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新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新版

精选欢迎下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中医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中医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住院第 1 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出院前1天出院日 年 月 日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1.□建立住院病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2.完成入院评估:□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基本情况□压疮□跌倒□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管道□疼痛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2.基础护理:□生活自理能力□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3.身份识别:3.饮食: 3.饮食: 3.饮食:□戴腕带□床头卡□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4.入院宣教:□试验饮食□试验饮食□试验饮食□人员□环境□安全 4.标本采集: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专科观察与护理:□管理、陪伴制度□血标本□痰标本 4.1□生命体征监测 4.1□生命体征监测□用物准备□大小便标本□其他: 4.2观察: 4.2观察:5.级别护理: 5.辅助检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特级护理□一级护理□TCD□心电图□CT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头颅磁共振□胸片 4.3 治疗及护理: 4.3治疗及护理:6.□基础护理□心脏彩超□其他:□口服中药□穴位注射□口服中药□穴位注射7.饮食: 6.专科观察与护理:□穴位贴敷□艾灸治疗□穴位贴敷□艾灸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 6.1□生命体征监测□针灸治疗□静脉用药□针灸治疗□静脉用药□试验饮食 6.2观察:□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8.标本采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5.□健康教育指导 5.□出院评估□血标本□痰标本□恶心□呕吐 6.有无变开:□有□无 6.出院指导:□大小便标本□其他: 6.3 治疗及护理:7.□其他:□用药指导9.辅助检查:□口服中药□穴位注射□嘱患者自我监测血压□TCD□心电图□CT □穴位贴敷□艾灸治疗□告知电话回访□头颅磁共振□胸片□针灸治疗□静脉用药□协助办理出院□心脏彩超□其他:□动态血压监测 6.□其他:10.专科观察与护理:7. □健康教育指导10.1□生命体征监测8.有无变异:□有□无10.2观察:9.□其他:□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0.3 治疗及护理:□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治疗□针灸治疗□静脉用药□动态血压监测11.□健康教育指导(中医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12.有无变异:□有□无13□其他;评价: □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完成评价:□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签名:签名:签名:签名:。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新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新版

精选欢迎下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第一篇: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 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 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 54 例、中药静脉制剂 54 例、针灸 23 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 32 例,阴虚阳亢证 11 例,肝火上炎证 8 例,肾精不足证 2 例,痰瘀阻窍证 0 例,气血亏虚证 1 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使用率 60%,特色疗法使用率 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 40%,临床显效率 50%,有效率 10%,无效率 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第二篇: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基本情况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眩晕临床路径表

眩晕临床路径表
□肝肾功能(必要时)
□复查电解质(必要时)
□对症处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健康饮食教育
□协助医生完成中医特色疗法
□心理护理及精神调摄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分析表
填表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住院号:_________
住院费用分析
住院总费用
药品费:
非药品费:
药品费
西药:
中成药:
中药:
床位费
检查费
治疗费
其他
病种质量控制分析
住院天数
实际住院天数:
延迟或提前出院原因:
治疗效果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入出院诊断符合
□是 □否 原因:
并发症
□是 □否 原因:
患者满意度
□是 □否 原因:
变异分析与整改措施
质控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 质控护士签名:_________________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入院记录
□常规辅助检查
□确定诊断
□安排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B超胸片等检查
□行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检查
□观察血压变化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针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入院宣教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静脉抽血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完成辨证施护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月日-至月日
(第4-7天)
月日-至月日
(第8-13天)
月日
(第14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
医院眩晕病中医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高血压病)(TCD编码:BNG070、ICD-10编I10.x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第1天)
月日-至月日(第2-3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上级医师查房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明确诊断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完成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静卧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针
临时医嘱
□专科常规体检
□TCD
□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
□酌情安排影像学等检查(CT、MRI等)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静卧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中药静ຫໍສະໝຸດ 制剂□针刺疗法□体针
□耳针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针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针灸康复科常规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