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美国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介入论”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的艺术风格:1.极限境遇2.自由选择的人物《禁闭》最初取名《他人》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禁闭》艺术特征: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母题的解读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母题的解读作者:李杨于瑶宿雅然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6期摘要:犹太文学是二战后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成为了众多学者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通过对“受难与救赎”母题、“父与子”母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不仅揭露了犹太人生存的困惑和难题,同时也体现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危机。
关键词:母题;受难;救赎;父与子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61-02Abstract: Jewish literature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refore, it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in which many scholars made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otif of "suffering and redemption" and "fathers and sons" to reveal the Jews' living confus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to reflect the Jewish people's survival crisis.Keywords: motif; suffering; salvation; father and son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犹太作家的文学作品受到众人的瞩目,他们不仅仅是为整个犹太民族的人民而写,而是为整个人类而创作的。
因此,犹太文学常常被学者视为美国文学的“文化支流”。
美国二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与历史重构研究综述

美国二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与历史重构研究综述在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文学中,许多作家试图通过创伤书写与历史重构来探索战争对个人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这些小说通过叙述战争的暴力和破坏,以及战后生活中的心理困境和挣扎,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本文将综述美国二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与历史重构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历史理解的贡献。
1945年的出版了范尔夏奇拉(Van Doren Chicherla)的小说《浴血胜利》(Victory Over Blood),它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美国军人在战争中的经历,以及战后回家后的内心创伤和困惑。
通过叙述主人公在战斗中的伤痛和牺牲,以及战争对他个人生活的毁灭性影响,这本小说启发了后来许多作家对战争与创伤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战争创伤的问题在美国文学中越来越受关注。
Himel呼吁对战争后遗症进行深入研究的呼声。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二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学者开始研究小说中对创伤的描写,如何影响读者对战争的认识,以及这些描写对历史理解的贡献。
在二战小说中,创伤的书写常常出现在战斗场景和战壕生活的描写中。
这些描写通过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暴力,让读者感受到战士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恐惧。
战斗中的生死压力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一步加深了作品中的创伤感。
二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也包括对战后生活的描写。
很多退伍军人回到家园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身体和心理创伤的恢复、家庭关系的重建、职业转型的困惑等。
这些小说展示了战争对退伍军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伤害,以及社会对其重返正常生活的支持和接纳的不足之处。
这些创伤的书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状态,也通过个人经验展示了整个国家的集体创伤。
战争不仅对个体产生了毁灭性影响,也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伤害。
这些小说通过刻画个人和社会的创伤,揭示了战争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塑造和重构。
创伤的书写与历史重构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对二战历史的新的理解。
浅析二战对于美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万有引力之虹》为例

浅析二战对于美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万有引力之虹》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六十多年了,其对世界社会文化寺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
美国传统的文学所反映的是“美国梦”,其主题宣扬了乐观,向上和积极的价值观念。
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美国的青年在战争中看到了血腥,死亡和黑暗,使美国社会产生了“迷茫的一代”。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的许多文学派别抛开了传统写法,以近似杂乱、荒诞等手法来表达对战争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通过对二战后美国文学主题的分析,使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二战后美国的社会文化。
一、二战对美国文学影响的原因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
自19XX年日军侵华拉开战争的序幕、到19XX年日本宣布投降标志着的二战的结束。
二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数量巨大的人类社会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战争重创了多个世界强国的国力,而美国本土由于远离战场,在战争的刺激下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
二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和个人行为.使大批社会青年产生了反文化思想,这些原因极大的改变了美国文学界,美国文学的主题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
二、美国文学主题转变的表现1.价值观念的转变美国在二战前经过逐步的调整,国力日渐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享受着一种富足、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美国人倡导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象征。
XX世纪美国文学的繁盛景象开始显现,文学家们创造了大量反映美国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文学家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对更加光明的未来生活的向往,对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赞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的血腥,彻底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美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缺失厌世心理等现象。
美国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问题的作品:《在路上》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精神压抑问题在社会青年身上的种种表现;作品《美国之梦》通过荒诞的手法,从反面展示了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状态,并加以极大的讽刺。
从二战后的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看美国人的生存危机感

