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施行草原禁牧、休牧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禁牧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禁牧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禁牧情况汇报材料最近,我们对禁牧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汇报和分析,以下是关于禁牧情况的详细材料汇报。

一、禁牧范围。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禁牧范围内共涉及到了10个牧场,涉及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公里。

这些牧场的禁牧范围主要是在山区、草原和河流附近,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二、禁牧原因。

禁牧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

因此,政府出台了禁牧政策,以期能够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禁牧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禁牧实施,我们发现禁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禁牧范围内,植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加。

同时,当地的水源和土壤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这些都说明了禁牧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禁牧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牧民对禁牧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很难接受禁牧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对禁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违规放牧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以确保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禁牧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牧民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和支持禁牧政策。

二是加大对禁牧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对违规放牧行为的查处和惩罚。

三是加强对禁牧范围内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禁牧政策,确保其科学合理。

六、结语。

总的来说,禁牧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辽全面禁牧总结汇报

通辽全面禁牧总结汇报

通辽全面禁牧总结汇报通辽市自2021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全面禁牧政策,对于全市范围内的牧民以及干旱草原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禁牧政策的实施丰富了我市生态建设的内涵,有效的改善了环境质量,同时为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禁牧政策实施以来,首先在牧民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

市牧业局深入牧区,组织开展了多场禁牧政策宣传活动,向牧民详细介绍了禁牧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后的效果。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牧民对禁牧政策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觉投身到保护草原的行动中来。

同时,政府也积极开展了转产安置工作。

禁牧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本以养殖业为主的牧民转变为其他行业的从业者。

市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转产安置政策,为牧民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岗位、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非畜牧业领域,确保他们的生计不受影响。

政府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牧民的认可和支持,为全面禁牧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禁牧政策还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禁牧后,牧区的草原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修复,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有效加强。

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种草食动物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原本绝迹的一些野生动物在禁牧后也重新出现。

禁牧政策的实施使得草原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对牲畜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

然而,全面禁牧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牧民转产安置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提供了转产安置的相关支持,但是一些牧民从事新行业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同时,相对于畜牧业,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也相对有限,牧民的就业难度较大。

此外,一些牧民对禁牧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还不够深入,他们对失去生计的担忧和抵触情绪也存在一定的程度。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转产安置政策,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岗位,帮助牧民更好地适应新行业。

禁休牧调研报告

禁休牧调研报告

禁休牧调研报告禁休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禁休牧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禁止牲畜进入既定的休牧地或牧场,以达到保护草场生态环境和提高草场生产力的目的。

在我国,草场资源一直被大量放牧压力所破坏,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加剧。

禁休牧政策成为一种常见的草地保护措施,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禁休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禁休牧政策实施情况、禁休牧的效果评估、禁休牧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牧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禁休牧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有所不同。

一些地区对禁休牧政策的理解不足以及监管不力,导致牧民在禁休时间段仍然进行放牧活动。

而在一些地区,禁休牧得到了有效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草地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但是,在禁休牧的同时,一些牧民面临生活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慎重考虑和有效支持。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禁休牧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实施禁休牧政策的地区,需要加强对牧民的政策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禁休牧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自觉遵守政策规定。

2. 加大对禁休牧政策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禁休牧政策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确保禁休牧政策的有效实施。

3. 提供禁休牧补贴和支持措施:对于受到禁休牧政策影响的牧民,应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禁休牧相关科研和技术支持的投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帮助牧民更好地实施禁休牧政策,并探索科技手段与禁休牧政策相结合的新途径。

五、总结禁休牧是一项重要的草地保护措施,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只有政府、牧民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禁休牧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我国宝贵的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禁牧专项行动总结汇报

禁牧专项行动总结汇报

禁牧专项行动总结汇报禁牧专项行动总结汇报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组织了禁牧专项行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现将该次行动的总结汇报如下:一、行动目标本次禁牧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减少放牧区域的面积:通过禁牧措施,减少或关闭一部分放牧区域,以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和修复。

2. 促进放牧方式的改变:引导牧民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捕食行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禁牧措施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二、行动内容本次禁牧专项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确定禁牧区域:通过科学测评和专家评估,确定了一批禁牧区域,其中包括一些植被恢复较为困难的区域,以及受到过度放牧破坏的区域。

2. 制定禁牧方案:根据禁牧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禁牧方案,包括具体的禁牧时间、区域划定和监督措施等。

