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2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基础练习
AC 5、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二小节 热力环流
知识准备:
1、空气会热胀冷缩 2、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3、气压高低一般只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4、空气会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A、平行; B、垂直; C、一致; D、有个交角。
2、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量是(A)
A、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垂直气压梯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3、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B)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水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 交角
总 一、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结
大气水平运动 风
二、三种作用力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交角
1、近地面附近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正 确的是(D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热力环流、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低压 A 热 B 高压 冷 地面
同一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
(1)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相等的点连线
A 低压 热
B 高压 冷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比较下面三图的气压梯度大小:
1008(hpa) 1004(hpa) 1004(hpa) 1010 1010 1010
A
B 答案:C >B >A
C
( 3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百帕)
水平气压 梯度力
1000 1005 1010
A
1000 1005
B
1010
A、B 两点哪个风速较大? A点风速较B点大 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 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风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会形 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 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不 均匀)
请观察分析:
冷热不均会形成 热力环流,赤道 和极地之间冷热 不均,会形成类 似的热力环流吗?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 律的大气运动。如果只 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的 冷热不均,不考虑地转 理想环流.swf 偏向力作用,则全球的 大气运动就是一个赤道 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完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 量交换。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①
③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大气的受热过程班级:组名:姓名:运用时间:【学习目标】——导1、大气的受热过程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其缘由3、气温日较差【导学流程】一、基础梳理——思1、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2、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两种基本作用方式:二、合作探究——议、展、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的方式及特点※在上表“实例”一栏中选填A、B、C :A、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平流层中的臭氧能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汲取红外线;大气对可见光汲取很少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特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依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同理,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过程Ⅰ过程Ⅲ过程Ⅱ名称图示详细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过程“大地暖大气”过程“大气还大地”过程3、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其缘由(仅考虑纬度因素)(1)比较A、B两地的太阳辐射量大小:A B;(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由向递减;(3)缘由:高纬,太阳高度(大/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强/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
低纬,太阳高度(大/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强/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
4、气温日较差(1)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①云层:云层厚,日较差小②下垫面(海陆差异):海洋日较差小于陆地例:右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分析缘由?三、自我检测——检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减弱的缘由正确的是()A 臭氧汲取了太阳光线中的全部紫外线B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得天空呈蔚蓝色C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的汲取D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2.若降温较快,水汽会凝聚成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的受热能量主要来自_太阳辐射_。 2、大气受热过程三大环节
A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B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再把热量
传给大气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B.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不均匀: ——课本图2-1-3!
视频: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与太阳高度的关系).swf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均匀: ——课本图2-1-3!
l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 层的路程__短__,被大气__削弱少__,所以地 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_多_;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三大环节
受热过 具体过程 程
太阳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_削弱
“暖” 作用_,大部分到达地面,地
大气
面吸收而升温。
大地
地面增温同时产生_地面辐
“暖” 射_,大气吸收后增温。
大气
大气
大气增温同时产生 大气辐
“还” 射_,其中向下部分称为 大
大地
气逆辐射_,它将大部分热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0第二Biblioteka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l Example:晴朗的白天与多云的白天
l
晴朗的夜晚与多云的夜晚
晴朗 白天
晴朗 夜晚
多云 白天
多云 夜晚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
白天:晴朗削弱作用_弱_,多云削弱作用_强_. 夜间:晴朗保温作用_弱_,多云保温作用_强_.
结论:_大气的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缩小了_ 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_减 小_,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活动提供了 _适宜_的温度条件。
氧化碳_吸收
可见光:_不_吸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Example:
• a.反射作用: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阴天比晴天 凉?
• b.散射作用: 课本P34“阅读”:解释为什么火 山喷发出的颗粒物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 红?
蔚蓝的天空?(内蒙古的天空与东莞的天空 )
日出前的明亮?
•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区(紫外线 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 • 地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水汽和二氧化碳_吸收
!!!!!
结论:__地面_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二章w自然h地y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
量还给地面
热量来源
__太阳辐射__是地 面的直接热源
__地面__是大气的 直接热源
通过 大气逆辐射__ 把热量还给地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flash
——“温室效应”
• 辐射原理:物体温度高,辐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 度_低_,辐射波长越_长_。
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_低得多__,So :地面辐射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要__长__,故地表辐射被 称为长波辐射!
l b.高纬度:太阳高度角_ 小_,太阳辐射经过大 气层的路程_长_,被大气_削弱多_,所以地球 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_少__。
l c.结论: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_不均匀!而且 是由_低纬度_向_高纬度_递减。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3、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_削弱作用__;和大气对地面的_保温 作用_。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占_47_%(课本图2-1-2) flash
削弱作用: 作用物质
作用
强弱
a.反射作用 云层和_较大的尘埃 强
b.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 较小的尘 弱 埃
c.吸收作用 紫外线:被 臭氧__吸 中
(有选
收
择性) 红外线:被水汽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