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1000字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在翻开《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和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有趣又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书中提到的各种实验和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行为科学世界。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诱饵效应”的那一部分。
作者举例说,假如有两款相机,一款是价格较高但性能出色的 A 相机,另一款是价格便宜但性能普通的 B 相机。
这时,如果再加入一款价格稍高于 B 相机,但性能却不如 A 相机的 C 相机作为“诱饵”,很多原本纠结于 A 和 B 相机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 A 相机。
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买手机的经历。
当时我在两款手机之间犹豫不决,一款是配置较高但价格也相对较贵的旗舰机,另一款则是价格亲民但某些功能稍逊一筹的中端机。
就在我纠结万分的时候,店里的销售员向我推荐了一款价格比中端机略高,可配置和性能却明显不如旗舰机的手机。
瞬间,我心中的天平就倾向了旗舰机,觉得多花一点钱能获得更好的体验是值得的。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诱饵效应”在作祟嘛!还有关于“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讨论,也让我深有感触。
作者说,当我们处于社会规范的情境中时,人们更愿意出于友好、互助和情感来做事;而一旦进入市场规范,就只剩下金钱交易和利益计算。
这让我想到了和朋友之间的相处。
有一次,我搬家,东西特别多。
我叫了几个好朋友来帮忙,大家二话不说就来了,忙前忙后,累得满头大汗。
结束后,我请大家吃了顿饭,表示感谢。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规范在起作用,朋友之间的情谊让他们愿意无偿地帮助我。
但假如我一开始就说要给他们每人多少钱来帮忙搬家,可能气氛就会变得很奇怪,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书中关于“相对论”的阐述也十分有趣。
我们总是通过对比来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单纯地基于事物本身的价值。
就像我们买东西时,常常会因为看到一个价格超高的同类商品,而觉得另一个价格稍低的商品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哪怕它本身的价格可能并不便宜。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读完《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我仿佛被作者丹·艾瑞里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行为神秘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我看到了我们日常行为背后那些隐藏的、非理性的因素。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价格高的东西就一定好,哪怕实际上两者在质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购物经历。
那是我准备买一双运动鞋的时候。
当时,我在商场里逛了好几圈,看中了两双款式差不多的鞋子。
一双是知名品牌,价格昂贵;另一双是一个不太出名的牌子,价格相对便宜很多。
我先是试穿了那双贵的鞋子,感觉还不错,心里想着:“不愧是大牌,穿着就是舒服。
”然后又试了那双便宜的,其实脚感也没有差太多,但不知怎么的,我心里就一直觉得贵的那双更好。
我在这两双鞋面前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那双贵的。
回到家后,我满心欢喜地穿上新鞋,期待着能有特别不一样的体验。
可是穿了几天后我发现,它并没有比我之前试过的那双便宜的好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
比如说透气性,每次运动完,脚都感觉闷闷的。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当时之所以选择那双贵的鞋,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比另一双好多少,而是被价格和品牌的光环迷惑了。
我以为贵就等于好,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实际的感受。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诱饵效应”。
作者说,当我们面对两个选择犹豫不决时,第三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选项出现,可能会改变我们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和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的经历。
那次,我们在菜单上看到了两道主菜,一道是牛排,价格较高但分量大;另一道是鸡肉,价格适中,分量也还可以。
我们正纠结要选哪一个的时候,服务员推荐了一道新推出的猪排套餐,价格比牛排便宜一点,但分量比鸡肉小一些。
突然,我们的选择好像变得清晰了,觉得猪排套餐看起来性价比更高,于是纷纷选择了它。
后来想想,其实如果没有猪排套餐这个“诱饵”出现,我们可能还会在牛排和鸡肉之间继续纠结,或者更有可能选择其中之一。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在翻开《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和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有趣又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作者丹·艾瑞里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和真实案例,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种种非理性因素。
这让我仿佛戴上了一副全新的眼镜,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
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诱饵效应”。
比如说,在选择购买相机时,商家往往会提供三种套餐:一种是价格低廉但配置简陋的基础款;一种是价格较高但性能卓越的高端款;还有一种是价格和配置都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等款。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并不会选择基础款和高端款,而是会被那个中等款所吸引。
因为中等款就像是一个“诱饵”,让我们觉得它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买手机的经历。
当时我在两款手机之间犹豫不决,一款性能强劲但价格昂贵,另一款价格亲民但功能稍逊。
正在我纠结的时候,商家推出了一款新的机型,配置和价格都处于前两者之间。
一瞬间,我觉得这款新机型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诱饵效应”在作祟嘛!还有关于“免费”的魔力。
我们总是难以抗拒免费的东西,哪怕它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一款免费试用的洗发水。
其实家里的洗发水还有很多,但仅仅因为它是免费的,我就拿了一瓶。
结果拿回家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的发质,最后只能闲置在一边。
免费的东西看似让我们得到了实惠,但实际上却可能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
书中的例子不仅仅局限于消费领域,还涉及到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交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这被称为“聚光灯效应”。
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我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当时觉得特别尴尬,仿佛所有人都在盯着我看。
但后来和朋友交流才发现,根本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小插曲,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在阅读了《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行为神秘世界的大门。
书中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决策和行为背后的潜在逻辑。
作者丹·艾瑞里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
他的研究让我认识到,我们自以为明智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难以察觉的。