3. 引导牧民改变放牧方式: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向牧民普及合理的放牧管理知识,鼓励他们采取可持续的放牧方式,减少对草原的过度捕食行为。

4. 建立监管和执法机制:加强对禁牧行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了禁牧行动的指挥部和专项行动小组,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三、行动成果本次禁牧专项行动取得了如下成果:1. 减少禁牧区域:通过禁牧措施,成功减少了一定面积的放牧区域,保护了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修复。

2. 改变放牧方式:通过引导牧民改变放牧方式,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意识,减少了过度放牧和过度捕食行为。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了对禁牧措施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了措施的有效执行和落实,维护了草原生态平衡。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禁牧专项行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1. 监管和执法力度仍需加强:由于资源和人力有限,对一些偏远区域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禁牧、休牧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如何在贯彻这一决策的同时,切实做到牧民收入提高、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多赢”目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日前,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达茂旗就围封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具体情况如下:一、目前达茂旗的禁牧总体情况从201X年开始,XX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围封、禁牧,舍饲圈养,保护生态”工程。

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市实施围封禁牧加强生态建设决定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经过多年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以放牧为主的传统养羊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达茂旗1.6万平方公里牧区,从201X年开展围封禁牧试点工作,当年对农区250万亩草场实行了禁牧,农区原有的40万只羊出栏26.5万只,剩余的13.5万只全部舍饲圈养,201X年底实现了农区全面禁牧。

201X年1月1日起,达茂旗开始对牧区2357万亩草场(承包到户2353.91万亩)实施为期10年全面禁牧,涉及牧民6620户、19698人。

近两万牧民迁离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有的迁到饲草料基地和移民村种草养畜,发展舍饲畜牧业;有的集中转移到各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三年来,由于牧民积极主动、大力支持配合,达茂旗成为全国唯一实施全面禁牧的旗县。

201X年XX市达茂旗两万禁牧牧民集体当选为“感动包头年度人物”。

当选理由是:为建设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牧区禁牧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全面禁牧三年来,达茂旗克服地方财力紧张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方筹集资金,严格兑现各项补贴,全力保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先后投入禁牧资金达4.175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补奖资金7100万元,市财政每年补贴5000万元,确保禁牧取得明显成效,201X年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5588元。

禁牧调研报告

禁牧调研报告

禁牧调研报告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张飞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近年来林业建设成效,更加具体地指导林业建设,十月下旬市林业局抽组两个调研组,分别对全市各旗县就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禁牧工作等六个专题进行详实调研。

按照市局安排,我组一行四人到卓资县、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前旗、凉城县四旗县为时十天的调研。

调研组采取听汇报、召开由旗县政府分管农口领导、林业局、畜牧局、乡镇领导、国营林场领导和职工、森林公安干警、护林员、村主任、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然后实地走村入户和农牧民交谈,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全视角、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真实了解林业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农牧民的真实想法态度,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现就禁牧工作这一调研专题报告如下:1禁牧总体情况乌兰察布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后山五旗县属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超载放牧、人畜毁林和灌溉水平低下等原因,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牧民脱贫致富举步维艰。

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华北乃至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形势,历届市委、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1994年提出“进一退二还三、调整优化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多次下发关于舍饲禁牧方面的决定和有关通知,并出台了《乌兰察布市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把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到同等重要的日程,同步实施。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对禁牧舍饲政策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从2001年至2002年5月全市实行季节性禁牧,从2002年5月1日起全市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全面禁牧,牧区实行轮封轮牧和季节性休牧,并于2002年6月和2003年4月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禁牧舍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搞好禁牧舍饲工作的意见》等。

落实禁牧政策情况汇报

落实禁牧政策情况汇报

落实禁牧政策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部署要求,我单位积极落实禁牧政策,加强对禁牧区域的管理和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我单位落实禁牧政策情况作如下汇报: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

我单位通过开展禁牧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村务公开、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牧民宣传国家禁牧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群众对禁牧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组织开展禁牧政策知识培训,提高了牧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加强巡查监管,严格执法。

为了确保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单位加大了对禁牧区域的巡查力度,建立了健全的巡查监管机制。

对于发现的违反禁牧政策的行为,坚决依法进行处罚,并及时进行通报曝光,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禁牧区域的生态环境稳定。