第23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3,No .5 2008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O ct.2008从二战后的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看美国人的生存危机感宗 蔚(宿州学院外语系,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作品普遍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色彩。
美国存在主义作品通过描述人们在不同处境下寻求自我身份,自我存在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时所面临的困难,痛苦与无助,揭示了存在危机是美国人遭遇的普遍而深刻的困境。
关键词:生存危机;存在主义作品;存在的隐患中图分类号:B 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8)05-0018-03收稿日期:2007212220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8sk534);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j q )。
作者简介宗蔚(),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作品都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色彩,以美国人的生存危机感为普遍的主题——对自我身份、存在的可能以及自我价值的怀疑。
正如约翰厄普代克所说:“这闪光的表面背后,就是人类的敌人,普遍的大众观点就是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1]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它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流派与内容,但是对美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以及“人是孤独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2]在其影响下,二战后的美国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体现为描述主人公在没有传统宗教和道德前提的社会中,在对人类命运无动于衷的荒谬的世界里寻求自己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价值,寻求自己的身份,而这一过程往往是痛苦与无用的。
另一特点就是它们接受和发展了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孤独情绪[1]。
专八考试文学知识

英国文学一、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499-1066)1、贝奥武夫2、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散文之父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1、allegory体非常盛行2、Romance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3、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4、Willian Langlaud 《农夫皮尔斯的幻象》5、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雄双韵体)6、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伊丽莎白时代)(14-16世纪)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2、Thomas Wyatt 和Henry Howard引入sonnet3、Philips Sidney 《The defense of Poesie》《阿卡迪亚》描述田园生活;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4、斯宾塞《仙后》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体诗节;5、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露克丝受辱记》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7、本.琼森风俗喜剧(comedy of manners)《人性互异》8、约翰.多恩“玄学派”诗歌创始人9、George Herbert 玄学派诗圣10、弗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Essays》英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学术的推进》和《新工具》四、启蒙时期(18世纪)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为英国人民争辩》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religious allegory3、约翰、德莱顿:英国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桂冠诗人;《论戏剧诗》4、亚历山大.蒲柏: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英雄双韵体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使用;《田园组诗》是其最早田园诗歌代表作5、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中墓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墓园挽歌》6、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经验之歌;7、罗伯特、彭斯:苏格兰最杰出的农民诗人;8、Richard Steel和Joseph Addison合作创办《The tatler》和《the spectator》9、Samuel defoe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鲁滨逊漂流记》;《铲除非国教徒的捷径》,仪表达自己的不满;10、Jonathan Swift 《一个小小的建议》;《格列佛游记》;《桶的故事》;11、Samuel Richardson 英国现代小说的创始人;帕米拉;克拉丽莎;查尔斯.格蓝迪森爵士的历史;12、Henry Fielding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
美国文学史总结

