 、 虚心涵泳” “ 己体 、切 察” “ 、着紧用力” “ 、居敬持志” 六项 。] [ 书院特别强调 。 学生读书要做 日 , 记 就是把每 日所读书籍 的疑惑记 在 日记 册 中 , 然后 加 以整 理 、 编 。事 实上 , 院 的 汇 书 学 生 在 自学过 程 中 , 已经参 加 了一 定 的学术 研 究 活 动,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治学能力有着重
要 的作 用 。 书院 治学也 借 鉴佛 教讲 堂上 质疑 问难 的教 育经
身”讲求 内在 的精神 , , 培养“ 内圣外 王” 的君子 , 坚 持着 “ 穷则 独善 其 身 ,达则 兼济 天 下 ” 的仁义 道 德 理
想和 对 现世 的 终 极 关 怀 。纵 观 书 院 千 年 的 办 学 历
收 稿 日期 :0 1 6 O 2 1 一O —3
书院治学既吸收了道家的“ 不为轩冕肆志, 不为 穷约趋俗”《 (庄子 ・ 缮性 》 的高 尚情操 , ) 也继承了
中国古代建筑--书院

院教育的特点,成为沟通天人
关系的一种显现。儒家士大夫
•书院严谨的建筑群体,是社会群体意识的 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思想。一般而言 ,每一所书院都有包括讲堂、斋舍、书楼 、祠堂在内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从每个 殿堂厅房所居的位置、装饰到总体格局都 遵循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使书院师生置
们在其中把置身宁静闲适的大 自然、寄情山水作为自己的生 活理想,自然恬淡的心境和宁 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也体 现了儒家之道的超越性的一面 。
中国古代建筑书院旧时地方上设立的工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书院建筑的传统和特色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书院
2020年5月21日星期四
2
书院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 时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 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 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同时,书院作 为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 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 的象征。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
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
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
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
;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
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
到“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
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
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
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书
身于一种浓厚的政治伦常的观念和秩序之
中。这一切,正是儒家之道的世俗性的一
面。
3
➢书院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中轴一般三、四进,即由大门、讲 堂、祭殿和书楼,或两者结合,依次排列,亦有增设二门、文昌阁等建筑,多达五、六进,体现了书 院以讲学、藏书、供祀的“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斋舍则对称分列于中轴两侧,或前或后,各成院落 ,以满足居学读书的需要,少则数间,多则数十、百间。其它厨湢仓廒、亭台楼阁,则因院因地有别 ,相应配置,不拘一格。 ➢书院建筑群力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别尊卑、上下、主次、 内外,达到由序达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的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的目的;以此形 成一个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书院精神是指在学术和人文领域中,书院所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
它强调学术修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书院精神的核心是学术修养。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同时,书院也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院精神强调人文关怀。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倡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书院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书院精神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广泛的学识和综合素质。
书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术、人文和社会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这样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书院精神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书院精神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了解其价值和意义,进而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书院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文关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书院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 一。
旨、目的、方法等,体现着书院教育的
一种不能磨灭的思想。书院是知识分
其三,鼓励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 精神追求。书院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
子汇聚的地方,作为以“化育人才”为 难。书院师生之间“质疑问难”,互相质 名书院教育家都撰有学规传世,著名
己任的一种学校形式,在完成学业任 询,是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传统。 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
务的同时,书院教育自始至终都表现 这种“质疑问难”既有学生存着疑问向 《丽泽书院学院则》、陈文蔚《双溪书院
出对于德行培养的高度重视。吕祖谦 老师质询的,亦有老师考问学生的。著 揭示》、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教
在乾道四年(公元 1168 年)九月为丽泽 名的《朱子语类》记载的多是朱熹与其 约》等。在这些学规之下,往往还有规
书院所订《丽泽书院学规》开篇即说: 弟子互相质疑问难的实录。又如《宋元 定学习、生活等细节的“学则”。
“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 学案·双峰学案》载:饶鲁尚赴隆兴府
书院的“学规”从宏观上规定了书
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 豫章、东湖书院,肄业于黄榦门下,黄 院学人应当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基
新视点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年 9 月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李贞涛 解辉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形式,它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 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 践履理念。本文对书院文化精神的这些内涵进行了阐述。
