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

合集下载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形和新画面。

其中青花瓷就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结合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主要的四个部分.抛砖引玉,与同行们研讨。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胎泥、釉料的主要产地及其配制工艺,刘新园先生在《蒋祈著作时代考辨》、《高岭土考》等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李家治、张福康等一批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不断地对景德镇元青花的胎、釉和“青花+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科学测试,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元青花的胎泥,都一致认为是景德镇南安一带的瓷石泥加瑶里高岭土混合淘洗的“二元配方”.因为南安一带的“南不”和“柳家湾不"(“不",音墩,“不子”是清初景德镇陶瓷行业就有的俗语,指原生高岭土、瓷石、釉石经水碓粉碎、淘洗后制成砖块状的原料块),A12O3含量均在17%左右。

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在19%~23%之间,高岭土中A12O3含量在33%以上,只有在南安一带瓷石泥中加入适量的高岭土,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才能提高到19%以上,这就是“二元配方”结论的由来.笔者曾在仿元青花瓷时按照以上结论进行胎泥配方,用“南不”85~80%加“瑶里高岭”15~20%,达到了仿品坯泥A12O3的含量在20%左右。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元青花的还原焰烧成温度在1280℃±20℃。

以上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也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根据蒋祈《陶记》所载胎泥产地有“湖坑",即湖田村以南2.5公里的“三宝莲",这里产的瓷石泥A12O3的含量为15.34%,比“南不”低;氧化钾、氧化钠助熔剂的含量4.13%和3.79%,比“南不”高,这恰是历代釉果的化学组成.如果要保证胎泥中A12O3的含量在19%以上,又可在1280℃±20℃时成正烧,只有调整以上二元配方之比例,再加入“三宝莲”釉果来增加钾、钠含量和降低烧成温度,可提高瓷胎的热稳定性。

元朝的瓷器与陶瓷工艺

元朝的瓷器与陶瓷工艺

元朝的瓷器与陶瓷工艺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瓷器与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元朝,瓷器制作经历了创新与繁荣的阶段,不仅在技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工艺、装饰和品种上也有了许多创新。

本文将着重探讨元朝的瓷器制作技艺、特点和影响。

一、元朝瓷器的制作技艺1. 借鉴宋代制瓷技艺元朝在瓷器制作上积极借鉴了宋代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宋代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元代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色彩和装饰,使瓷器更加丰富多样。

2. 高温烧造技术元朝采用了更高的温度烧制瓷器,提高了瓷器的质地和瓷胎的致密程度。

这种高温烧造技术使得元代瓷器更加坚硬,具有更好的釉面和装饰效果。

3. 多彩釉料的运用元代瓷器的釉料使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青花釉和白釉,还出现了红釉、黄釉、绿釉等多种颜色的釉料。

多彩釉料的使用使得元代瓷器更加华丽绚丽,增加了观赏价值。

4. 创新的瓷器装饰技法元代瓷器装饰技法突破了宋代的刻划、刻纹技法,引入了铁纹、锁子纹和釉里红等新的装饰技法。

这些装饰技法丰富了瓷器的纹饰图案,使得元代瓷器独具特色。

二、元朝瓷器的特点1. 品种丰富多样元代瓷器的品种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青瓷和白瓷外,还有黑瓷、三彩瓷、釉里红等多种品种。

这些品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瓷器的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装饰华丽繁复元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以华丽繁复为主,常常运用金彩、彩绘、刻纹等丰富的装饰技法,给人一种充满华贵感和奢华感的视觉冲击。

这些装饰使得元代瓷器不仅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3. 创新突破元朝瓷器制作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创新了许多技艺和工艺。

例如,元代瓷器首次采用了五彩彩绘技法,使装饰更加生动多样;还首次出现了象牙白瓷,使得瓷器更加精致高雅。

这些创新突破推动了瓷器工艺的发展。

三、元朝瓷器的影响1. 对后世瓷器制作的影响元朝的瓷器制作技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瓷器工艺和装饰技法成为后世制瓷工匠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推动了明清时期瓷器制作的发展。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28元代的青花瓷器具有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从分析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元代青花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造型、装饰和题材,其中装饰包括釉色及纹样。

1、元青花瓷的造型元青花瓷的造型独具特色,它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无论哪种器型都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最常见的大器物件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甚至有的青花大盖罐体重即达26公斤,而常见的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种大盘,不见于传统的中国餐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但却是西亚所流行的型式。

由于当时旋削技术的不精细,器身上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多有旋纹,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明代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地减少了。

另外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

除了外销,元青花的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筒、高足碗、连座器等。

2、元青花瓷的装饰元代青花瓷的釉色很多施青白釉和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色,温润中略显淡蓝色,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显不同。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

元代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

主题纹饰主要画于罐和瓶的腹、盘心和碗壁等地方,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①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②是动植物纹,动物类以龙纹为主,亦有云龙、游凤、凤凰、孔雀、狮子、天马、海豚、水鸟、草虫等。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程序。