三、加强生态修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禁牧区域的生态环境,我单位积极组织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了草场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引进优质牧草、合理轮牧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禁牧区域的草场生态状况,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为牧民提供了更好的放牧条件,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群众合作。

我单位通过开展禁牧政策的政策解读和政策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牧民积极参与禁牧政策的实施,鼓励他们通过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等形式,共同参与禁牧区域的管理和经营,推动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

我单位建立了禁牧政策落实的考核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对禁牧区域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督促,确保了禁牧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我单位在落实禁牧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指导和支持,共同努力,推动禁牧政策的深入实施,保护好我国宝贵的草原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草原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其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不可忽视。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目前草原保护情况以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草原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我们进行了本次草原保护情况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提供有关草原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草原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数据收集等方法,全面了解了该草原的保护现状。

三、调研结果1. 草原面积减少:经过多次空间分析,我们发现锡林郭勒草原的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减少,草原退化现象严重。

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非法侵占土地。

2. 物种多样性下降:草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和农业化进程,许多濒危物种和草原特有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明显。

3. 沙化土地增加:由于未经合理保护,部分草原土地出现沙化现象。

沙尘暴频发,人畜饮水困难,草原生态系统运作受到严重破坏。

4. 政策执行不力:尽管有一系列草原保护政策和措施出台,但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政府官员对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不足,执法不力,在一些地方草原乱占乱建问题突出。

四、建议和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草原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高惩罚力度,加大对非法占用和破坏草原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草原保护的执法力度,对于非法放牧、开垦和破坏行为要严厉打击。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草原保护意识的认识,增强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促进可持续利用:加强草原畜牧业的管理和生态农业的推广,鼓励农牧民采用科学的放牧旋转制度和综合种养模式,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

五、总结本次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揭示了我国草原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草原保护,才能使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牧区施行草原禁牧、休牧调研报告内蒙古牧区施行草原禁牧、休牧及给牧民补偿情况调研报告禁牧、休牧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但如何使这一决策贯彻实施,并切实做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牧民收入提高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多赢”目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为了摸清这方面的情况,提出有效对策,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受自治区发改委的委派组织农牧业厅经管站及部分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重点深入到新左旗、巴林右旗、西乌旗、白旗、西苏旗、四子王旗、达茂旗、乌中旗、鄂托克旗、阿左旗等十个牧业旗的29个苏木58个嘎查275个牧户,采取入户走访调查、收集分析有关资料,与盟市、旗、苏木的有关同志座谈的方法,对自治区牧区禁牧、休牧及对牧民进行补偿情况进行调查。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禁牧、休牧实施情况内蒙古禁牧、休牧政策的全面推行是依托和结合国家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的。

项目旗市采取的办法大都是对项目区的草场全部围封禁牧,牧民全部搬迁转移。

项目实施年限是每期五年。

2002年国家开始在自治区部分旗县进行项目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项目基本覆盖了所有牧区旗市,有的旗市先后安排了数期建设任务。

截止2008年国家累计下达禁牧6280万亩、休牧10768万亩的任务。

内蒙古2002—2008年禁牧、休牧具体情况如下:历年国家给内蒙古下达的禁牧、休牧指标万亩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累计禁牧1240 248 790 1000 1500 760 742 6280 休牧1683 530 1590 1500 2745 1350 1370 10768 资料来源:内蒙古农牧业厅禁牧、休牧补贴的国家标准为:项目施行前两年为禁牧公斤陈化粮/亩·年,休牧公斤陈化粮/亩·年;后三年根据禁牧、休牧补偿陈化粮的数量,按2005年的市场价格确定并换算为相应的补贴资金,即:禁牧为元/亩·年,休牧则根据休牧的时间来补偿,休牧180天为元/亩、90天为元/亩、45天的为—元/亩、30天的为元/亩。

到2008年国家共投入自治区补贴及建设资金累计万元。

为保证“生态”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部分地区扩大了禁牧、休牧的面积。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8年全区累计禁牧亿亩,比国家下达的计划增加了万亩;休牧面积亿亩,比国家下达的计划增加了33732万亩。