育,因此,知行合一、躬行践履也就自 然而然成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理念。正 如明代顾宪成、高攀龙主持东林书院 时的对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起源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
据统计,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有书院59、13、515、1、10、406、1962、5863所,除掉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的书院合计7525所。
晚清改制,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校士馆、存古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
民国以来,被“宰杀”的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时有创建、兴复之举。
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
如今,五年过去,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2000所以上,已经超过明代,呈现辉煌之势。
龙江书院在书院复兴、儒学重振、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长期研究书院历史、关注书院振兴的学人,我想就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谈三点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书院是儒家的道场,承载读书人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书院是儒家的营地。
在古代社会,它作为儒家的道场与佛道的寺庙、宫观并立、对应,成为最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
就佛道尤其是佛教而言,书院是儒学争夺势力范围的主阵地与桥头堡。
天下名山佛占多。
“邻居近金碧,一一梵王家”,这是宋人赵抃在《书院》一诗中发出的感慨。
朱熹理学家朱熹的年代,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而“儒馆”仅白鹿洞书院一家,若加郡县官学也就三家,势力悬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绝”完全不成比例。
因此,他一再奏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其用意就在于要与佛老争夺阵地。
诚所谓针锋相对,以一对百,“不得不任其责也”。
儒学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修复“儒馆”的举措理应得到支持。
但事实并非如此,朝廷高官和同僚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反对。
后来,是朱熹近乎偏执的书院情结和类似圣战的坚持,才促成了白鹿洞书院的重建,而《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成就了其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辉煌。
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

创新。
著名学者及其贡献
朱熹
王阳明
南宋理学家,创办白鹿洞书院,提出“格 物致知”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心学家,曾在龙场悟道,提出“致良 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对书院教育 产生重要影响。
顾炎武
黄宗羲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 学,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对清代学 术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经世致用
书院教育强调学问的实用 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自由讲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鼓励 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开放 、包容的学术氛围。
学术传承与创新
经典传承
书院是传承古代经典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读经史子集,传承中华
文化。
学术创新
书院鼓励学者在传承经典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推动学术发展。
会讲制度
尊师重教的传统
书院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现代教育中得以延续,教师 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和才 能的重任。
经典诵读的实践
现代教育体系中,经典诵读仍然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播
书院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对于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 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轴对称
书院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主 体建筑如讲堂、祭祠等位于中轴线 上,其他建筑则分布于两侧,彰显 秩序与和谐。
封闭与开放并存
书院既有围墙、门楼等封闭性建筑 ,也有开放的园林、亭台等,形成 既独立又与外界相通的空间格局。
文化象征意义
01
02
03
学术传承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论

外。在时代的催生下 ,南宋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出现了史无首例 的对官学批判 的热 潮。要革 除宋 代教育 的弊病
其关 键是 复兴或者说重新确立儒家 以德育人 的教育 理念 。书 院历 千年而 不衰 ,在 古代社会具 有生机 与活力 ,究 其根 由在 于它体现 了以人为本和以德育人教育理念 的人 文精神 。这 种独树一帜 的教育理念 和人 文精 神,更是 成 为了气势 磅礴而富有鲜 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潮 。 [ 关键词 】古 代书院;以德育人 ;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 [ 中图分类号 】G 4 .9 692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77 2 0 )30 6—4 6 20 1 (0 6 0 —0 90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 0 6年 第 3 ( 期 总第 9 再论
陈 谷 嘉
( 南大 学 岳麓 书 院 。湖 南 长沙 湖
[ 摘
408 ) 10 2
要 】儒家 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享 有例外 权的官学 是行不通 和不必要 的,或者说 被排 除在官学之
在人被等级化的社会贵族子弟与他们的先辈一样被认为是先天所注定的高贵在理论上广为流传的性三品说即是对此的概括和肯定到唐代明确地把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贵族子弟之类被认定是人性的上品先天注定的高人一等不存在教化问题儒家关于必须对人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他们是不适应的
维普资讯
C N G -a HE uj i
( ul cdmy u a iesy C agh ,H nn 4 08 。C ia Y e A ae ,H nnUnvr t, hnsa u a 10 2 hn ) u i Ab ta t o f ca sr c :C n u in’ se u a in l ei f“ d c t g p o l wi r l y .e cu e y t eGo en d c t a l fo e u a i e pe t mo ai ” x ld d b h v r — o b e n h t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中国历代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历代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书院制的起源书院制起源于中国的两汉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儒家学者而设立的。
