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创业史》读书笔记-1500字

合集下载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创业史》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柳青先生笔下的《创业史》,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农民们的精神世界。

书中的主人公梁生宝,一个朴实而又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农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梁生宝带领着蛤蟆滩的农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探索着发展的道路。

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有自然环境的恶劣,有资金的短缺,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但梁生宝从未退缩,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梁生宝在购买稻种时的经历。

为了节省开支,他不住旅店,而是在车站里凑合着过夜。

那夜晚的寒冷,那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梁生宝都默默地承受着。

他心里想的,全是如何能为合作社买到好的稻种,如何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当他躺在车站的长椅上,把自己的衣服裹得紧紧的,试图抵御那侵入骨髓的寒意时,我仿佛能看到他微微颤抖的身体,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执着和坚定。

他知道,自己多吃一点苦,合作社就能多一份希望,乡亲们就能离富裕更近一步。

还有梁生宝组织大家进山割竹子的情节。

那陡峭的山路,那茂密的竹林,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

但梁生宝带着大家,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他们的手上磨出了水泡,肩膀被竹子压得红肿,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相信只要跟着梁生宝,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在那艰苦的劳作中,我看到了农民们团结一心的力量,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梁生宝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就像我家隔壁的大哥,他一直梦想着能在家乡开办一个养殖场。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他,觉得风险太大,又辛苦。

可他就是凭着一股倔劲,四处筹措资金,学习养殖技术。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损失了不少家禽。

但他没有放弃,不断总结教训,改进方法。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创业史》读书笔记(优秀5篇)《创业史》读书笔记篇1《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小说以解放初期的陕西三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梁生宝带领农民们进行生产自救的故事,展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以及农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被柳青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

梁生宝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在面对困难时始终坚定不移,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领导才能。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质朴的农民、美丽善良的姑娘、机智狡猾的地主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

在情节方面,《创业史》展现了一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丽画卷。

梁生宝带领农民们开展稻种实验、开垦荒地、修建水渠等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既展示了梁生宝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农民们的团结和创新精神。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梁生宝和农民们不断遇到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从文学角度来看,《创业史》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柳青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既高大伟岸,又亲切可感,他是作者对于理想中的农民形象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稻种、水渠等,这些象征元素既展示了故事的主题,也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阅读《创业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

梁生宝和他的伙伴们虽然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必须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人情压力等多重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创业史》是一部充满着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

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

我读完了《创业史》,感受非常深刻。

此书详细介绍了许多创业者们的经验、故事及成果,从而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创业的过程和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可以为想要创业的人提供灵感和指导,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一个创业者的心态和信念。

创业是一条并不容易走的路,但这些创业者们有着不同寻常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能够不断地面对困难,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并保持持续进步的动力。

这些创业者之所以能够坚持走下去,便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信念和清晰的目标。

他们深知自己的理念和产品的价值,也深知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正是这份信念和目标,让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能够屹立不倒。

这本书也展现了创业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创业绝非孤军奋战,创业者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共同实现他们的目标。

这个团队不仅需要有技术精英和市场专家,还需要有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等等。

通过不同的人才,在团队中形成互补和共同协作的局面,才能够让创业者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市场和用户的重要性。

很多创业者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念,但他们必须要认识到,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得到成功。

不仅如此,创业者还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

只有把用户的需求摆在首位,才能够保证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创业史》是一本浓缩了无数创业者们的智慧和经验的书籍,它告诉我们创业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段充满坎坷和挑战的路程。

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够让梦想变为现实。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信念,保持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团队的力量,关注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就能够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史读后感作文3篇

创业史读后感作文3篇

创业史读后感作文3篇《创业史》是一部树立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教育的好教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作文,共3篇。

创业史读后感作文1一直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

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

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

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

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

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创业史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创业史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创业史读书笔记范文三篇第1篇: 创业史读书笔记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

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是缘分这个东西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

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

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

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创业史》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柳青笔下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农村创业世界,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故事中的梁生宝,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就像是一头犟牛,认准了目标,便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带着大伙一起搞互助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梁生宝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

