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小论文《饮食与地理环境》
饮食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饮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
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酸。
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可谓是博大精深,中国和法国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体系和深厚文化的饮食大国。
即便是在国内,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无疑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到中国人饮食的南北差异,人们总是用八个字精辟地概括道—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秦岭淮河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处半湿润或湿润区,降水丰沛,水稻生长旺盛,能一年多熟。
所以南方人主食米饭,并用米线、米粉取代了面条,还另有米糕、粽子、汤圆等食品。
至于南甜北咸,是由于南方容易获得蔬菜但蒸发量大,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但要加糖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
由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的口味。
终年潮湿的川、贵、湘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我去四川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菜肴非常注重调味,而且口味不但麻辣,还比较重。
据说是因为过去四川虽然是“天府之国”,可是离海较远,地势险要,交通运输不便,海鱼等食材不够新鲜,于是发明了各种调味料改善味道。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地处山地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美食与地理环境

绝活: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
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 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 浓。
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
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 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 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 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 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 蜚声海内外。
菜系 鲁菜 咸、鲜、浓油擦酱 川菜 麻辣 粤菜 原汁原味、甜、鲜、清淡 淮扬菜 甜、黄酒味 闽菜 咸甜(南部)、香辣(北部) 徽菜 重油味、重盐 湘菜 重油、重盐、重辣、腌制腊味 浙菜 酱香味浓
清炖蟹粉狮子头 羊方藏鱼
苏系
霸王别姬
江苏菜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当时吴人善制炙鱼、蒸
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已为金陵美食。南宋时, 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菜的原汁, 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 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扬州菜清淡适口,刀工 精细;苏州菜口味趋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清炖蟹 粉狮子头、金陵丸子、黄泥煨鸡、清炖鸡孚、盐水鸭 (金陵板鸭)、金香饼、鸡汤煮干丝、、沛县狗肉等。
湘菜
长沙麻仁香酥鸭
东安子鸡
组庵鱼翅 腊味合蒸
湘菜:即湖南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系各地风 味统一。主要流行于湖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 湘菜馆。是民间第三大菜系。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 的菜点特色。湘江流域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 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 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着称。洞庭湖区的 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特点是量大油厚,咸辣 香软,以炖菜、烧菜出名。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 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风鸡,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有 浓厚的山乡风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 著名菜点: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冰糖湘 莲、红椒腊牛肉、发丝牛百页、火宫殿臭豆腐、吉首酸 肉、换心蛋等。 长沙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主要品种有糯米粽子、 麻仁奶糖、浏阳茴饼、浏阳豆豉、湘宾春卷等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下就我国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比南方低,到了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所以当我们去到北方地区时,就会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在北方是最常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却不一定受到他人的喜好。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但作为南方人,大米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我国的南方地区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再加上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农作物种植的需要,所以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很多地方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在保证粮食生产正常气候宜人各方面富足的情况下临海地区的城市成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那里的人们一方面通过农业种植获得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渔捞经济和淡水养殖获得水产食物。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再说说我国的西部地区。
我国的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从地理角度分析各地特色美食作文

从地理角度分析各地特色美食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之旅,从地理的角度瞅瞅各地那
些让人馋得流口水的特色美食。
先说说四川吧!那可是个火辣辣的地方。
为啥他们的菜那么辣?这就得怪
那潮湿的气候啦!四川盆地湿气重,吃辣能让人浑身发热,把湿气赶跑。
所以
火锅、麻婆豆腐这些辣得过瘾的美食就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想象一下,在雾气
蒙蒙的天气里,来上一口辣乎乎的火锅,那感觉,简直爽翻了!
东北那旮旯,冬天冷得要命。
所以他们喜欢炖菜,量大又热乎。
猪肉炖粉
条就是典型,一锅炖出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暖烘烘的。
而且东北土地肥沃,产的粮食多,所以主食也丰富,大馒头、大饺子,管饱又实在!
还有新疆,那地方昼夜温差大,水果甜得要命。
葡萄干、哈密瓜,甜到心
里去。
烤羊肉串也是一绝,草原上养的羊,肉质鲜嫩,加上独特的调料,在炭
火上一烤,香味能飘出好几里地。
地理环境真的是个神奇的“大厨”,它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物产等条件,“烹制”出了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
咱们能品尝到这么多不同风味的美食,还真得感谢大自然的这份馈赠呢!