禁牧、休牧政策在国家下达的项目区实施的较好,各地自行扩大的项目区执行的较差。

总体看,禁牧、休牧对恢复草原植被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禁牧、休牧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地区禁牧、休牧落实不到位,偷牧、超载现象普遍于部分地区自行扩大的禁牧、休牧面积补贴资金不到位,加之国家禁牧、休牧项目补贴标准偏低,难以弥补禁牧、休牧后牧民生产、生活增加的费用支出,除部分政策执行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外,其余地区禁牧、休牧并未很好落实,程度不同地存在偷牧、超载现象。

调研组了解到,有的地方从2003年禁牧、休牧政策施行之初,牧民就和负责执行禁牧、休牧政策的草原管理部门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博弈。

刚开始禁牧、休牧牧民主要以夜间放牧的方式“偷牧”。

在调研中,部分牧民及干部描述,于“偷牧”,羊的活动和生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羊白天反刍、夜间吃草,太阳一落山在圈里就呆不住、要到野外去吃草,夜间在外面吃草时只要听到“鞭梢子”声就会“卧倒”以躲避监管人员,天快亮时会主动返回羊圈。

中期逐步发展到畜群游离在禁牧区与休牧区、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边界活动,采用“包草场”、“寄养牲畜”等办法搞“游击式放牧”,对草场的破坏力很大。

到后期,则通过“草牧场的流转”方式把禁牧区牲畜转移到不施行禁牧、休牧的草场,这种以“合法”形式的转移,租赁者对草场的掠夺更为“疯狂”,对草原的破坏也更为严重。

以这种方式放养牲畜有的还跨盟市进行。

于禁牧、休牧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牲畜超载现象严重。

据十个旗实地抽样调查看,户均超载最多的新左旗为260%,户均超载最少的鄂托克旗为20%。

按照“草畜平衡”规定西苏旗合理载畜量为120万头只,而该旗今年经过逐户清点实际饲养牲畜头数达到170万头只,超载40%以上。

草畜平衡制度执行的不好。

2. 牲畜饲养成本加大根据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全区畜牧业生产费用从2002年的156639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万元。

据有关部门测算,07、08两年的生产费用是2002年禁牧、休牧施行时的近两倍。

一只羊单位饲养成本从2002年的元增加到2008年的元,增加了近2倍。

通过2009年实地调查计算一只羊单位休牧60天饲养费用为放牧条件下的倍左右,约为126元;禁牧饲养费用为放牧条件下的倍左右,约为327元。

按现行一只羊的平均售价为450元左右,获利仅为123元。

如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加上不能“偷牧”增加的成本,牧民经营畜牧业基本没有多少“利润”。

据调查了解,四子王旗江岸苏木江岸嘎查的牧民为解决牲畜饮水,夏季平均二天拉水一趟,冬季平均三天一趟,每次往返40多公里,每年平均耗用的汽、柴油为10桶,最高的一户汽油10桶、柴油12桶共计22桶。

锡盟反映牧民拉水、运草平均每户需汽柴油4-5桶。

在调查的十个牧业旗中,除新左旗、西乌旗两个旗自产干草数量较大外,其余旗外购草料费的支出都很大。

白旗于草场面积小,最大户面积为4600亩,最小户面积仅为180亩,户均外购买草料费用为元,占户均总投入的63%。

有一户牧民承包草场面积为1100亩,2008年6月30日前饲养240只羊,而外购草料支出56690元。

我区24个牧业旗,牧民家庭经营所得额从2002年的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052元增加到2008年的6149元,年平均增速为%,而畜牧业生产费用平均年增速为%,高于人均纯收入增速个百分点。

据鄂托克旗反映,在2000年以前,全旗牧民大都有存款,多者20多万,少则2万多。

到2008年,大多数牧户变为贷款。

有的从银行贷不到,只能借高利贷;有的还不了高利贷,只好用承包草场作抵押。

贷款比例最大的鄂托克旗达到89%,最少的西乌旗也达到30%,户均贷款额度为2万元左右。

鄂尔多斯的同志讲,鄂尔多斯草原生态好转是近十年来禁牧、休牧及建设取得的,广大牧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同程度地牺牲了个人利益。