美国文学史总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世纪,美国文学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发展现象——通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日益受到重视,过去以低级杂志(pulps)为阵地的通俗小说有了平装本和精装本,进了图书馆和大学。
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研究通俗文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通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刺激了通俗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不但许多传统的通俗小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且诞生了许多新型通俗小说。
这些传统型和创新型的小说,很多都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s)。
每一本畅销小说诞生后,都会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原创电影、电视剧在走红后也很快派生出同名畅销小说。
畅销小说和火爆的影视剧交相辉映,构成战后美国通俗文学的繁荣景象。
50年代,历史西部小说(Historical Western)占据了通俗文学的主导地位,随后现代犯罪小说(Modern Crime Fiction)迅速崛起,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压倒了其他一切通俗小说。
70、80年代是美国通俗小说大发展时期,诞生了诸如甜蜜野蛮小说(Sweet-Savage Romance)、高科技惊险小说(High-Technical Thriller)之类的新型通俗小说。
此外,传统的女性言情小说(Women's Fiction)、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和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也出现有力回潮。
90年代,社会暴露小说(Social Expose Fiction)逐渐成为美国通俗文学领域的主导力量,如此格局一直维持到世纪末。
像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的《教父》(The Godfather)、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系列恐怖小说、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和《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玛格丽特·杜鲁门(Margaret Truman)的“谋杀案”系列政治暴露小说等,都是我国读者较为熟悉的美国通俗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战争的残酷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青年,他们经历了战后的繁荣时期,看到了科技
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应运而生。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人。
他
们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在旅途中的经历、性爱和吸毒等场景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叛。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放荡不羁、反叛传统的年轻人,他们试图通过流浪、放纵和反叛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这个流派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文学
战争文学: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 是战争小说。其中较好的是梅勒的《裸 者和死者》(1948)和詹姆斯· 琼斯的 《从这里到永恒》(1951)。两部书的 共同点是通过战争,写小兵、下级军官 与军事机构的矛盾,即人的个性与扼杀 个性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冲突。这些小说 已经触及战后整个一代文学最突出的一 个主题。
Sylvia Plath
代表作:The Colossus and Other Poems 《巨人及其他诗歌》 The Bell Jar 《钟形罩》
普拉斯的诗歌穿梭于“自白、自我、自 杀”之间,并将罗伯特· 洛威尔所开创的 一代诗风推到了顶点,实现了W· B· 叶芝 所谓的20世纪诗歌将是“心灵发出的叫 喊”的夙愿。她是一个“内心狂暴的诗 人”,她在用生命写诗,也在用死亡锻 造黑色艺术。某种意义上说,她要通过 诗的形式控告男性作为整体,在婚姻、 家庭、社会上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按照 普拉斯的理解,女性因男性的压迫心理 逐渐扭曲,原本完整的人格变得支离破
怯懦的十年
• “怯懦的十年” :50年代,右翼保守势力向30年 代激进主义传统进攻,许多人由关心社会进步转 而关心个人的私利。这10年被称为“怯懦的十年” 或“沉寂的十年”。这期间,出现了一些作品, 将资产阶级描绘成正面人物,鼓吹服从权威,如 《穿灰法兰绒衣服的人》(1955)。这类作品企 图维护既定价值标准和现存社会秩序,很快就失 去了影响。另一方面,阿瑟· 米勒(1915~2005) 等作家抵制麦卡锡主义,继续用作品抨击社会的 不正义。
Background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战争中发生的事,约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使美国知识 分子感到震惊。他们怀疑人性是否还有善良的一面, 也感到人难以控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 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50年代 在“冷战”、麦卡锡主义和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文 坛趋于沉寂;60、70年代,经过越南战争、民权运 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水门案件,文坛活跃起 来,出现了一批爱思索的作家。在他们眼里,美国 的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他们普遍感 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幻 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
代表作:All My Sons《我的儿子们》 Death of a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
阿瑟· 米勒一生获奖无数,包括1949年普 利策奖,两次纽约戏剧批评家奖,奥利维 尔最佳剧作奖。
J.D.Salinger
代表作: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 the rye , The Great Gatsby,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并称为最完 美的英文小说。
文学作品类型及主要作家
Saul Bellow
• 战后最杰出的犹太作家。 • 代表作:Henderson the Rain King《雨王汉德森》1959 Herzog《赫格索》1964 • 1976年由于他的作品中融合了 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细 致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uther Miller
黑色幽默
• “黑色幽默”:进入60年代之后,人们对生 活中的“非理性”和“异化”现象,有了 更深切的体会。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夸 张、超现实的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 与可怖、柔情与残酷、荒唐古怪与一本正 经揉和在一起,使读者哭笑不得,感到不 安,从而对生活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作 者对世界前景的看法往往是悲观的。这就 是“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有海勒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等。
Allen Ginsberg
美国当代诗坛和整个文学运动中的 一位“怪杰“。 代表作:Reality Sandwiches《现 实三明治》 1963 The Fall of America 《美国 的衰弱》 1973 他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他 集诗人、文学运动领袖、激进的无 政府主义者、旅行家、预言家和宗 教徒于一身。
垮掉的一代
• “垮掉的一代”:50年代沉闷的政治空气使 许多青年感到窒息,他们吸毒、群居,以 颓唐、放纵的生活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抗议。 其中有些人把这种生活与情绪写入文学作 品,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学。这种文 学发展到60年代后,在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的背景下,增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对 他们中许多人来说,东方宗教与东方哲学 更具有吸引力。“垮掉的一代”在诗歌创 作方面较有生气,并恢复了美国诗歌朗诵 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