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古代文学经典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经典鉴赏方法与技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下面介绍几种古代文学经典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1. 阅读原典:首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原典。
了解作者的原始意图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同时,要注意不要只看表面的文字,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含义和象征。
2. 文化背景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了解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对于鉴赏唐诗有很大的帮助。
3. 文体识别: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诗歌、散文、戏剧等。
了解和识别这些文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还要注意文体与内容的契合程度,文体的运用是否恰当。
4. 理解意象和象征: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来理解其中隐藏的意义和观点。
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形象象征着封建礼教下女性的局限。
5. 掌握修辞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和理解作品的美。
例如,杜甫的《登高》运用了山水的对比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6. 考察时代特点: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通过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鉴赏和评价作品。
例如,宋代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而闻名,这是我们欣赏宋词的重要角度之一。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经典鉴赏需要借助于多种方法和技巧。
通过深入学习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与智慧。
名篇赏析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名篇赏析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名篇赏析: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学习并赏析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与现代阅读习惯有所差异,初学者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惑。
本文将介绍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一、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因此了解时代背景对于正确理解作品内涵至关重要。
读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中。
二、研究作品结构和艺术特点每个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艺术特点,这些特点是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读者在学习古代经典作品时,应该仔细研究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特点,包括叙事方式、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等。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特点,读者可以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欣赏作者独特的文学魅力。
三、注重语言的理解和翻译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通常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词汇和句法结构。
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就需要注重对作品中语言的理解。
读者可以结合相关的注释和翻译,解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难点词句,这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赏析。
四、多角度解读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古代文学作品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内涵,常常需要读者通过多角度的解读来深入理解。
读者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作品,如文学、哲学、道德、宗教等,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读者也可以尝试将作品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产生共鸣。
五、与他人交流与讨论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与讨论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引言
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鉴赏这些作品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方法一:背景了解
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方法二:语言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特色和魅力。
读者可以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表达和词语运用等方面,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方法三:结构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读者可以揭示出作品的逻辑和表达方式。
读者可
以关注作品的情节安排、章回结构和叙述方式等方面,以更全面地
理解作品的内涵。
方法四:主题概括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思想和情感的核心。
通过概括作品
的主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读者可以关注
作品所讨论的问题、所表达的情感和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方面,以更
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结论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运用,读者可以更好地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也需要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深入思考,只
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欣赏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艺术
魅力。
大学古诗词鉴赏方法

大学古诗词鉴赏方法古诗词鉴赏一直是我们语文中的一个知识点,那么鉴赏古诗词有哪一些方法呢?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词鉴赏方法(一)一、参考结构:第一段、入手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1 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
2 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
3 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处理、修辞手法等。
4 从读者入手:阅读感受、主观评析等《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采菊”这一动作有何深刻含义?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一个“采菊”的动作则包含了诗人脱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见”是无意中看见,诗人与南山如老友相见般的亲切,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而“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向远看,把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效果不一样。
3、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深刻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清新的笔法。
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古代文学名家作品赏析方法

古代文学名家作品赏析方法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其中包含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名家作品。
如何正确地赏析古代文学名家作品?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深入研读作品要准确地赏析古代文学名家作品,首先应深入研读作品本身。
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我们能够把握作品的主旨、情节以及作者的意图。
我们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体结构和发展;然后分析每一段落,找出关键句和重要细节;最后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通过深入研读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名家的创作才华。
二、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古代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因此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象,并将其置于正确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比如,如果我们要赏析《红楼梦》,就需要了解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规范与制度,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贾、王、薛等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贾宝玉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三、注重细节分析细节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赏析作品的关键。
通过仔细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我们能够发现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所使用的具体词汇、修辞手法、描写细节等等。
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欣赏到他们的艺术魅力。
四、比较与对比古代文学名家作品丰富多样,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法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比较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探讨他们对相同题材的处理方式和艺术成就;或者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特点。
通过比较与对比,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古代文学名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五、关注外部评论除了自己的研读与理解,我们还可以关注外部评论,以拓展自己的视野。
外部评论可以来自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或其他艺术爱好者。
他们对于古代文学名家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古代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鉴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1. 作品背景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
这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更好地欣赏其独特之处。
2. 文学形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诗、词、曲、戏剧等。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比如,对于古代诗歌,我们可以关注其韵律、格律、意象等方面。
对于古代戏剧,我们可以关注其表演形式、情节结构等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形式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品味其艺术之美。
3. 主题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通常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人情、理想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是怎样的情感。
通过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给予我们的触动和共鸣。
4. 文学特色与技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许多独特的文学特色与技巧,如象征手法、对偶句法、修辞手法等。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留意并分析这些特色与技巧在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对文学特色与技巧的理解,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5. 与当代意义的联系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创作于古代,但往往具有与当代生活和思考之间的契合点。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思考作品与当代意义的联系,它对于我们的观念、情感和价值有何启示。
通过把古代作品与当代世界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体味其中的内涵。
总结通过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文学形式、探究主题与情感、分析文学特色与技巧以及与当代意义的联系,我们能够更好地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文学鉴赏也是一种欣赏和体验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_以上是文档内容,共计800字。
_。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评析技巧与方法总结备课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评析技巧与方法总结备课教案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教师在备课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文本选取在进行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文本。
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一些较为经典和容易理解的作品,比如《红楼梦》、《史记》等。
对于进阶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和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诗经》、《楚辞》等。
三、背景知识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前,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四、整体把握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时,要从整体把握入手。
这包括对作品的结构、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作品的基本脉络和内容。
同时,还需要注意作品的表达手法和特点,比如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五、细节解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解析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描写、对话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进行细节解析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点:作品中的语言特点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特色,比如用典、运用修辞手法等。
2. 情感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作者想要传达的重要部分。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情节的发展等,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3. 描写手法: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场景和形象。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的运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美感。
六、主题评析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时,探讨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品的主题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专题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专题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前言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于研究者而言,鉴赏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是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鉴赏答题技巧和模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
答题技巧1. 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文本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意思,主题是指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文本时,要通过语言文字等细节描写,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 掌握细节,把握词义:细节是构成文章语言的基本单元,阅读文本时,除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外,还应注意文本中的具体细节,仔细掌握词义,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的意义。
3. 理解背景并考虑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本是一种表达生活的艺术形式,在阅读文本时,需要注意作者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文本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文本对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4. 注意文本的结构特点:文本的结构特点是指文章的组成方式和形式特点。
在阅读文本时,需要注意文本的段落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特点,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答题模式1. 分析题:分析题是最常见的一种考试题型,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结构、风格、主题等因素,论证文本在意义上的表达。
学生在答题时应该举例说明,充实论证。
2. 仿写题:仿写题要求学生模仿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措辞,表达对某些题目的思考或见解。
在答题时,需要模仿文本的文体、语言风格和常用的修辞手法等,同时还要注重表达个人的思考。
3. 评析题:评析题是要求学生对某篇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主要是通过评价文本的主题、思想、语言等方面,进一步阐释文本的内涵。
在答题时,需要结合现代思想和观念,通过分析文本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
总之,鉴赏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并且要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和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鉴赏古典诗词要注意以下切入点:第一就是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具体鉴赏方法:一、表达方式诗歌表达方式共有四种:1、记叙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诗歌修辞方法共有十种:1、比喻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说明: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说明: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说明: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说明: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说明: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说明: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说明: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共有十四种:1、用典说明: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说明: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说明: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说明: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说明: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说明: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与对照说明: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说明: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说明: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句: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说明: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