在书中,有一个关于“相对论”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基于绝对的价值,而是通过相对比较来做出判断。
比如,当我们在商场看到一件标价 500 元的衬衫时,可能会觉得很贵。
但如果旁边有一件标价 1000 元的类似衬衫,那么 500 元的那件瞬间就显得“划算”了很多。
这种相对比较的思维方式,常常导致我们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观点是“诱饵效应”。
商家常常利用这个效应来引导我们的消费决策。
比如,在推出一款新手机时,同时提供一个配置稍低但价格相近的“诱饵”选项,这样会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原本主推的那款手机,因为在对比之下,它显得更具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免费”的魔力。
我们往往无法抗拒“免费”的诱惑,即使免费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因为免费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赚到了”的心理,从而忽略了其可能带来的潜在成本。
比如,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个免费的赠品而购买不需要的商品,结果反而花费了更多的钱。
此外,“所有权依恋”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就会对它产生过高的评价和依恋,即使它在市场上的实际价值并不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出售自己的物品时,总是期望得到比其实际价值更高的价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购物时,我是否真的是因为需要而购买,还是受到了各种营销手段的影响?在做职业选择时,我是不是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发展?在与他人交往时,我的判断是否受到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逐渐明白,要想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克服那些潜在的偏见和误导。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1000字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1000字《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是由丹·艾瑞里所著,它是一部探讨人类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心理学书籍。
书中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一些怪诞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这本书中,丹·艾瑞里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很多怪诞现象,例如: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会忽略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也都得到了验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行为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
例如,在书中提到的“选择盲目症”这个实验中,丹·艾瑞里发现,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往往会因为选择过多而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随机的选项,而不是去思考每个选项的优劣。
这个实验结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奖励的惩罚”。
在这个实验中,丹·艾瑞里发现,当人们因为做某件事情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表现。
这个实验结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奖励机制的双面性,以及在设计和实施奖励机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心理学书籍。
它不仅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一些怪诞现象,而且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来证明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奖励机制、如何避免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积极运用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在面对多个选择时,我会更加注重思考每个选项的优劣,避免因为选择过多而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在设计奖励机制时,我会更加注重奖励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为奖励不当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表现。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大全(8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国公司任职,他每次乘飞机旅行总要到机场的西餐厅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
这些事他本可以从从容容地在家里或附近的什么地方解决。
据我所知,机场的餐饮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价格却要高出很多。
但是,朋友仍然保有这个小小的嗜好。
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他说,机场的高价消费让他感到有一种惩罚了公司的快感。
当然,我的这位朋友绝对不会利用职权把公司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但是,为什么他会利用政策之便让公司遭受损失呢?读完《怪诞行为学》后,我才明白当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完全成为市场规范下的产物时,社会规范就会永远退场。
换句话说,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符合理性经济学所谓的成本—收益原则,双方都拼命想从对方那里多捞一点好处。
如果双方关系在市场规范下,那么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公司付给员工相应的报酬,这是在商言商。
而在社会规范下,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日托服务、免费午餐、给予生病时的照顾和在经济萧条时不裁员的承诺。
在市场规范下,雇员很难对公司保持较高的忠诚度,而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新远比制造重要,人力资源也比机器更有价值。
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和雇员建立社会规范的优势。
如果要将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单纯依靠交换原则下的市场规范是不可能的。
国有企业曾一度是社会规范的化身,它的终身雇佣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更为优化的制度,在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组织既能保持高效运作,又能促进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今天许多国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
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富人会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为什么别人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偏好?为什么我们会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为什么面对非现金资产我们更容易不诚实?诸如此类。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读了《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我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大门,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怪诞”逻辑。
书中列举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相对论的真相”这一章节。