牧区十个旗借贷情况表巴新左林西乌白西苏四子达茂乌中鄂托阿左旗右旗旗旗王旗旗克旗旗旗旗21 36 36 36 24 36 12 25 28 24 调研户数贷款8 27 20 28 10 26 10 13 14 13 户数贷款额度1-3 2-3 1-2 2-4 1-5 1-3 1-3 1-3 2-3 1-2 贷款利率贷款户38% 75% 56% 78% 42% 72% 83% 52% 50% 54% 比例数据:调研数据汇总 3 3 3 2 3 3 3 3 3 3、于地方财力较紧,地方扩大的禁牧、休牧补贴资金难以到位根据前面的成本计算,禁牧饲养一只羊的成本上升为327元,以理论上30亩草场饲养一只羊来计算,禁牧后一只羊得到的补贴为30亩×元/亩·年=元,二者相差元,补贴额只是实际成本的45%,难以弥补禁牧带来的成本上升。

目前,一般“项目”工程投资比例为中央与地方7:3,列入国家项目区内的草牧场可按时足额获得补贴,而地方增加的禁牧、休牧补贴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兑现。

根据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不同年份的抽样调查:2004年巴林右旗全旗726万亩草场实行了禁牧,但是列入国家项目指标只有370万亩,截止到当年6月末列入国家项目指标的370万亩中,也只有150万亩兑现了补贴。

锡盟的阿巴嘎旗全旗禁牧面积1240万亩,休牧面积1315万亩,只有国家下达的315万亩得到补贴,其余地方增加的2140万亩的禁、休牧草场未能得到补贴。

2008年除国家项目落实的禁牧、休牧区内的牧民获得补贴外,其余多数补贴未能到位。

还有的旗在地方没有财力补贴的情况下,仍大面积施行禁牧、休牧。

如巴林右旗禁牧1026万亩、休牧万亩,涉及禁牧26662户、休牧6247户牧民,2007—2008年两年间牧民没有获得补贴。

4.牧民对“禁牧”政策执行有意见于补贴标准低,补贴资金不到位,牧业饲养成本上升,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对禁牧有意见。

实地入户调查时牧民反映说:“补贴标准一定几年不变,而现在饲草料的价格不断在上涨,禁牧、休牧的牧民亏大了;大部分牧民认为如果把“补贴标准”提高到11元/亩以上,可以承受继续“禁牧”。

与相关部门领导座谈时,大家都反映目前的补贴标准太低。

基层干部认为“禁牧、休牧”政策是一项好政策,是“利国”的,牧民也是理解、拥护的。

但须提高禁牧、休牧补贴标准,并真正落实到位,才能够得到广大牧民的拥护,把好事办好。

三.补贴标准的概算“补贴”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领域里主要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问题。

在体现社会公益性的“生态保护”问题上应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

目前广大地区无偿享受着草原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而只让生活在牧区的原著居民不断为生态保护建设“付费”和牺牲。

这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和不合理现象应该得到纠正。

办法之一就是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为了搞清在禁牧、休牧条件下牧民养畜增加的费用支出情况,我们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核算和分析,以供科学合理地确定补贴标准。

1.按照羊的饲养理论计算的补贴标准在不考虑牧民生活及生产的前提下,只对其饲养的牲畜计算。

不施行禁牧、休牧,牧民可以采用放牧的方式饲养牲畜;如果严格执行禁牧、休牧政策,牧民饲养的牲畜在一定时限内就得施行圈养舍饲。

在放牧条件下费用很少,而圈养舍饲则每天需要公斤草料,冬季需在夏季的基础上提高15%。

按现行价计算一天饲草料费用为元,30天计算应该补贴的数额为*30=42元;按60天计算应补贴的数额为84元。

按平均载畜量30亩养一只羊单位,30天补贴标准为元/亩;60天补贴标准为元/亩。

2.根据有关专家的实验及调查计算的补贴标准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李青丰、赵钢、郑蒙安、阿民布从1999年开始,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镶黄旗、锡林浩特市等地进行春季休牧、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实验。

他们撰写的《春季休牧对草原和家畜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推荐内蒙古草原地区在春季实施2个月的休牧期。

同时还提出在休牧期间,给每只绵羊/日干草的投入,供试绵羊掉膘量仅15%,略加入一定量的精料,掉膘量可控制在10%以内。

每只绵羊的饲草饲喂量达到1kg加一定量的精料时,其掉膘情况远小于放牧区,当饲喂量达到干草加一定量的精料时,没有掉膘且略有增重。

照此计算:一只羊一天喂养草和玉米粒,这与我们在乌中旗、四子王旗对牧民入户调查时,休牧期间保证牲畜体重不下降,每只羊单位要投入的草、料量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