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扇意象【古代文学】

浅析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扇意象【古代文学】

专业:x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x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扇意象【摘要】扇几乎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之物,无论是女子常用的团扇还是男子佩戴的折扇或羽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扇似乎已经成了小说人物的必备品之一。

扇,之于部分小说,仅仅是随手写下的一个字,一个饰品,而有时候,扇包含了较为重要的内涵,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主题……以下,以四大名著和《桃花扇》为主,简析蕴藏内涵的扇意象有着怎样的内涵。

【关键词】扇,四大名著,桃花扇,饰品,意象上古舜发明“五明扇”,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最早的源头。

根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所记载,舜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至汉代,班固《汉书》中记载称竹扇为“来风”,表明其实用性。

到魏晋时期,扇子逐渐凸显出艺术性,在扇柄、扇坠等方面都有改造,以展现魏晋风骨。

明代中晚期后, 折扇已并非只作为取凉使用的物件, 已成为社会交际礼仪的必需品和人的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扇子渊源已久,作为物件,它是普通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达官贵人彰显自我的装饰用品,作为意象,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意象之一,在古代诗文小说中都有关于扇的作品。

如汉代班婕妤在《怨诗》“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借团扇抒发哀情,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用一柄桃花扇写南明末年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文人侯方域爱情的悲欢离合……具体说说古代小说中的扇意象: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就有很多扇,例如“智多星”吴用的“五名扇”、公孙胜的“鳖壳扇子”、“豹子头”林冲的“折叠纸西川扇子”等等,还有绰号“铁扇子”的宋清。

梁山智囊团的吴用、公孙胜在此列,由此可见,一般有多处扇子描写(尤其是羽扇)的,象征着智慧计谋与运筹帷幄。

而绰号为铁扇子的宋清并不适用所谓铁扇,但是这里尤其借用了扇子的寓意,现代学者孙景全认为,铁扇子类似古代盾牌之类的掩护工具,是指宋清对其兄宋江有扶持掩护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人性之美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性之美不仅是作者对人性价值的探讨和颂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进行详细探讨。

一、古代文学——人性之美的天然载体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代人性之美的真实写照。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们的善良、智慧和勇敢。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持有真挚的情感。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身怀绝技,无所不能,他以其豪爽的个性和善良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人性之美的独特魅力。

《水浒传》以宋江等梁山好汉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帮助的故事情节,彰显了人性中的正直、勇敢和善良。

这些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人性力量的无穷能量,也启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诗词也表现出浓厚的人性之美。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优美,语言婉转,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真挚感悟赋予了作品深刻而动人的情感。

这些诗词既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愿景,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人性追求与人生理想。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性之美的意义人性之美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特点。

首先,人性之美让人产生共鸣,并激发人们的正面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善良、勇敢、聪明才智的形象给人以正能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这些形象激励着人们追求更好的自己,努力拥抱美好的人性。

其次,人性之美还传递了积极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代表着一种美德或者道德规范,例如孝顺、忠诚、友善等。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与其人格相符,才能够真实地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理念。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曹雪芹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因家族财政状况不佳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家族衰落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

这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以及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反对奢华和虚荣。

这与他自己深受社会动荡和人们苦难的经历有关。

他在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中发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呼喊社会正义。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观点,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道德追求。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真实和authentic,要求作品与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相一致。

他们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和引导读者思考。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1. 引言1.1 古代文学的文如其人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意味着作品的风格、情感、意境等都反映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在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灵动之美,它融汇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和文学修养,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通过作家的文字,读者可以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而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和追求。

作家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作品中的语言、意象、情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个性和思想,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文如其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每一个作家都应该保持真实和独特的个性,不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有拳拳之心、深情厚意。

只有如此,文学才能传承和发展下去,为读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2000字】。

2. 正文2.1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文如其人是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如其人这种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现。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文静温柔、薛宝钗的聪慧娴雅、贾宝玉的多情善感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来展现的。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展现。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聪明机智、猪八戒的贪吃愚笨、沙和尚的沉默稳重等,都是通过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来塑造的。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独特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展现。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有英雄豪杰、孤傲才子、温文尔雅的女性等等。

而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各具特色,有刚正不阿、聪明睿智、坚韧不拔等等。

本文将深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一、英雄豪杰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豪杰形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种人物形象。

这些英雄豪杰崇尚正义,勇猛无畏,善于用兵,敢于反抗不公。

例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宋江等人,他们身负盛名,义气深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机智勇猛,智斗妖魔鬼怪;还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有一颗热血的心,用爱与正义为世人树立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形象。

二、孤傲才子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孤傲才子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聪明才智,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孤傲气质;《唐诗三百首》中的李白、杜甫,他们以才情横溢、独具骨气的形象,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

三、温文尔雅的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温文尔雅的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她们温柔体贴,善良宽厚,懂得包容和体谅他人。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聪明伶俐,性格独立,有着独特的感觉和见解;《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她体贴白骨精,善良宽厚,帮助了白骨精解脱苦海。

四、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

他们坚守原则,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勇气。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他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三国演义》中的梁山伯,他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世俗的大潮格格不入。