当时的书院通常由私人创办,并由学者们自愿前往学习。
这种形式的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和培养学者,不受官方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也是书院制区别于官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2. 书院制的特点2.1 民间性书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民间性。
与官学不同,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多是民间士人,书院也不受官方的直接管理。
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要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独立发展。
2.2 自发性书院的建立和运营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自愿和自发活动。
书院通常由某一位有名的学者或文人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
书院的学生也不是通过考试或推荐来选拔,而是自愿前往学习。
2.3 地方性书院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
书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也有许多书院。
这种地方性的分布有利于向更多的学生传播和普及儒学知识。
3. 书院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传播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儒学思想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
3.2 培养人才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是从书院中脱颖而出。
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
3.3 促进文化交流由于书院遍布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相互交流,并分享各自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儒学思想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4. 书院制的衰落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所订《丽泽书院学规》开篇即说: 弟子互相质疑问难的实录。又如《宋元 定学习、生活等细节的“学则”。
“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 学案·双峰学案》载:饶鲁尚赴隆兴府
书院的“学规”从宏观上规定了书
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 豫章、东湖书院,肄业于黄榦门下,黄 院学人应当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基
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朱熹同样重视德
其四,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吕 生活和学习礼仪规范进行了细致入微
行培养,认为书院就是一个学者带领 祖谦 《丽泽书院学规·乾道五年规约》 的规定。“学规”、“学则”相辅相成,严
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以及涵养道德人格 即这样规定:“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 谨而细密,书院学子在这些基本规范
院教育自由为学体现在四个方面。
月而不得,旁搜六合之表而不得,逖求 其在教育上学用一致、知行合一的理
其一,学习者无论远近贵贱皆可 千古之上而不得。一旦举而质诸大众 念。书院教育本质上就是儒家文化教
26
新视点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年 69 月
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阎九峰
[摘要] 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欠发达地区也不例外,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就目前存在问题、原因进行阐述外,对如何解决存在问题 作了一些思考。
之的深层追求,也是书院成其特色的 师予以指导。朱熹认为, “治平天下,格 形成了卓有特色的风格,这一风格甚
内在动力和源泉。书院的文化精神主 物致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自行读 至超越了国家办的官学,成为中国古
要包含以下内涵。
书,并在自行读书的过程中自行思考 代教育史上的一股清流。
一、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重视德 和钻研,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这种
注释: [1](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十,参 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册,第 197—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2](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十,参 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册,第 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l版. [3]《东林书院志》卷二,参见陈谷嘉. 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第 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l版. [4](宋)陈文蔚《陈克斋集》卷一,参见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 册,第 201-202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1 版.
会科举仕进、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中 总角之童子,皆得环而听,教所联属多 内,心驰万里之外,虽日亲方策,口诵
建立起自由灵动、崇尚思考、立德立人 矣。”由中可见一斑。这种品格也使得 圣言,亦欺入耳。”[4]
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 教育打破了贵族、官学的特权,是对自
三、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从宽泛
特色,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 孔子以来平民教育的重要接续。
[关键词] 教育;书院;文化精神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 就学。书院向广大平民子弟开放,无论 之中,投机遘会,片言立契,相悦以解
历史阶段产生的兼有讲学、研究、聚 贵贱,均可来此学习,这种品格贯穿了 者矣。”[3]所以书院倡导学生互相之间
书、祭祀等功能的学校形式。书院自从 书院发展的始终。明代顾宪成所订《东 “亲师取友,切磋琢磨,所以讲明义
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 问,“《论语》首论时习,习是如何用功?” 本道德修养方法,反映的是儒家文化
不在此位。”[1]可见“孝弟忠信”的德行 饶鲁答,“当兼二义,绎之以思虑,熟之 对人的基本要求;书院“学则”则从微
在学习者来说的崇高地位。对书院发 以践履。”黄“大器之”。
观上对书院学人修学过程所应遵循的
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 一。
旨、目的、方法等,体现着书院教育的
一种不能磨灭的思想。书院是知识分
其三,鼓励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 精神追求。书院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
子汇聚的地方,作为以“化育人才”为 难。书院师生之间“质疑问难”,互相质 名书院教育家都撰有学规传世,著名
