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渊源。

它自北方的黄河流域开始,源于京杭运河,绵延至长江流域,直至南海边缘。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作用,同时也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一、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大运河是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是连接众多河流和运河的超级水道。

它连接了从山东到杭州,以及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区。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王朝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之一。

大运河庞大的历史有着相当的影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在五代十国,北宋,元朝,明朝以及清朝等朝代,大运河见证了数次的历史变迁。

在宋朝,大运河的发展达到高潮,不断完善和加强,成为一条产业链完全的水路运输体系,现在还流淌着宋朝的灰泥、青砖、朦胧水烟。

经过历代君主和民间自愿的修建,大运河的长度已经扩大到了1794公里,流经九省的300多座市和县。

二、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浓缩。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大运河门是一张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它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沿着运河而行,你可以欣赏到百姓生活样式,品尝早餐小吃,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观赏自然美景,使您在此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淳朴与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它遗留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伴随时代的变迁,大运河也跟随着新的发展进行着改造和升级。

新时代下,大运河已经成为了崭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了一片历史和现代共存的独特景区。

许多游客都喜欢走窄巷和小街,悠闲漫游。

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水上游艇,还有传统的船舶游乘,让人们可以畅游运河之间。

旅游业在这里已逐渐发展,形成了沿途的戏曲、木板年画以及传统工艺品等特色。

总结大运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从古至今沿用并演进的历史文化,以中华民族新旧文化融合为特征,其形态演变近几千年而非一日之功。

从祖先神话到儒家百家学说,从宋李元类诗文到清代书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丰富思想活动及自然社会环境下的艺术精神,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发源于两河流域文明和两汉文化,融合了儒家经典,道家养生理念,佛教禅宗修行的思想,乐家的节义道德,以及国家礼仪和社会礼俗活动,从此形成以聚拢群众,以正义励节,以仁德礼义治国家的道德理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不断叠加新文化要素,既保留传统,又发展新文化,创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也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之林增添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星火。

中国传统文化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鲜明的中华传统风貌,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百年实践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全面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为世界发展文明和谐提供了充分保障和依据。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成为人类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古代,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不仅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发展,更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科技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末年,蔡伦发明了茧纸、秸秆纸等多种纸张制作方法,使人类用纸成为现实。

有了纸张,人们可以写出更多的书籍和文献,将人类的智慧传承下去,纸张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青铜器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造青铜器。

青铜器一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青铜器在形制和装饰上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

3. 经济彩陶经济彩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发明。

在夜间将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烧成的各种颜色粉末撒在未烧制的陶器表面,再进行烧制的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节陶器的颜色和形状,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器的装饰和颜色,显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高超工艺。

4.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为有名的便是“四大发明”,它们分别是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

这四项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科技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些发明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卓越地发扬光大,并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5. 渔具中国古代钓鱼、捕鱼工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非常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不仅具有技术含量,也代表了世界上渔业文化的一种文化展示模式,其中钓鱼、渔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还能够看到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的珍贵遗产,以期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

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

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

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

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170万年前)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传说中的"燧人氏"⏹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吃野生瓜果、河蚌蛤蜊、连毛带血的生肉,有一个能干的人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吃上烤熟烧香的食物。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史、文化传统和人种形成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起源和演变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史: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他们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尚有待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中国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制度。

同时,中华民族也经历了多次族群的糅合、融合和迁徙,形成了独特的血统和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其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仁爱”、“礼仪”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曲艺、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思想体系也对其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和“礼仪”,道家思想追求内在的“自然”和“道”,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

这些思想和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个人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三、人种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华民族的人种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继定居和迁徙,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华民族主要由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56个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语言、外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道德、习俗、技艺、信仰、典故等丰富多彩的内涵,是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化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历史沿革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巨变,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孕育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形态,如民间神话、传说、风俗等。

随着秦统一六国,士族文化显露端倪,但是在秦朝的铁腕统治下,民间文化遭受压制和扼杀。

到了汉代,随着统治者的宽容和文化的复苏,民间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如闹元宵、赛龙舟、泼水节等,成为节日庆典活动的代表。

到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民间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和充分的发展,如民间艺术、歌曲、民间医药、民间建筑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群众性和传统性。

首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它源远流长,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群体的文化表现。

在传承方面,民间文化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家族相承为主要形式,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也保留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的积淀。

其次,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和地域性。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强调家庭、礼仪、节日、信仰等多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些传统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长时间地延续了下来。

