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练习题复习过程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综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取材于韩愈《师说》)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C.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4.用原文填空。
第十课《劝学》《师说》教考融合练习 参考答案

第十课《劝学》《师说》教考融合练习参考答案1、D(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
效力:效劳。
语境说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长上,应用“致力”。
尚且: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根据词性,应用“姑且”。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
根据语境,两词皆可。
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语境说的是一些学生在初二、高二成绩退步后重新努力,应用“重整旗鼓”。
)2、B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分句主语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
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3、A(A项,与例句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总结上文。
)4、摇头晃脑意气飞扬回环往复佶屈聱牙【解析】①摇头晃脑: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修饰小孩在私塾里读书的样子,填“摇头晃脑”。
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应是很振奋的状态,填“意气飞扬”。
③回环往复: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呼应前文的“一句话反复说”和后文的“连说八遍”,填“回环往复”,以表反复多次说。
④佶屈聱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对应后面“拗口之至”,形容文字不流畅,填“佶屈聱牙”。
5、B “群山万壑赴荆门”符合,“山”“赴”,正好对应“像奇峰而不凝滞”,同时该句也与下文“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照应;其他三项写水或石,不符合语境。
6、原文好。
①“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
②用通常形容声音的“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有韵味,且与整体语境相谐。
【解析】从修辞角度看,“托”,把事物撑起来,此处用了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
高中文言文 《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C解析 A 项“生”同“性”。
B 项“有”同“又”,“暴”同“曝”。
D 项“受”同“授”,“不”同“否”。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年十七,好古文..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 答案 C解析 ②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清楚)而绝.江河(断绝)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 D.⎩⎪⎨⎪⎧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答案 C解析 A 项跂:踮起脚后跟。
B 项绝:横渡。
D 项贤:超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学习”。
劝学、师说复习题

《劝学》与《师说》相关复习题劝学一、解释加点词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②青,取之于( )蓝,而( )青于( )蓝;冰,水为( )之,而( )寒于水。
木直中( )绳,( )以为( )轮,其曲( )中规(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故( )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 )乎( )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 )也。
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疾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草枯鹰眼疾(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闻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博闻强志(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闻道有先后( )⑤雪后更闻香( )⑥不求闻达于诸侯( ) (3)而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于①青,取之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善假于物也(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⑤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有理解性默写)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 2.官盛.则近谀(高大)3.君子不齿.(同列)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5.吾师.道也(学)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哪里、难道)8.今之众人..(一般人)9.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0.木直中.绳(符合、合乎)11.声非加疾.也(强,指声音宏大) 12.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13.而寒于.水(比)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16.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用来…的)二、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A、吾从而师.之B、吾师.道也C、而耻.学于师D、不耻.相师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余嘉.其能行古道D、于是从.散约败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虽有.槁暴B、吾尝跂.而望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4.下列各句中“之”用法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相同的一项(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们)D.句读之.不知(助词,宾前标志)5.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A、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D、彼童子之师(助词)6.下列各项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B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猜测语气)C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7.选出下列句中“.而.”用法与“吾从而.师之”相同的一项(D)A.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地)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但)C.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又)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接,就)8.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和《师说》复习检测 - 副本

三、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或师焉,或不焉。
• 四、古今异义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 (3) 吾从而师之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 (5)小学而大遗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五、词类活用
七、特殊句式 (一) ( ) 1、青,取之于蓝 2、青于蓝: 3、寒于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 (三)輮以为轮( ) (四)无以至千里/无以 成江海: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 “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 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 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 (办法)”。、
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 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 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 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20170901《劝学》《师说》《烛之武》复习

LOREM IPSUM DOLOR
情景式名句默写
荀子《劝学》说:“ , ; ,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 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09年四川卷)
3.《劝学》以朽木、金石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 是:“ ,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 句: ,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 , 。
• 7.“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 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 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1)韩愈在《师说》中“__,__”两句指出了“今之众人”的
知识状况和不肯从师学习的心理表现。
• (1)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每个人都会有疑难问题,都需要从 师学习道理的两个名句是“__,__?”
• (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
重点字词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輮以为轮 • 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其皆出于此乎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士大夫之族 • 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郯子之徒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劝学》《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0课《劝学》《师说》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练
习题
苏教版高一语文“求学之道”自主训练试题
本试卷共三大题,共13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宇,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
....的一组是()(3分)A.处.所/牲畜.蹊.径/膝.盖未雨绸缪./谋.事在人
B.黯.然/谙.熟瞠.目/称.许乳臭.未干/秀.外慧中
C.恫吓./负荷.薄.弱/飘泊.沆.瀣一气/街谈巷.议
D.慰藉./届.时宿.儒/平素.钩心斗角./咬文嚼.字
2.下面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
....的标志。
B.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
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C.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地扑向堤岸。
D. 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
....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十八日举行,温家宝参加与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全面阐述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B.上海市50名2008--2009年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贡献突出技师”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中国代表丽团长谢振华对媒体表示,当前,要求发展中的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减排,显然有失公允。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③④①⑤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⑤①⑥②
5.下面三句话后面空缺了,空缺处原文用a、b、c标明在后面。
请从下列组合中,选出与①②③相对应的最恰当的搭配项()(3分)
①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___ 。
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②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____。
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③不是所有的职称都表达能力,就像____。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A.a b c B.b c a C.b a c D.c b a
6.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
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该大学生应对。
(5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二、文言文知识巩固(30分)
7.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3分)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8.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3分)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唯利是图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5分)
A.意动用法
B. 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用作名词。
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吾从而师.之()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而耻.学于师()
⑤小.学而大.遗()
10.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5分)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
11.课文名句填空(5分)
①位卑则足羞,。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翻译下面句子。
(9分)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三、作文(70分)
13.有的人,每一天都有所收获;
有的人,每一天都一无所获。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苏教版高一语文“求学之道”自主训练试题
参考答案
1.A【A chù xī móu ;B项,àn/ān chēng xiù;C项hè bó hàng/xiàng D项:jiè sù jiǎo/jiáo】
2.C【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
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
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
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这里望文生义,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
】
3.B【A成分赘余,去掉“与会”前面的“参加”;C搭配不当,“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成果”不能“提高”D成分残缺,应该是“承担减排任务”。
】
4.D【第③句是该段的中心句;第④句“随之”所指代的内容是“网络阅读,因此,应该紧接其后;第①句“然而”可以把第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②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⑥句的后面】
5.B
6.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2分)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我认为单纯也是一种美德。
如果有幸加盟贵公司,我也能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肯定自我1分,巧妙转化缺点2分,语言得体1分。
)
示例二(解除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
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坚持自我1分,体面解除尴尬2分,语言得体1分。
)
7.B 8.C(定语后置)
9.①B ②A ③C ④A ⑤C
10.①A ②C ③BD ④E ⑤D
11. ①官盛则近谀
②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 ①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②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③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