己任的一种学校形式,在完成学业任 询,是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传统。 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
的场所,其所作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 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 的熏染下,从对基本礼仪规范的遵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示》中所说“修身、处事、接物”之要, 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2]顾宪成所订 进而化入内心,自然而然地修养成文
无不包含着涵养道德人格的意义和思 《东林会约》也有专门一条如是说,“一 质彬彬的君子。
想。这种“德业并重”的思想为后代的 人之见闻有限,众人之见闻无限。于是
四、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知行合
书院所传承和发展。
或参身心密切,或扣诗书要义,或考古 一、躬行践履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要求,
二、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自由为 今人物,或商经济实事,或究乡井利 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学是书院教育至为关键的品格之一。书 害,盖有精研累日夕而不得,反复累岁 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决定了
(作 者 单 位 : 山 东 交 通 学 院 250023)
27
的意义上说,书院教育可以上溯到孔
书院的文化精神,作为书院文化
其二,提倡学生自由钻研,自行理 子私学,然而直到书院产生之前,私学
的深层结构与思想基础,是书院文化 会。书院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自 教育一直处在无定规、无章法的状态
的精髓和灵魂,是书院学者们一以贯 行读书、自行钻研、自行领会,其间老 中。自从书院产生,便在谨严治学方面
育,因此,知行合一、躬行践履也就自 然而然成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理念。正 如明代顾宪成、高攀龙主持东林书院 时的对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首先 体现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书院教 育以传授道德义理,培养圣贤人格,养 成治国安邦的才能为根本宗旨,因此 经世致用成为书院教育的一种自觉的 价值取向。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存在问题;对策思考
中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所有民办教 育工作者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在我国民办教育取得令人可 喜成绩的同时,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同样值得大 家关注、思考。
一、欠发展地区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发展不平衡,规划欠合理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 民办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丽水市为 例,据统计,截至 2004 年底,丽水市有民办小学 16 所,在校 生 10195 人,初中 16 所,在校生 9016 人,普通高中 7 所,在 校生 3430 人,职业高中 5 所,在校生 2697 人,民办幼儿园 1065 所,在校幼儿总数 46888 人。2005 年,丽水市人民政府 出台了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 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指导,加大对民 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民办学校稳定、健康发展。经评估 考核,全市有 7 所民办学校被评为市级优秀民办学校。我市 民办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 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市情况来看,市、区部分片区民办学校 布点密集,甚至有的学校之间只相距两三百米。规模大的学 校固定资产近 200 万元,在校学生有 1000 人;而一些学校总 资产只有几千元,学生只有 10 多人。另一方面,初中、高中 阶段民办学校相对较少,而小学和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则 呈现小而多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 就读压力大的现象。据有关资料,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也普 遍存在类似的问题。 (二)办学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
新视点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年 9 月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李贞涛 解辉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形式,它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 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 践履理念。本文对书院文化精神的这些内涵进行了阐述。
(三)师资水平较低,教育质量较差 多数民办学校以聘任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较少,师 资队伍不够稳定。民办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 教师,以兼职为主。如部分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为了减少投 入,低价聘请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从而导致了民办学校教师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再者,虽然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 定,公办学校的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可以相互流动。但是, 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的制 约,事实上公办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是不允许的,也是 不可能的。据笔者所调查的一个县的情况,如果公办学校教 师要向民办学校流动,必须和公办学校脱钩。基于此种情 况,教学能力和水平高的教师不能尽快注入民办学校,同样 导致民办学校师资整体水平较低。 (四)社会认同感低, 生源普遍较差 事实上目前在我国,民办教育的身份仍是“低人一等”。 国内绝大多数国民对民办学校了解还是比较少,他们根本 不清楚民办学校的性质、招生对象、招生办法、教学与管理、 学生如何获得学历与文凭,有相当多的人对民办教育存有 疑虑和偏见,这种认识问题不解决,民办教育就难以取得长 足的发展。此外,在当前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书院谨严治学最突出的表现是建
行的修养,乃至把德行放在比学业更 “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 立了非常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
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是我国古代 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最具特色的当属书院“学规”、“教条”
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是自孔子开始 义,成为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色之 等。这些《学规》揭示了书院教学的宗
确立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对 林会约》中说:“今兹之会,近则邑之衿 理”,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