五、聪明睿智的人物形象聪明睿智的人物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人物聪明过人,智勇双全,善于谋略,能够化解危难。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有超凡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了蜀国的军师;《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明理善辩,智勇双全,带领四位徒弟成功取得真经。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为一个人的文学表达能力与其性格、思想、文化素养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被多次提及,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文化认知。

在很多名家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的迹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如其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世袭豪门的诸侯们在社交场合相互赞誉礼仪的同时,也会拿出自己的文学作品互相展示。

在这种情境下,一个人除了要有彬彬有礼的外表,还要在文学上有一定的表现才能赢得诸侯们的尊重。

因此,这种“文如其人”的认知在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在唐宋文坛上,“文如其人”这个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丽人行》中有诗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个诗句字字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直击人心,感人至深。

杜甫的诗歌是其性格中所表现的画卷,慷慨激昂、真情实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样,杜牧的作品也充满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他的性格中富有柔情,而这些性格特点恰恰也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苏轼的创作,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也往往冷静淡定,并以其淡泊名利、洒脱从容的文学风格而广为人知。

除了上述几位文学巨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文如其人”的例子。

例如,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她那双敏锐而又淡然的眼睛带来的温婉和纤细;元代著名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他们的形象独具特色、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施耐庵刚强豪放、倡导民主的性格特点。

总之,“文如其人”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作品如此引人入胜,让读者难以忘怀。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性格、思想、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会影响其作品的风格、结构、语言表达以及主题等方面,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的现象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个人品格和性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多著名作家都以其作品展现出的品质和性格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风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文如其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从古代诗人到小说家,都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的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些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而《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出其作者的性格和品质。

《国风·郑风·子衿》中的“子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的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感情和情感,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风采。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其诗歌中常常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到“充耳欲赋知音,聊持以寄忠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种在诗歌中展现个人品质和性格的现象,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除了诗歌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和小说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的现象。

唐代的散文家韩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愈的散文中常常表现了他的严谨和勤奋,他的文章字句简练,思想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

同样,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在其作品中也往往展现了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整部小说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风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个性魅力,也使得古代文学更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表现力。

近年来,“文如其人”的概念也被引申到了当代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很多作家也常常通过其作品展现自己的品质和性格,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深度。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意思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品质有关联。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个概念经常被强调,因为古人们非常重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人格品质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作者的人格品质。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背后的作者品质和对现实的态度。

古人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体现,必须由有品德的人撰写,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常被视为“贤人”,他们的作品不仅仅为了娱乐和叙述,更是为了引领人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在《庄子》中,庄子这位具有哲学家品质的文学家,创作了一系列的道德寓言,强调自由、平等和适度,引导人们从内心去体验自然的道理。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还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达和传递知识,更是表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人们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风格豪放、奔放、富有创造力,体现了他个性中的自由、开放和不羁。

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则注重用词,更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他个性中的细腻和执着。

古人们认为,只有通过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他对生命的看法。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真实的生活有联系。

古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映,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观念。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以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关注和生动描绘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他出身官僚家庭,但他却喜欢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了解普通百姓生活,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描绘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作者的品质、风格和对生活的准确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

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

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

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

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

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

”[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

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

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

”[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

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

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

”[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

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所留下的整体印象,不仅贴切而且传神,之所以说贴切、传神,那是因为中国的亭檐角斜出,灵动而丝毫不显呆滞,这种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观上呈现一种翚飞多姿的美感,许多文人把它概括为飘逸之美。

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来展现这种飘逸之美,如白居易《题西亭》:“何人兹造亭,华敞绰万余。

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

”[7](P455)用鸟的翅膀来形容亭的檐角,说亭的檐角就像飞翔着的鸟张开的羽翼一样,,亭整体的造型“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种比喻不只形似而且神似。

另外,还有人用弯月、弯弓等物来喻檐角,也十分形象、贴切。

由于中国的亭在造型上的特征,给人带来有灵性而不死板的感觉,因此亭虽然是作为静态意象出现在整体的布局中,却具有舒展活泛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现,按尼采的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

”[8](P10)亭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国的美学规范与传统的,正如李泽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这样一种看来是静态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也处处要使之静中有动,给它注入一种舒展开阔飞动的力量和气势,单纯的机械的静止,缺乏内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论在诗文、书画、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艺术水平低劣的表现。

”[9](P282)亭的造型特征同时赋予了亭意象灵动的气质,而中国的山水意境大多讲究凝而不滞。

亭在山水中,造型优美飘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给景观效果增色不少,这也与文人所要描写的山水园林的整体意境相契合。

因此,亭意象在传统诗文中常作为一种营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

另外,亭意象的这种兼具静态与动态的审美特征也使其成为一种调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动与静中达到某种平衡。

如明代薛应旂《石秀亭赋》:“聚秀钟英,翼然有亭,檐阿翚飞,栋宇鸟惊。

”亭作为静态的建筑,在诗句中却极具动感,这种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翚飞”的特征所造成的。

