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02常见题型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事件的具体过程不详细,没有完整的情节,人物描写也不详细。

而是通过人、事、物、景传达出来的声音,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精神或主题。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 看不起。

鄙夷(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不求甚解(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豁然贯通(35) 读书总有好处。

开卷有益(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2023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3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 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 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 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hui下[NextPage]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 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 ,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 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中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语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学生必备语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必考重点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剖析论据。

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

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方法: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

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重点知识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中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1)望文生义。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词语辨析1.同音异形词:如夏天和炎热、寒冷和冰冷等。

2.同义词、近义词:如爱、喜欢、宠、钟情等。

3.反义词、对义词:如高和低、大和小等。

4.省略句中的词语:如“人多会乱。

”中省略了“说”。

二、词义理解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如“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自信。

”中的“言行举止”的意思是行为表现。

2.根据常识、文化背景理解词义:如“日暮归途远。

”中的“归途”是指回家的路程。

三、短语搭配1.动宾短语:如做作业、看电视等。

2.表示时间的短语:如昨天晚上、每天早晨等。

3.表示地点的短语: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四、句子结构分析1.主谓结构:如小明学习认真。

2.主谓宾结构:如他们每天晚上看电视。

3.定语从句:如那个戴红帽子的人是我的哥哥。

4.状语从句:如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游泳了。

五、修辞手法1.比喻:如他的笑容像太阳一样明亮。

2.排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比拟:如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4.夸张:如我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时间。

六、文言文阅读1.阅读诗词:提醒注意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2.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如定语后置、句末反问等。

3.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如卧薪尝胆、飞黄腾达等。

七、文学常识1.了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作家的作品和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等。

八、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3.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完成句子等。

九、写作技巧1.写作基本要求:如开头、结尾等。

2.描述人物、场景和心情的技巧。

3.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归纳01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02常见题型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03线索线索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记叙人称人称作用教材举例第一人称“我”“我们”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你”“你们”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05叙述顺序叙述顺序插叙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06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手法作用及答题规范比喻[统编七上P5]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统编七上P9]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统编七下P40]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统编八上P40]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07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08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分类依据方法类别特点作用/答题规范根据描写内容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09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作用/答题规范教材举例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

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正衬/反衬)突出一方的特征。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照应……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