就拿买稻种这件小事来说吧。

为了节省那几毛钱,梁生宝宁愿自己饿着肚子,睡在火车站的水泥地上。

那夜晚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他把自己裹在单薄的破棉袄里,冻得瑟瑟发抖。

周围的人来来往往,脚步声、说话声、咳嗽声交织在一起,可他心里想的只有那能让庄稼丰收的稻种。

他瞪大了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生怕错过了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他迫不及待地冲向市场,在一堆堆的稻种中仔细挑选,跟卖家讨价还价,只为了能买到最好、最便宜的稻种。

当他终于把那珍贵的稻种紧紧地抱在怀里时,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那不是一袋稻种,而是一堆闪闪发光的金子。

还有他们在农田里劳作的场景,那真是热火朝天。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仿佛要把一切都烤焦。

梁生宝带着大伙,弯着腰,汗水一滴一滴地砸在土地上。

他们的手被锄头磨出了水泡,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可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叫苦。

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坚定,一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可有时候还会抱怨学习辛苦。

和梁生宝他们比起来,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创业史》让我明白了,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过去人们的艰辛与奋斗,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创业史读后感篇一《创业史》(第一部)描述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户外中的经历。

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

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最初阶段。

《创业史》的叙述从那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群众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齐,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资料”。

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礼貌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

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了媳妇”。

父亲把创业的期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竟几番创业不成。

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亲那样,把创业的期望寄托在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和这院里“猪、鸡、马,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在不断地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

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好处和特有的艺术价值。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读完柳青的《创业史》,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心中满是感慨。

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眼前跳跃。

梁生宝,那个坚韧不拔、一心为集体的带头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勇气和智慧。

还有郭振山,那个精明却有时过于自私的角色,让人又爱又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梁生宝带领大家创业的那些细节。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要想改变贫困的现状,谈何容易!梁生宝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为了能让互助组顺利开展,到处奔走,寻求支持。

记得有一次,他为了给互助组筹集资金购买农具,跑了好几家信用社,却都吃了闭门羹。

那时候的他,满心的焦虑和无奈。

“这可咋办呀?”他嘴里嘟囔着,眉头紧锁,在信用社门口来回踱步。

但他没有放弃,继续一家一家地去尝试,去说服那些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终于,有一家信用社的负责人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答应给他贷款。

那一刻,梁生宝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欣慰,有激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哎呀,可算是有着落了!”他兴奋地自言自语道。

他拿着贷款,马不停蹄地去购买农具。

在市场上,他货比三家,为了能省下每一分钱,和商家讨价还价,那场面真是热闹又有趣。

“老板,你再便宜点嘛,我们这是集体用,以后还来你这买。

”他的语气里带着诚恳和急切。

老板被他磨得没办法,只好给他降了点价。

梁生宝满心欢喜地带着农具回到村里,大家看到他的成果,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创业的过程中,梁生宝还面临着组员们的各种质疑和不理解。

有的人觉得他太年轻,没经验;有的人害怕失败,想要退出。

面对这些困难,梁生宝没有发脾气,而是耐心地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咱既然决定干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困难是有,可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让那些动摇的人心又安定了下来。

梁生宝的这种精神,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曾经,我也想要尝试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周围的人都不看好,觉得我肯定会失败。

但我就像梁生宝一样,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收束,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小说家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主题意向都安排在比较圆熟的叙述格局中。

《创业史》(第一部)描写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

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

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

《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内容”。

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

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了媳妇”。

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竟几番创业不成。

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亲那样,把创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和这院里“猪、鸡、马,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在不断地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

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

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做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

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

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

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组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比如他的互助组受到富农姚士杰暗中破坏,党内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极对抗,其间还穿插梁三老汉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矛盾,等等,作品将这些情节编织成下堡乡农民生活的一幅长卷。

像传统小说那样,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士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

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和饲料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

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

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

作品结尾写道: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

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
世代受人欺侮的农民,终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感受到人的尊严。

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