3.亭亭玉立———挺拔之美亭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由少数的几根柱子支撑,顶盖的样式多种多样。

亭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建筑物而言,显得比较玲珑,比较小巧,。

唐沈亚之《题候仙亭》:“新创仙亭覆石坛,雕梁峻宇入云端。

”写出了亭挺立于石坛之上的姿态,显得峭拔脱俗;元代何中在诗中说:“苍壁孤亭立,彫年独上时。

”[10](卷三)这是描写孤亭挺立在绝壁之上的样子。

又有张孝祥在《一览亭》中有句:“城中十万户,亭脚五千丈,小退雁鹜行,却立云雨上。

”这里面虽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认为世间哪有那么高的亭啊,但是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亭多建在高处,即使是在同一地势上也要借助高台,这样就更能显示出亭子的挺拔之美。

亭建在水边高台上,在水中的倒影与亭子相互辉映,既能使整体景观显得更加优美,又能彰显亭子的超脱之美、挺拔之美。

比如,,明刘钰《扶桑亭》曰:“虚亭立水面,问树乃称奇。

”[11](卷五十三)当然亭立于树旁,与树交相呼应,也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古人也常借亭的这种孑然挺立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卓尔不群、傲兀狂放的狷士,这种比喻将亭的形象与君子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结合起来,使亭的造型之美被提升到道德人生的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

二、色彩美生活中没有色彩,就宛如一张白纸一样,显得非常单调,时间长了,也会让人感到乏味,由此可见,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在对自然山水或园林景物的欣赏过程中更是如此。

正如俄国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本身便能构成一种足以表达情绪的要素语言,如同音乐的音节直接诉诸心灵一样。

”[12](P33)色彩之美在于其搭配上,只有那些调配合理,让人产生一种和谐之感的色彩,才会给人带来一种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快感。

亭子作为一种审美关照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风景的整体效果、整体美感,所以亭子的色彩调和尤其重要。

在风景的整体布局中,若要使亭子的特点特别突出,使之成为景观的焦点和亮点,就必须在色彩方面下狠功夫。

如。

明代史铿《西村集》中诗句:“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甃周为防。

”亭子的色彩很鲜艳,与其周围的景物相比,就显得分外醒目。

当然,如果要使风景的整体效果更好,就要使亭子的色彩与周边的景物相协调,这样也能使亭子成为焦点,比如,“霜叶艳亭幽相宜”[13](卷十四)),红白相间,更见自然造化与人的匠心两相对照时所体现的契合。

再来看毛滂的词句:“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娟娟上高柳。

”[14](卷十五)河亭的色彩与江月、河水、柳树等物形成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还有孙逖的诗句:“公府西岩下,红亭间白云。

”岑参诗句:“柳嚲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李白的诗句:“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清代曹尔堪的词句:“杏花村渚倚红亭,远山平仲绿幽径。

”[15](卷八) 这些诗词都把色彩艳丽的亭与周边的景物对照,在色彩的铺排与搭配中体现诗人对色彩与景观审美的理解,传达出一种诗意。

亭子的色彩也可融于周边的环境,与其保持一致,这样就不会显得张扬,反而更加朴素、平易近人。

比如,白居易在《自题小草亭》中描述道:“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

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

”这种造亭之法就特别简单,也很朴素。

又有唐梁肃在《李晋陵茅亭记》中记述道:“思所以端已崇俭,乃作茅亭于正寝之北偏,功甚易,制甚朴。

”[16](P4353)明程羽文在《清闲供》中提出“亭欲朴”的见解,他们都提倡用没有经过修饰雕琢的原始材料造亭,垒石为柱,刳竹为瓦,使其与周围的山岩、竹林在质感、色彩上保持和谐,从而富有田园野趣。

总而言之,亭子的色彩要么浓烈,要么朴素,只要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亭子的色彩调配就是成功的。

三、景观与意境之美所谓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二中说道:“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还有端木蕻良的《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美就是由意境而产生的美。

亭在众多景物之中,作为一个点景,或立于高台之上,或立于水边浮于水中,或藏于花草树木之中,总之,亭的布局非常广泛,但是在建亭之时,要让亭子给人一种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之感。

使之和周围的环境互为衬托,相映成趣,处处成景。

亭子使景色的层次得以提高,让观景之人能看更多的独特景色。

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亭子可立于山巅、山腰、水畔还有高台等地,从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亭子来观景,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林下路,水边亭,凉吹水曲散余酲。

”[17](卷三)描绘了水边亭的清新之美;“园中风物水中亭,消得两娉婷。

”[18](卷二十九)写的是亭在水中与园林其它景致相互依托,显示出其美妙的风姿;张耒《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则是描写亭在海边的景致,以亭之小,衬沧海之辽阔无边;“牡丹亭榭花如绣,巧对红儿瘦初开。

”[19](卷八)描绘了亭在花木映衬之下的艳丽风姿。

因此,亭子的布置一定要巧妙,只要达到虽是人工布置,却似天意安排的境界,才能给自然山水平添许多情趣,使人不得不感叹其中的万般精妙。

亭的意象在作品所描绘的景观画面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