作者提到,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绝对价值,而是通过比较和参照来做出相对判断。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购物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打算给自己买一双新鞋。
走进商场,琳琅满目的鞋子让我眼花缭乱。
我先看中了一双标价500 元的运动鞋,款式新颖,穿着舒适,但价格让我有些犹豫。
接着,我又看到了旁边一双标价 800 元的皮鞋,虽然看起来很精致,但对于平时喜欢休闲穿搭的我来说,实用性不高。
就在我纠结于这两双鞋的时候,店员走过来向我推荐了另一双标价 600 元的休闲鞋。
这双鞋综合了运动鞋的舒适和皮鞋的时尚感,而且价格似乎也处于一个“中间地带”。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双 600 元的休闲鞋变得无比诱人。
相比于500 元的运动鞋,它多了一份时尚;相比于 800 元的皮鞋,它又显得更加实惠。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双 600 元的休闲鞋,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商场。
可是回到家后,我冷静下来一想,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相对论的陷阱。
我原本的预算是 500 元以内买一双实用的鞋子,结果却因为各种比较和参照,超出预算花了 600 元买了一双并非最初所需的鞋子。
而且,仔细想想,这双鞋的质量和性价比也许并不如最初看中的那双 500 元的运动鞋。
通过这个亲身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书中所讲的相对论对我们决策的影响。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在各种选项之间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往往会让我们忽略物品本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真实需求。
就像买鞋这件事,我被价格的相对性所迷惑,而没有坚守自己最初的预算和实际需求。
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选择工作、购买房产、甚至是选择伴侣,是不是也常常会陷入这样的相对论陷阱呢?我们会因为一份工作的薪资比另一份高一点,而忽略了自己对工作内容的热爱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我们会因为一套房子的面积比另一套大一点,而承担了过高的房贷压力,牺牲了生活质量;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的外在条件比另一个人好一点,而忽视了彼此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1000字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1000字如果让我从这本书叙述的研究结论中浓缩重要的教训,那就是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对围棋的各种力量了解不多。
我们通常稳定地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有最好的控制力。
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我们想要的认识,我们对欲望——的理所当然认识——并不是现实。
第二个重要的教训是,非理性并不常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无可救药。
一旦我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决定何时何地开始,就可以提高警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或者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克服天生的缺点。
企业决策者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改变思维方式,考虑制定政策、设计产品、制作免费午餐等。
下面是备忘录。
人类非常喜欢比较。
如果你想强调A,提供A时只需提供-A。
即使有b这个选项,大多数人也会选择A。
主播的作用非常强大,早期主播的持续时间非常长。
(如果我们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做出任意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有能力积极改善非理性行为。
我们可以从知道自己的脆弱性开始。
例:首先可以从质疑这种习惯开始。
是怎么开始的?同时,扪心自问,你能从中获得多少快感?免费往往是最贵的,不要被免费诱惑而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不要混淆社会规范和市长/市场规范(一旦社会规范与市长/市场规范冲突,社会规范就会退出。
也就是说,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社会规范可以发挥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的作用,金钱有自己的生命,但可以消除人类相互关系中最好的东西。
很难从一种感情状态观察到另一种状态。
为了做出明智的决定,必须亲身体验可能的经验,了解可能的某种情感状态。
学会填补这个差距对生活中的重要决定至关重要。
拖沓的问题谁都有。
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可以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事前干预机制),自己战胜自己。
买房和卖房价格之间的差距——损失厌恶感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我们努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的余地。
不管是什么情况,在留有余地的同时,我们也可能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放弃了其他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1000字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的作者太让我惊讶了,我以前一直以为我看的书的作者早已“仙逝”了,上百度搜索他的相关信息时,我才反省了自己,思想太偏激,太狭隘。
请理查德·怀斯曼先生原谅我这个无知的人,我发誓我会认真悔改我这种白痴的行为。
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Wiseman)(1966--),伦敦大学心理学学士,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获剑桥三一学院Perrott-Warrick 奖学金。
具有“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的头衔,心理学家中的怪才,Quirkology(台湾学者译为“怪咖心理学”)创始人。
他现任英国赫特福特大学教授,为该校心理系研究所负责人,著有心理学热销书《怪咖心理学》(Quirkology)(2008),《幸运配方》(TheLuckFactor)(2006)《发现大猩猩》(Didyouseethegorilla?)(2003)《59秒》(2009)等。
关键是我们可以在YouTube怀斯曼频
道或Quirkology网站看到并参与他的近期研究和有趣的实验。
那什么是怪诞心理学呢?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
本书的每一章都向读者揭示隐藏在人生各个不同层面的秘密心理,其中包括欺骗、决策、自私和迷信等。
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很古怪研究。
1
比如说,拖延车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停留的时间,以此衡量后面会有多少辆车的司机不耐烦地使劲儿按喇叭;研究为什么姓鱼的海洋生物学家会特别多;暗中分析买的商品超过10件却到超市快速通道结账的是哪一类人;叫人用菜刀砍下活老鼠的头颅;分析自杀率是不是和全国电台播放的乡村音乐数量有关;虽然各种质疑看似不无道理,但实验证明"黑色星期五"的确对人的健康不利。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是一本神奇的书,它不是一个神奇的网站,的的确确是一本神奇的书。
里面的很多鲜活的事例、调查,让我看了之后瞠目结舌。
这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连“无神论”都是一种信仰的时代,那还有什么不值得我们惊讶的呢。
不过《怪诞行为学》真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作者极度谦虚的说,在我们即将看到的这些研究中,大多数到目前为止还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屈居于不知名的学术期刊中。
这些都是严谨的科学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而言,这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和绝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不同,这些研究本身都有点古怪。
有些是用主流的方式研究不同寻常的课题,有些则是用不同寻常的方式研究主流的课题,它们都是行为科学家搞怪的结果。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本书让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