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
小学地理论文8篇

小学地理论文8篇
1. 世界地理简介
地理是一个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构成和形状,不同地理特征的分类,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海洋。
2. 我的家乡
本文介绍了我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
还探讨了家乡的自然资源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3. 大自然的奇观
地球上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
本文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包括大峡谷、瀑布、火山等,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城市和乡村是地理上重要的概念。
本文比较了城市和乡村在人口密度、建筑风格、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讨论了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
5. 气候与气象
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解释了气候和气象的区别,介绍了不同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6. 动植物的适应能力
动植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本文讨论了动植物的适应机制,并以一些典型的适应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7.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建议。
8. 重要的地理发现
地理学家通过不断的勘探与研究,不断发现新的地理现象和知识。
本文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发现,包括新的地理特征、地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等。
以上是我为您准备的八篇小学地理论文的标题和简要内容概述。
每篇论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研究。
希望对您的写作
有所帮助!。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2篇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衣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食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住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论文参考范文

地理论文参考地理论文参考范文导语: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地理论文参考范文一摘要: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
本文就对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学方式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作为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大的紧急性和迫切性。
纵观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缺失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让人文精神回归、重建当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1)新課标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建立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的特性,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地理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地理论文三篇

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三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地理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德育渗透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
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
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
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
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
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_3300字

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_3300字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一】如何才能学好呢下面我就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首先,应当结合课本中的地图以及有关地图的介绍进行记忆。
记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地图进行形象记忆。
以中国地理为例:心中有地图,我们就可以记住自西到东分别是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
要让脑中有个立体图像,便于记忆。
其次,可以借助大的河流来进行记忆。
大江大河的流域都很广,记住它们流经的地方,就可以记住相应的地名。
例如,南美的亚马逊河,横穿了南美洲北部的广大地域,而它的两边就是宽广无边的亚马逊平原。
这样,我们就可以记住亚马逊平原在南美洲南部。
再次,就是把气候普遍相同的地区归为一类,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例如,在高纬度地区的英国、挪威、丹麦、冰岛等地区,气候基本一致干冷、少雨、温度低。
我们可以把丹麦或冰岛作为代表来记纬度较高的国家的气候特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下苦功。
想学好任何知识,不下苦功是不行的,地理也是一样。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粗浅的心得体会,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教!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二】一天下课后,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便找到了她.她二话不说,扶了扶那镶边的眼镜,十分认真地说:那你可要认真地听了.说着又亲切地为我讲解起来.时不时还问问我懂了没有.如果我回答懂了,她就会微笑着点点头;如果我说不太明白,她就会重新为我讲解,直到我懂了为止.后来还弄得她上课时迟到了,还真有点对不起她了,可她却说这只是做老师的职责而以.我很佩服她,佩服她的知识渊博.有时我真怀疑她是不星一个机器人,或是一本电子词典.她有时不看书乜能准确说出今天要学的知识的页码,还能把知识变成压缩饼干给我们吃.嗯,我们翻到51页,今天我们来学世界的气候.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气派的大字世界的气候,接着就让我们看图.之后她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解了起来.她从湖南讲到中国,又从中国讲到世界,语言简单却饱含着哲理.Look,她越讲越听着不像了,有时还讲到初二的《物理》上去了.真令晚生佩服!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三】你就是再大的学问家,也别想知道澳大利亚东北部那个岛的别名,只有我们高二(3)班的人知道它叫小王八岛,因为我们有个如此之神的地理老头儿宋老师,他会告诉我们这样形象的名字。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教学的因地制宜。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范文一:中学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名为素质教育实则应试教育的中学教育大环境下,中学地理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怪圈,现在的中学生,做起高考题是得心应手,可是有时却连基本的关于国家领土的地理常识都不知道,闹出笑话。
中学地理教育存在重“理”、轻“地”,重应试训练、轻情感培养的问题。
在情感培养领域,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核心主旋律。
众所周知,地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正是由于地理学科这样特殊的性质,使得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知识内涵极为丰富,其德育因素也丰富多样,其核心内容是:把国情、国策、国法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把加强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与国际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深化国际主义教育;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
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深化开展,实际上也就实际上也就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就会对祖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这样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会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要爱国,必先知国。
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
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
海陆兼俱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样有意识地将思想教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土优势,从而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信心。
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地理教学论文(10篇)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教师能够提出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带给一个解题思路参考资料,将学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我正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困惑、惊奇的心理,从而产生用心探究的欲望,用心思考。
如,在学习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交通灯要以红色灯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绿色灯表示安全通行,以黄色灯表示有危险呢?进而透过学习大气对不一样光谱的散射与折射,从而逐渐解答问题,学习知识。
二、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领土广阔,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气候时,用不一样的诗句来描述不一样的季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系列知识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述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时,可借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在讲述生态平衡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时,可借用谚语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仅言简意赅,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时,可引用抢季节、不违农时等谚语。
在讲述草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利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方马儿跑,让学生理解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生态文明从自身做起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人类通过获取能源、资源、空间、排放废弃物、享受自然生态的服务来影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由于能源、资源、空间供给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打破和谐,再到实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
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
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
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
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
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
因为,你与我,都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水滴汇聚起来,会是澎湃汹涌的波涛,才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坚持低碳生活,关爱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出的贡献!
生态文明从自身做起,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