它是在一种叫做“白胎”的基础上,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先用“分水”法制成钴蓝,再在高温烧成时以“支钉烧”法使其与坯体结合在一起,最后施釉烧制而成。

因为钴料含钴,所以在烧制过程中会有蓝色在坯体上产生。

这种瓷器就是青花瓷。

制作青花瓷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水”法,二是“支钉烧”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分水”法就是先把坯体上的坯料分成若干等份,再把这若干等份的坯料分别装到不同的窑里去烧制。

这种方法虽然很费工费时,但烧成的青花瓷质量较好;而“支钉烧”则是用特制的一种铁钉来固定坯体,然后放进窑内低温烧成,这种方法制作的青花瓷质量较差。

“支钉烧”法在瓷器烧制中是一种新的方法,它能使青花瓷在高温烧成后具有色质稳定、不易脱落、不易变色的特点。

这种方法是先把坯料放进窑里高温烧成,然后把装在窑里的青花瓷坯取出,用专用工具将这些坯料一层一层地排列在一起,用“支钉烧”法将它们与坯体结合在一起。

—— 1 —1 —。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全过程(图解)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全过程(图解)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全过程(图解)每一件手工陶瓷制品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十几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每一件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计的技艺,都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一只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1:揉泥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

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

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

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4:利坯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

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

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

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这是画坯用到的工具勾线7: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

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7: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

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浅谈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特点

浅谈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特点

顺 治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器型较 少, 主要有炉 、 觚、 瓶、 大小盘 、 碗、 罐 等。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 , 大
个 发展 的高 峰 。
器如炉 、 大盘 、 觚 等胎体厚重 , 小器如小盘 、 碗等胎体 则较轻薄 。 底釉多 白中闪青 , 有 的还 略显泛灰 , 釉层稀 薄。青 化料应是浙料
元代青花瓷 的艺术特点整体 给人 的感 觉是 气势磅礴 ,笔势
飞动 , 讲究整体 的效果 , 不拘泥于细节 。 即使是众所周知的云纹 、
海水 、 松石 、 _ 占竹等图案纹饰也只是讲究整 体效 果。这一时期的 青 花瓷用笔娴熟 , 悬肘运腕 而作 , 所绘 出的图案 , 给人们呈 现出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主 。崇祯时期没 有官款器 , 器型也不多 , 以钵式 炉多 种浑厚 而又娴熟雅致的韵 味。 到 了元代的中后 期 , 景德镇青花 启 年制” 见 , 此外还有碗 、 杯 、 瓶 、 花觚等。 艺术瓷 的烧制技术 已逐渐完善 , 其特征为胎体厚重且 洁白 , 釉面
白 泛青 , 釉色莹润 , 色调清新 , 纹饰素雅 , 图案层次丰富等等。
三、 清代青花瓷的特点
( 一) 顺 治 时期 的 青 花 瓷
二、 明代 青 花 瓷 的 特 点
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景德镇青花 瓷由达到鼎盛又走向 衰弱的时期 ,其 中景德镇青花瓷在明代永 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

橘 皮纹 。 ( 二) 成化 、 弘治 、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
康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原料 多使刖 浙料 和珠 明料 ,画法早 期 以单线平涂为主 , 气势粗 犷; 中期 以后 则勾 勒 、 渲染 、 皴法等并 用, 绘画精细 , 并以 “ 青花五彩” 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 材多样 , 有 山水人物 、 龙 凤花鸟 、 鱼虫走兽 、 诗文 、 博古等 , 其 中最具代 表性 的是冰梅 、 耕织 图 、 刀马人 、 双犄牡丹等 。胎致密细 白, 呈糯 米糕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图案纹样与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纹样的特色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图案纹样与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纹样的特色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4Vol.1950 引言瓷器是我国众多文化瑰宝中的一员,曾作为主要通商品之一出口海外并获得广泛赞誉。

随着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对瓷器形状和美观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青花瓷在唐代开始出现,器型多种多样,烧制完成后以特定的颜料和精巧的绘画工艺将各种纹样绘制到瓷器上,达到美观与艺术的结合。

青花瓷发展到元明时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且出口国外,融合了浓厚的多民族文化气息,器型上较为豪迈大气,图案纹样也兼具东、西方文化特征。

明代的青花瓷有明确的官窑和民窑之分,不仅与元代的图案纹样有很大差别,且同时代的图案纹样的选择也有阶级之分。

社会文化的变迁造就了青花瓷丰富多彩的形态,而处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又可以借助青花瓷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去感受当时的社会盛景以及探索当时艺术发展的道路。

1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1 元代青花瓷图案纹样产生的时代背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执掌朝政建立了大元王朝的蒙古人,民风豪放自由,使草原游牧民俗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符合多民族审美的青花瓷。

青花瓷大气的外观配以灵动的纹饰特色,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青”自古就受到很多民族的喜欢,蒙古人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花瓷纹样。

青花瓷在元代初期并没有成为元代宫廷或民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主要用作对外贸易,产出的大量青花瓷出口至其他国家。