怎么样,朋友们,这场从地理角度看美食的旅程有趣不?下次咱们继续探
索更多的美味!。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首先,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偏寒冷,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因此,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建立了独特的面食文化;而南方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发展出稻作文化。
这种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我国的海产品消费和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陡峭,面临大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因此,沿海地区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如海鲜大餐、海鲜火锅等,发展出独特的海鲜文化。
而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缺乏海洋资源,人们更多依赖于农业生产。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另外,地理环境还对中国特色的调味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适宜种植辣椒、葱、蒜等作物,因此南方菜以辣味为主。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多风沙,适宜种植大葱、大蒜等作物,所以北方菜更注重葱蒜味。
这种地理环境对调味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菜系的多元化。
此外,地理环境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食材特点的差异。
比如,川菜以辣椒、花椒为重要调味品,因为四川地区气候潮湿,食材较易变质,而辣椒和花椒具有杀菌作用。
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海鲜丰富,所以广东菜偏爱鲜料,注重原汁原味。
这些特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地理环境对传统的烹饪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四川川菜独特的火锅文化,与四川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相关,火锅在湿气大的环境下煮熟食物、加热室内空气,能够增加饭后消化和祛湿的功效。
而烤羊肉串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流行,与北方干燥、多风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烤制可以使羊肉外焦内嫩、肉质更加鲜美。
这些烹饪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海洋资源、调味品、食材特点以及烹饪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明显,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的气候和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以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相比南方较少雨水,因此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如馒头、面条等。
而南方地势低湿,气候湿润,多雨水,使得南方农作物的种植以稻米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盖饭、粥等。
这种不同的主食选择和饮食习惯,正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着各地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依靠当地的野味和山珍来补充营养,如四川的野生菌类和山区的野生动物。
而沿海地区则依赖于海产品,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海鲜酱油蒸鱼和福建的海鲜拼盘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烹饪方式也因地理环境而异。
北方地区多以炒、煮、炖等方式烹调食物,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倾向于清蒸、炒等轻怜烹饪方式,更能凸显食材的鲜美。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塑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地势崎岖,多山地,大自然条件使得四川人民能够得到丰富的天然调料,因此四川菜以麻、辣为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麻辣菜系之一、而江西因为地处亚热带,长江流经,各种水果种类丰富,因此江西菜在川赣菜的基础上翻出了更多的菜品,并且差异较大,以味道清鲜酥脆为特点,与其他地方菜系显得不同。
总之,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主食选择,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原因。
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饮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首先,气候对饮食文化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可以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因此长江流域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和茶文化非常重要。
而干旱地区则更适合培育小麦、玉米等作物,所以北方地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气候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炎热的气候使人们喜好清淡的食物,而寒冷的气候则更偏向于高热量的食物。
地形也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了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山区人民更依靠养殖业和采摘野果来满足食物需求。
山区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比如川菜的辣椒、花椒等调料在山区饮食中使用较少。
而平原地区由于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人们更偏向于种植粮食作物,饮食文化中以米饭、面食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供选择。
土壤肥力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使人们在饮食中有更多的选择。
一些地区的土壤贫瘠,农产品供应有限,因此人们常常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取不同地区的食物。
这种交流促进了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沿线地区有了对外贸易,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水质对饮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决定了人们的饮水习惯和烹饪工艺。
例如,江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水,饮用水以及烹饪用水都是使用河水,因此饮食文化中更偏向于蒸、煮等烹饪方式。
而沿海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海水,人们更偏好用海鲜来丰富饮食,同时也会使用盐水来烹饪食物,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地理环境对食物选择、烹饪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广泛地传承和发展,反过来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质、水源和土地类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
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比如,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干旱地
区适宜种植小麦。
由此形成的种植方式和农作物的选择会进一步影响当地
的饮食结构。
同样,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草原地区
适宜养殖牛羊,而高山地区适宜养殖山地家禽。
因此,地理环境为当地饮
食文化提供了特定的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方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
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同的加工工具和烹饪技术。
比如,沿海地区发展了鱼干、鱼脯等防腐加工技术,便于保存海鲜食材。
而山区地区则发展了腌制、腌
渍和腌晒食品的工艺,以便在冬季等食材短缺时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这些
独特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也成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人文地理环境也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等都会对当地的
饮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伊斯兰教国家禁止食用猪肉,因此在穆
斯林地区猪肉几乎不作为传统食材。
而佛教国家则提倡素食,素菜成为当
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和民俗习惯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反映
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知道的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一(2)班作者:闻涛指导教师:张亮
已入新年2013,离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越来越近了。
按照风俗,春节要家人团聚、吃团圆饭、放鞭炮和烟花、穿新衣、拜年等。
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吃不完的美味佳肴。
我家住农村,每到春节前后,总有请不完的客和赴不完的宴。
菜,有我喜欢的本土淮扬菜和早已融入本土的其他菜,我喜欢吃,也喜欢去研究中国四大菜系。
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只要涉及到中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的知识和例子,我都会竖起耳朵听的格外认真。
先谈谈咱们引以为豪的家乡菜——淮扬菜吧。
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
“淮”是以淮菜为代表,淮扬菜系中又以扬州菜为代表。
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位于长江南北,淮扬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且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扬州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诗词中所有的原料都乃本地的地理特产。
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
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说到川菜,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是辣!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菜川调味品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四川一年四季温湿暖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适合各种发酵调味品的酿造,使四川涌现出众多优质的调味品生产地。
像成都、德阳、江油的酱油;潼川、永川的豆豉;阆中的醋;郫县的辣豆瓣等。
在四川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很多居民都有自己加工酿制调味品的传统,即使在省会成都,时至今日,仍不少家庭有自己做鱼辣椒、辣豆瓣等家常川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这些酿造调味品再加上自贡的精盐、内江的辣椒、汉源的花椒、以及家家必做的泡菜,为川菜提供了丰富多样、质地优良的调味品,为川菜形成“百菜百味”提供了必要条件。
常见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东坡肘子、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
粤菜即广东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
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代表菜有:白切鸡、酱油鸡、烧鹅、叉烧等。
鲁菜是北方菜的旗帜。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
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
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
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
如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水果产量居全国之首,仅苹果就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
猪、羊、禽、蛋等产量也是极为可观。
水产品产量也是全国第三,其中名贵海产品有鱼翅、海参、大对虾、加吉鱼、比目鱼、鲍鱼、天鹅蛋、西施舌、扇贝、红螺、紫菜等驰名中外。
酿造业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诸如洛口食醋、济南酱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佳品。
如此丰富的物产,为鲁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
鲁菜的四大代表菜是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宫爆鸡丁。
中国地大物博,丰富的饮食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地理环境巨大差异是中华饮食各具特色的根源。
我想,如果自己以后能在饮食文化上有所建树,还真得认真学好地理知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