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__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一、说教材《黔之驴》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描写老虎与驴接触的一系列过程,又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老虎和驴的不同性格特征。
辛辣的讽刺了貌似庞然大物,实则外强中干,遇到困难就黔驴技穷的人,告诫人们要掌握真本领、真才干。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情感目标: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认识到只有掌握了真本领、真才干才不会成为一个外强中干的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多形式诵读,积累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词的积累必然要成为本文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寓意,启发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而也作为重点。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确立依据: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是文章写作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对于表达作者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等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因而将其作为本文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文主要采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文文辞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大概理解故事内容,而对于文中所塑造的两个形象需要深入理解,因而我设置了提问法、讨论法,让学生思考试说出他所看到的形象的特征,并相互讨论,形成智慧的碰撞,达成共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说课人:泰州市姜堰区仲院初级中学陈远霞我说课的题目是柳宗元的《黔之驴》,我将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黔之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是柳宗元《三戒》之一。
主要是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
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教学的重难点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本文寓意,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
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二、说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准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法和自主合作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后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从而将文章的重难点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讲授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则寓言的写作意图,安排了走近作者一环节。
时代背景的介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文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对于他们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说教学流程第一步讲成语故事,导入新课由“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到今天要讲的新成语“黔驴技穷”。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理感知1.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同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是以驴为戒之意。
2.初读课文在初读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指导,检查预习情况。
《黔之驴》初一语文说课稿

《黔之驴》初一语文说课稿《黔之驴》初一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黔之驴》是语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
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挖掘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的寓意,学习本文言简意赅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二、说教法与教学媒体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
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
利用教学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教学媒体的运用及对解决本课重难点方面的作用我将在以下教学具体环节中逐一说明。
三、说学法通过教学媒体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全面掌握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自主翻译全文。
课文《黔之驴》说课稿范文

课文《黔之驴》说课稿范文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
这里作动词用。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
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
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
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
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黔之驴》说课稿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我们要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 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 性地制定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七年 级学生对古文和寓言并不陌生,感受过 古文凝练的艺术魅力。但我的许多学生 认为古文比较难学,兴趣不够浓厚,所 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 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培养学 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 大意,体会寓言中驴和虎的形象。掌握学习文 言文的一般方法。 2、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不同的 角度来揭示寓意。 3、学生能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 工具书来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寓言中 驴和虎的形象。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寓意。
法、表演法、讨论 法。
贯穿以朗读法。
教学程序:
1、引
2、竞 3、理 4、演 5、究 6、拓
1、引:导入新课
有关驴的成语、俗语、歇后语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露一手
非驴非马 、骑驴觅驴、 卸磨杀驴 、驴唇不对马 嘴 、年驴月马当下牛。 草驴十年买,叫驴十年 卖。先钉桩子后系驴, 先撒窝子后钓鱼 、骑驴 看唱本儿 走着瞧 、草驴 十年买,叫驴十年卖 。
教学方法
一、抽丝剥茧法,即抓住《黔之驴》这一篇文章的 情节,让学生把握驴和虎的形象,来分析寓意。 二、步步引导法,因为这是一篇寓言,它的故事性 较强,内容较浅显,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一 切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同时,采用多 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法
学生学法有竞赛
课后搜集两个寓言小故事讲给同学
听,领悟其中的道理。
《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黔之驴》说课稿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同学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说明、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确定。
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尝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状况,同学对比说明边读边讲,老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同学熟识古今词义的改变。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
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同学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
思索: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
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巨大。
②当驴涌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
由于从来没有见过,而且“硕大无朋也”,所以觉得奇妙。
③虎对驴的立场有转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立场有转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
虎的立场改变为:恐惊—怀疑—挑衅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争论、概括:黔驴:硕大无朋,擅长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快速,行动敏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 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黔之驴》教学设计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0《黔之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黔之驴》是七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与现代文教学相比,学生对文言文会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感,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又少,上课时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大。
2、本班学生平日学习不够主动,为此我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用心阅读,以自主陈述案情来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阅读与理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等,翻译文言文。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到吃掉驴的过程4、掌握本文的寓意,即启示人们应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看课文,试译课文,力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黔之驴》说课稿

