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闫醒军
〔摘
边忠平
要〕 目的
( 唐山市工人医院心脏血管外二科 , 河北
唐山 063000 )
2008 年 1Βιβλιοθήκη 月至观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 比较内皮祖细胞两种不同移植方式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0 年 1 月在我院治疗 30 例患者的 34 条缺血的下肢 , 16 例 18 条患肢采用小腿肌肉局部注射, 16 例 17 条患肢采用下肢动脉腔 选择两种移植方法, 内注射。结果 二组患者总的疼痛缓解改善率分别为 83. 3% ( 15 /18 ) 和 93. 8% ( 15 /16 ) 。对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冷、 凉感觉, 二组患者总的有效率均 内皮祖细胞 14 /14 ) 。二组患者总的保肢率分别为 88. 9% ( 16 /18 ) 和 93. 75% ( 15 /16 ) 。 术后两种移植方法的踝肱比值 ( ABI ) 增加的例数分别 为 100% ( 16 /16 , 为 38. 8. 4% ( 8 /18 ) 和 37. 5. 2% ( 6 /16 ) 。有 15 例患者 16 条患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 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枝血管形成。结论 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 、 安全、 有效的方法。两种移植方法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 下肢肌肉局部注射; 下肢动脉腔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 R65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 2012 ) 07137302 ;doi: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7. 021
, 传统采用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对下肢缺血
性疾病进行手术和介入治疗 , 但这些方法不能改善微循环障 不能处理下肢远端动脉广泛病变 , 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 碍, 分理想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腹主动脉远端及髂-股-腘动脉等大、中动脉最易受累,后期可以累及腘动脉远端的主干动脉,病变呈多平面、多阶段分布的特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可达15.91%。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介入支架后再狭窄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特点(1)常见症状:①轻微症状:发病早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②间歇跛行: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行走后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更多的血液供应,引起小腿疼痛,病人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疼痛方可缓解;③静息疼痛:休息时下肢疼痛,提示严重的动脉阻塞;④下肢溃疡或坏疽,可伴局部蜂窝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
(2)常见体征:①股部、腘部、足背部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②病变血管近端可闻及血管杂音;③患肢体位改变试验阳性;④严重慢性缺血体征,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及趾甲变厚,足趾和角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3 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辅助检查(1)踝肱指数(ABI):右(左)踝肱指数=右(左)踝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ABI的诊断标准:① 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 90%左右,特异性约95%;② ABI 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③ 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④ 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⑤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血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等病变。
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跛行、坏疽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相关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吸烟、饮食、运动等习惯,以及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等。
2.体格检查:包括上下肢的血管搏动、皮肤颜色和温度、肌力等,意在发现下肢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的体征。
3.脉搏波测定:通过脉搏波形态、峰值速度等指标,判断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
4.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形态。
5.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有无血液异常。
二、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禁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脂血症、保持适当的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凝药物等,以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和预防血栓形成。
2.介入治疗:适用于疼痛明显、休息后没有缓解、血流受限或足部坏疽的患者。
(1)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内放置球囊,通过球囊充气扩张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2)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后,内置金属或塑料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性。
(3)血栓清除术:通过导管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插入器械,将血栓清除或通过溶栓药物溶解。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变严重、介入治疗无效或血流受限严重的患者。
(1)血管旁路移植术:将患者自体的血管作为旁路,使血液能够绕过病变段,恢复下肢的血供。
(2)血管修复术:对于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进行血管修复术,以恢复血流通畅。
三、常见的并发症1.下肢坏疽: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皮肤和组织坏死。
2.感染:由于坏疽和缺血,易导致细菌感染。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超声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全面评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为特征的动脉疾病,是导致下肢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
其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临床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下肢缺血可表现为间断性跛行、静息痛、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诊断标准1.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超声检查方法之一。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可以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血流速度、流向和异常血流状态,有助于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