为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使用习惯,到了元代后期,青花瓷发展出了如大罐、大瓶、大碗等形状来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抓饭的习惯。

这类器物在当时属于高级别器物,所绘纹饰构图繁密,所用青料均为进口青料,青花发色浓艳、沉稳,民间少见。

小型器皿则出口至菲律宾,有时也出现内销的情况。

器形古朴简约,纹饰绘画随意、流畅,具有速度感。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伊斯兰国家位于当时丝绸之路的尽头,其中土耳其托布卡比皇宫和伊朗阿迪比尔清真寺收藏有世界上最多、最完美的元代青花瓷,且这些青花瓷具有明显的中西结合特色,其纹饰复杂多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关键词:元朝青花瓷景德镇绘画风格文化底蕴一、元青花瓷的形成、由来及发展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

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

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

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

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

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

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

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

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

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

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

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

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
二、成型方法
成型方法是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
操作方法。

也就是说确定产品器形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坯成型、利坯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即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
琢器: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瓷屏风、烛台、壶之类的“立件”,景德镇将其俗称为琢器。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

宋氏记载其工艺说:“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虽然宋氏于明崇祯十年刊印《天工开物》,但封建社会工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从中也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

1.制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

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干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

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将干未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利坯体脱模和接坯)。

扁形器塑成两半,壁是斜、直形的小器物是整个模子。

2.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

用此原料围在模种周围按压拍打,使模内壁达到光滑平整,同时和模种完全相贴,再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即将种模取出,晒干后经800―900℃烤烧,使模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率。

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阴模。

3.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坯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低一周,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撑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

待坯干至坯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叫“脱模”。

各节用此法印好,再用“接头泥”一节一节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接正、接固,后再接底(底在印出时即用铁刀挖足)。

梅瓶口是最后另接的。

八方瓶、罐、壶等,模亦八方,也是用以上方法印接
而成的。

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

底和下部是一体的,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的,底和耳亦为另印接。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接合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钮、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种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

元景德镇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也不同于利坯成型留下的足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所谓的“机器纹”)。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

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

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
内壁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抹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

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3.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形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

底在印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

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砂底,不另接。

5.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

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

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于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

7.梅瓶口的特殊接法: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一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
卡接合而成。

所以口的接头痕在口内壁上约一厘米处。

这种接法,接头接触面大,接得特别牢固,不会脱落。

8.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各节总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致的必然现象,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

圆器:唐英《陶冶图说》第十节记:“大小圆器拉成水坯,诶其潮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褪下阴干以备施削(修坯)”。

由此可见所谓圆器是先经拉坯、后靠阳模定型的。

如碗、盘、杯、碟、盏等圆形的日用器皿。

元青花的圆器成型法继承宋代圆器阳模印坯成型法,但不先拉成水坯,是直接将可塑坯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所需泥性形成器内表面。

待稍干但未脱模前就在模上挖出实足“靶子”,再脱模。

如果器物内壁有凸起的印花,则阳模外壁有相应下凹的印花纹。

圆器制模的工艺和所用模泥与琢器基本相同。

元代的大、中、小号碗,器底部和腹部厚,口沿较薄,属“笋庄”泥性。

并有鼓腹、圈足小、足外撇或垂直、足底不平、有的有“鸡心”、砂底、足壁较宋时厚(厚约1厘米)、足端平切等特征。

高足碗,碗和下部的高足(有竹节和无竹节两种),分别
是阳模和阴模印的,高足的“接头泥”同琢器,接头中心处多有凸起的小泥团。

圆口折沿大盘和棱口折沿大盘以及直口或直花口盘,亦是阳模印坯成型的。

青花“挂粉”牡丹纹菱口大盘属于印花青花装饰。

不论大盘、小盘,圈足均矮而浅、外敛内斜、成倒梯形,足端有的平切,有的呈鲫鱼背形。

胎体薄的平底折边盘,花口、瓜棱平地折边小盘、盒、小酒杯和托盘、莲瓣形盘等,亦是阳模印坯成型的。

丰腹收口的高足碗、净水碗,碗口小于腹径,一次印不可脱模,它是怎样成型的呢?我认为是采用琢器阴模分段印接而成的,即从最大腹径处分节(口肩部一节、腹以下为一节),高足靶为一节,印好后三节接成。

为什么元青花的成型方法一反宋代琢器拉坯成型法和
圆器先拉“水坯”待稍阴干后套在阳模上拍印成型呢?分析原因有二:1.宋以前的坯泥是单一的瓷石泥,尚未引入高岭土,于是大件器烧不成功。

此时拉坯成型技术也只局限于制小件产品。

元青花硕大的圆、琢二器,当时的拉坯技术无法达到。

2.制坯原料中加入了近三分之一的可塑性差的高岭土和三宝莲釉果泥,使可塑性比“南不”瓷石泥差,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也无法用此泥一次拉成如此大件器来,所以才改为印坯成型。

(责编:耕生)(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