《黔之驴》说课稿一、说教材:《黔之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言文。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以及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时,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较差。
但他们对古文和寓言并不陌生。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都认为古文比较难学,所以学生对古文的兴趣都不是很浓厚。
所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要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睿智的思辨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讲成语故事的过程,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自编练习题的过程,能研究与深化的一次多义等现象。
•通过检索重点词句的过程,能梳理故事情节和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独立深思寓意的过程,能有多角度的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四、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训练法: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要求,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补充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1.诵读法: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交流法:学生自由交流,互助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锻炼思维。
3.勾画圈点法:通过对于重点字词的理解,学习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致的描写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之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语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
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挖掘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的寓意,学习本文言简意赅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
3.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
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
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
利用教学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教学媒体的运用及对解决本课重难点方面的作用我将在以下教学具体环节中逐一说明。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媒体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全面掌握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自主翻译全文。
体会文中描写老虎心理的词语,理解寓意。
为此我设计的主要学习活动有:
1. flash跟读,通过形象逼真的画面进入文章的意境。
2. 圈划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 概括文章内容,明确老虎心理活动变化的三阶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寓言的寓意,体会老虎和驴各自的象征意义。
四.说教学程序:
1. 导人新课
出示驴的图片,回忆生活中人们提到的跟这个动物有关的话语,引导学生思考对驴的性情的认识,导入课文。
结合图片,再联系现实,从而导入对驴的介绍,紧接着考考大家对驴子性情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给出答案,如:温顺,老实,甚至有点笨。
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这篇文言文,其中也出现了一头驴子,这头驴是不是正如刚才大家所说呢?那就让作者柳宗元告诉我们吧。
2. 作者简介
出示柳宗元的基本情况,圈划重要信息,提问学生对唐宋八大家的了解情况。
唐宋八大家的情况属于课外知识,多媒体特别显示,表示区别于课内知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取知识。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flash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跟读。
把课文全文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学生看着屏幕,欣赏画面,感受音乐,跟随朗读,同时锻炼了听,读,联想等能力。
4. 师生合作,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让学生来注音,教师及时批改,强调个别字词。
5. 自主学习,掌握词语
请一到两位同学上前把词语对应的解释放进相应的括号内,其他同学指出读不对的地方并修改。
这一环节又不同于上一环节,上一环节的拼音比较简短,可以迅速写出,而这一环节共有20个字词的解释,写起来太费时间,所以我把字词的解释打乱顺序放在旁边,请学生上前把正确解释用线连起来。
6. 自由朗读,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用课文中的三个动词完成表格。
明确惧驴,识驴和吃驴的过程。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中,我事先隐藏了三个词语,待学生来发现,而且,不一定按着顺序来,学生最先找出的,极有可能是最后一个“吃”,所以,完全不用费尽心机引导他们死板地按顺序说。
如果学生说了别的动词,可能先写在下面,等揭开最佳答案时比较一下。
或者抛弃预设,启用学生的答案,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受鼓舞。
7. 研读各段,品味词语
出示各部分原文,请学生来圈点出各部分中描写老虎心理和动作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说心理描写的词语,一组说动词。
惧驴:以为神(心理),蔽窥近(动作)
写出了老虎最初对驴的恐惧心理。
识驴:大骇以为且噬己也恐觉无异能者不敢搏(心理),遁往来视之益习其声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动作)
写出了老虎慢慢接近驴,研究驴的习性的过程。
吃驴:因喜计之(心理),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动作)
写出了老虎一鼓作气把驴消灭的情景。
分别请学生背诵各部分,加深印象。
既然本文的重难点之一就是体会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词语,先让学生在自己书本上划,然后请同学说一说他划的这些词语的作用,最后明确。
如果别的同学要补充,可以相互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事实证明,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8. 合作探究文中动物形象,明确寓意
请学生思考:文中老虎的形象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出:勇敢,机智等。
相比较而言:驴又是什么形象呢?
学生对比得出:懦弱,无能,徒有其表。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归纳:貌似强大的事物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形象,明确寓意也是我们学习寓言必不可少的环节,先说老虎,再说驴,为的是突出老虎的形象,我用了三张图片,先是老虎,紧接着是驴,然后是老虎和驴的对峙图,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出寓言教给我们的道理。
9. 提炼成语
提问学生:你知道从本课演化出的成语是什么?
请学生上前把成语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成语的引申意义。
学习古文,就要重视听,说,读,还有写,在教学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这四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写写成语,说说含义。
他们被课堂多元化所深深吸引,有了兴趣,自然学得更好了。
10. 欣赏成语故事,再次感悟
欣赏“黔驴之技”的flash,通过形象的画面加深对成语及课文内涵的领悟。
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重温成语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原
来他们一直不太喜欢的成语竟能演化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真正喜爱文学。
11. 拓展延伸
出示寓言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掌握的寓言,看图片说出寓意。
轻松有趣的课堂拓展部分,寓言中可笑的一个个人物曾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
么,请你再来谈谈这些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吧!先隐藏寓言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直接
写也可以使用事先设置好的功能。
12. 发挥想象,补充结局
请学生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充完整相应的内容。
把学生优秀的语句写在横线上。
在学生自己动手写作,小组评优的基础上,每组推荐好的语句,写在屏幕上,利用白板的拍照功能保存下来,互相欣赏,使各组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反思略谈:古文,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往往是写上一黑板的词语注释,拼音,翻译,学生看得头疼,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高。
而教学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得知识。
我选择了这一课古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充满互动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有所突破。
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体会到了:传统和现代确实能有机结合。
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为给学生满桶水,多为自己桶里加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