2. 血管超声成像血管超声成像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包括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斑块等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脉搏波速度测量通过测量下肢动脉的脉搏波速度,可以客观评价血管硬度和弹性,间接反映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准确的超声诊断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我认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超声成像和脉搏波速度测量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加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在此基础上,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于患者来说,及早了解自身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同样非常重要。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李继军摘要:对于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治疗手段。
正确地判断截骨平面、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最大可能保留肢体、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截骨平面下的截肢(趾)术,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19)04-0633-03doi:10.3969/j.issn.1007-6948.2019.04.051下肢缺血性坏疽是一种下肢动脉急、慢性供血障碍而致组织缺血坏死并感染的疾病[1],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下肢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及糖尿病足等原因导致的坏疽[2]。
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灵枢· 痈疽》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急斩之,不则死矣。
”因此,在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正确的手术处理是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1 术前局部处理1.1 切开引流必须充分暴露脓腔,将坏死组织包括肌腱清理干净。
1.2 局部换药(1)干性坏疽宜暂时用无菌敷料(或酒精纱布)包扎。
(2)湿性坏疽应先切开并用凡士林油纱填塞引流。
(3)创面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纱布湿敷。
2 截骨平面的判定截骨平面的判定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最低平面的准确选择对截肢残端切口的愈合至关重要。
如果截肢平面过低,可能导致伤口不愈、坏疽加重、再次截肢等问题,如果截肢平面过高,则会对功能恢复及假肢安装后步态、运动量及舒适度造成很大影响。
截骨平面判定应考虑:(1)营养状况。
若出现皮色苍白、皮温降低、肌肉软组织萎缩菲薄、汗毛脱落等征象,说明组织营养差,愈合不良。
(2)经皮氧分压测定。
蔡敏等[3]认为经皮氧分压测定能密切反映动脉实际灌注压的变化并可以预测截肢面伤口的愈合能力。
一般认为,PGCO2>6.7 kPa,切口愈合良好;PGCO2<5.3 kPa,切口愈合不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SO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
该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西药、中医中药)、外科手术、介入、干细胞移植等,目前中医药应用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早期动脉硬化闭塞证及错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严重ASO患者效果较好,现综述如下:1中药内服夏源泉[2]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前列腺素E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1疗程后,痊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刘惠洁[3]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20例,结果临床治愈42例,占35%,显效55例,占45.8%,有效22例,占18.3%,无效1例,占0.8%,总有效率为82.6%。
郭玉奇等[4]采用通脉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Ⅲ期87例,祖国医学辨证分阴虚毒热型、湿热毒蕴型、气血两虚型,治疗时随证加减,结果治愈32例,占36.78%,显效40例,占45.97%,好转7例,占8.04%,未愈(截肢)8例,占9.19%,显愈率82.75%,总有效率90.79%。
孙连庆等[5]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ASO,了解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后患者EDD明显改善,ET-1、TXB2水平降低,NO、6-Keto-GF1α水平升高。
王新玲[6]采用银山通络饮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157例,结果治愈92例,好转51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为91.42%。
许保华等[7]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55例ASO,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27%、34.55%,对照组为72.22%、33.33%,两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下肢重症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是指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最具严重症状者,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病变程度相当于Rutherford 4~6级或FontaineⅢ~Ⅳ期。
对于CLI,无论是介入治疗或外科旁路转流术,对挽救肢体至关重要。
Angiosome概念最初是由Taylor和Palmer于1987年提出,早期用于整形外科手术治疗;Angiosome概念表现为一个三维血管的“复合单位”,其对应区域为特定血管供应的相关组织和皮层,国内有学者译成“血管区域”。
Taylor和Palmer特别定义了小腿Angiosome概念通过开通特定的血管和侧支血管供应的Angiosome来帮助伤口或截肢残端愈合。
因此,应用Angiosome概念提高了保肢率、愈合率和截肢无病生存率。
胫前动脉:供应小腿前肌间隔区,远端汇入足背动脉,供应足背和足趾背面,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存在交通;腓动脉:供应小腿后外侧区域、外踝和足跟后外侧,并通过踝上侧支与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交通;胫后动脉:供应小腿及内踝区域,跟骨侧支供应足跟区域,远端汇入足底内侧、外侧弓,供应足底区域。
Angiosome概念就是当下肢缺血性溃疡,根据溃疡部位对应的血供区域进行选择性血管开通,达到溃疡愈合。
需要强调的是,合理和充分的血管重建以及理想的术后通畅率对下肢重症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CLI患者行血管再通术时,如果病在膝下,闭在膝上,只要开通膝上血管,症状就能明显改善,不要强求开通膝下病变,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膝下CLI,尽可能通过直接血供(DR)来实现溃疡的早期愈合;对于无法进行直接血供开通者,间接血供(IR)亦能提高保肢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范畴——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
2 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 Obliterans, ASO)
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 DF)
辨证论治
❖ 湿热毒盛证
▪ 证候:
•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 • 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 • 身热口干,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
膝等
辨证论治
❖ 热毒伤阴证
▪ 证候:
•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 肌肉萎缩,干性坏疽
麻木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 坏疽
临床表现
❖ 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 ❖ 间歇性跛行 ❖ 静息痛 ❖ 坏疽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糖尿病坏疽
坏疽达踝关节以上
概论(3)源流
❖ 本病最早记载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 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 死矣。。”
❖ 病名最早见于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黄父 痈疽论》——更换病名为“脱疽”
• 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辨证论治
❖ 外治 ▪ 未溃期
• 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 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
仙30g,煎水熏洗 • 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调敷
于患足涌泉穴 • 红灵酒揉擦
❖ 外治 ▪ 已溃
• 溃疡面积较小—— 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 红膏
三期1级
三期2级
三期3级
❖ 肢体超声多普勒 ❖ 血流图 ❖ 甲皱微循环 ❖ 动脉造影 ❖ 血脂、血糖
辅助检查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 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 糖尿病足(DF)
鉴别诊断
TAO
❖ 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 ❖ 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
❖ 二期表现加重 ❖ 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合并感染—红肿明显,剧烈疼痛,全身发热 ▪ 感染控制—红肿消退,坏疽局限,溃疡愈合 ▪ 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红肿疼痛难以控制
1
寒湿阻络
2
血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
3
湿热毒盛
4
热毒伤阴
5
气阴两虚
辩证施治
辨证论治
❖ 内治——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 目的——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运
辨证论治
❖ 寒湿阻络证
▪ 证候:
•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坠胀疼痛, 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
• 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 •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汉●华佗《神医秘传》—— “此证发于手指或足趾之
端,……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内治法——四妙勇安汤
❖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黄父相痈疽论 第一》——“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蚕食清创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脱疽论》——“脱疽者……
此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
腘动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糖尿病足(DF)
病因 病机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一期(局部缺血期)
❖ 趾端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 ❖ 患足轻度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 ❖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间歇性跛行
脱疽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男性,35岁
女性,67岁
女性,54岁
概论(1)定义
❖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疽脱落的 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又称“脱骨疽”
概论(2)特点
❖病位特点:好发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病程特点:大多为慢性病程,也有慢性病
程急性加重,少数为急性病程。 ❖症状特点: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
❖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尿糖、血糖增高 ❖ 累及大动脉和微小动脉 ❖ 首先出现狭窄闭塞的是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故又称腓
动脉病
糖尿病性动脉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皮肤干燥皲裂 未溃足
缺血
外伤
足溃疡 感染
坏死
截肢
DF
DF
DF
鉴别诊断
❖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 多见于青年女性 ▪ 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 ▪ 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三色变化 ▪ 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坏疽
▪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 方药:阳和汤加减
辨证论治
❖ 血脉瘀阻证
▪ 证候:
• 患趾(指)坠胀疼痛加重,步履艰难 • 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
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 •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酸胀疼痛再次出现
休息片刻后缓解或消失
患肢酸胀疼痛,出现跛行
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
临床表现:二期(营养障碍期)
❖ 一期表现加重,出现静息痛 ❖ 患足明显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
慢 ❖ 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 ❖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口干欲饮,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 方药:顾步汤加减 ▪ 顾步益气阴,和营清热毒,参芪紫牛归,石草银蒲菊
辨证论治
❖ 气阴两虚证
▪ 证候:
•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 红或淡而不鲜
• 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 心烦热
累及上肢 ❖ 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 ❖ 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TAO
ASO
❖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 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 ❖ 常累及大中动脉
ASO
正常股总动脉及分叉处彩色血流
ASO
❖ 股总动脉分叉处,股浅动脉内无血流信号
ASO
ASO
ASO
DF
• 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 织难以脱落—— 先用冰片锌氧油软化创 面硬结 痂皮,按疏松 程度,依次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