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院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各大书院简介PPT课件

中国历代各大书院简介PPT课件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 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王枚《睢州志·》:“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 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遗址
丽泽书院(金华)
东林书院(无锡)
洛阳丽正书院
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 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 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书院成立后,集中全 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 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 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 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本片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院。
yyy
丽正书院(洛阳)
应天书院(商丘)
岳麓书院(长沙)
嵩阳书院(登封)
石鼓书院(衡阳)
白鹿洞书院(庐山)
1)
茅山书院女子体道班开班
徂徕书院(泰安)
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降唐后任宣武镇节度使,治开封。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朱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营建东都洛阳。昭宗天祐元年(904 年)四月,朱全忠毁长安城,挟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全 忠,改元开平,因宣武镇治所乃古大梁,朱温又曾封梁王,故以梁为国号,都开封, 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年)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中国四大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四大书院的介绍: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高校,也是中国四大书院中唯一一个位于河南省的书院。

它创建于后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应天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中唯一一个位于湖南省的书院。

它创建于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岳麓书院以培养博学多才、注重德行的人才为目标,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南麓,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始于南唐时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的著名学府,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河南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创建于北魏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期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嵩阳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这四所书院各有特色,但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历史和影响使得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起源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

据统计,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有书院59、13、515、1、10、406、1962、5863所,除掉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的书院合计7525所。

晚清改制,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校士馆、存古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

民国以来,被“宰杀”的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时有创建、兴复之举。

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

如今,五年过去,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2000所以上,已经超过明代,呈现辉煌之势。

龙江书院在书院复兴、儒学重振、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长期研究书院历史、关注书院振兴的学人,我想就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谈三点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书院是儒家的道场,承载读书人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书院是儒家的营地。

在古代社会,它作为儒家的道场与佛道的寺庙、宫观并立、对应,成为最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

就佛道尤其是佛教而言,书院是儒学争夺势力范围的主阵地与桥头堡。

天下名山佛占多。

“邻居近金碧,一一梵王家”,这是宋人赵抃在《书院》一诗中发出的感慨。

朱熹理学家朱熹的年代,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而“儒馆”仅白鹿洞书院一家,若加郡县官学也就三家,势力悬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绝”完全不成比例。

因此,他一再奏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其用意就在于要与佛老争夺阵地。

诚所谓针锋相对,以一对百,“不得不任其责也”。

儒学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修复“儒馆”的举措理应得到支持。

但事实并非如此,朝廷高官和同僚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反对。

后来,是朱熹近乎偏执的书院情结和类似圣战的坚持,才促成了白鹿洞书院的重建,而《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成就了其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辉煌。

盘点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图,最牛的是这几个省!

盘点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图,最牛的是这几个省!

盘点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图,最牛的是这几个省!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中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教育系统。

真正的书院其实是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

它们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特别强调以自学为主。

唐朝中期,书院开始出现。

其起源有官民两途。

丽正书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

是集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

孕育了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五代十国末期,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基本形成。

北宋时期,书院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书院发展更盛。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

始创于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

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景区。

正式创立于北宋时期。

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

清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魏源;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湘军创建者及统帅曾国藩;晚清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将领左宗棠等均曾在岳麓书院受教。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景区。

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

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景区。

正式创立于北宋时期。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完成的。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着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

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

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希望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四大书院1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lù)书院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sōng)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

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

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书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的书院是贵族家庭或地方政权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院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府,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和培养学生的场所。

在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朝廷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的书院除了继续传统的文人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唐宋时期,书院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当时的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书院内一般都设有讲坛,知识界名人经常在此进行讲学或辩论。

书院还注重思想交流和学问的传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成为书院的负责人或教职人员。

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书院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办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

清代的书院则更加注重经学的研究,经学在明清时期成为主导的学科。

此时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书院介绍书院定义中文名称:书院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

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

(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宋朝四书院》、宋·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发展历史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

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

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

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

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

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唐代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

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书院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

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

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

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

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

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

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

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书院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

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

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

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

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

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

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

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

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

期间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所,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

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

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清代书院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

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

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

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扑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书院藏书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中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

由于藏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藏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书院藏书的起源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者,垣也”。

书院是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藏书之所,似乎就是古代的图书馆,今人常将“图书馆”三个字缩写成一个方框,里面填个“书”字,可能就是沿用此意。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

《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三国志·魏武帝纪》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

”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

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

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书院根据主办者的不同,也随之形成了官办与私办两类。

唐代最初设立的官办书院是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

私办书院有张九宗书院、义门书院等处。

早期的官办书院是唐王朝修书、侍讲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战乱,大唐王朝立国时百废待兴,为统一思想,繁荣文化,经籍更亟待收集、校勘和整理。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全国征集收藏于民间的图书,共收集到图书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尚不包括佛经、道经等,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代,也是唐代藏书最丰富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整理图书,除在国家藏书机关兼校书机关“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等处藏书、校书外,还专门设置了“书院”这一机构开展此工作。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当时,在书院中设置了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掌管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诸事务,主要的任务是备皇帝垂询。

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

《全唐诗》中提到了11所,见于地方志的有17所。

如张九宗书院,据记载,该书院“在(四川)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建”,比官办的集贤书院还早90年。

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

《九江府志》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