同时,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如四大名绣、金陵糕团、扬州花鼓戏、山西秧歌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此外,中国古代民间文化还表现出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由于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文化新品种和文化交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桂生先生的挽联更是总结了钱穆的一生: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 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 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 行。
谢谢!
二、人文精神及其道德观念
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要中心,但 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不同。 中国人文精神特别重视道德观念,可 以代替宗教功用,且并不与宗教相敌 对。
人文精神中道德观念的体现
5
4
使人道达于相互 安和欢乐的境界
信仰善便信仰到 中国文化的价值, 信仰到中华民族 的前途
3 2
天人合一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天人 合一观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但它的终极理想是“天人 合一”的境界。此境界可以通过个人道德修养达成,也可以通过解脱于 家国天下的重重牵制和束缚来达成。 当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人固有的境界,达到“天”这一境界,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让人人都超越此境界了。而这个人就被称之 为有“大德之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其为:“圣人”。“圣人”也是 人,因此人人都能做圣人,都可以修养他的道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人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世界就成了“天国”、“神世”、“理 想宇宙之缩影”。 这样的境界既是人类社会,则其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彻头彻尾是一种“人道”精神、“德胜”精神。也可以 说是一种“天命精神”
三阶层 中国文 化体系
1.农、工、商各业关于物质经济方面 2.群体组织、家庭、社会、国家之建立方面 3.心性陶冶、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修养等方面
中国文化一本而来,成体系,不像欧洲文化混合复杂; 截至清代乾隆以前三层次成就均远超西方; 西方近代科学兴起开始中国远远落后

应对 措施
可以向西方学习。但国人陷入了“不打倒旧的,就装不 下新的”的思想,为了接受科学就先把自己传统破坏。 然而自己的文化毁了,政治社会动摇了,科学更无从发 展。因此只有一边整理旧的,一边引进新的,两途并进 才是正解。(钱穆《民族与文化》)
中国历史演进与 文化传统
目录

中国历史 演进大势

中国文化 本质及其 特徵

中国的哲 学道德与 政治思想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
近代中国 及其前瞻
宋以下 之中国
汉唐时代 之中国
三皇五帝、夏、 商、周
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
秦以前 之中国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秦以前之中国
至少有20003000年的历史
国学大师的绝响
余英时曾说:钱先生治学的“终极关怀”,“分析到最后,是为了解 答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个大问题,即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 中国的文化传统究竟将何去何从。” 钱穆一生专著多达80种以上,每 一本之中都可以感受到他深切的爱国之心。1986年,在他92岁生辰, 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他告别杏坛,最后对学生赠言道:“你是中国人, 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去世之后,有人评价说:“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 是传统国学的终结,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宗教
佛教传入以及其与儒家精神 的矛盾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宋以下之中国

宋朝人“由释返儒” 宋明的理学——朱熹 宋 明


元朝承接唐宋的考试制度 并在南北方到处设立立书 院来讲学,主要讲四书
元 清

明光复中国民族之政权自主 当时的教育与考试,几乎都 依朱子一家言

晚明儒家灵光不磨,满清时期 依旧暗中主宰,但相对较弱 孔孟并尊之新传统代替了唐以 前周公、孔子并列之旧传统
目录

中国文化 体系分析

人文精神 及其道德 观念
一、中国文化体系分析
文化体系 概念
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
重要性
文化是立体的,不仅是当前各部门、各方面,还有一个 历史的传统。在今天的横切面上中国不如西方,并不代 表中国一直不如西方,更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不好。 (钱穆《民族与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 树立民族文化体系观与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人的哲学精神与其说是“求知”精神不如说是“求道”。中国人 讲道德就像西方人讲科学一样是逐步验证逐步扩大的。 《中庸》云:“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 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 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句话所讲的道理就是逐步扩大逐步向前的。人生想要到攀登高峰,就要 从脚下的低处前进,一步步向上。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人总还是个人,道总还是个道,无论对己对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全只是在人圈子里尽人道。人道只是一“善”字,最高道德也便是 “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无论是社会学, 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外交学,一切有关人道之学皆发源于道德。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近代中国及其前瞻
• • 西力东渐,满清政治腐败,需要维新。 • • 全国上下,努力兴学 国民教育普及度方面,各地中 小学薄有成绩,但属于教育最 高阶层之大学教育,则始终不 够理想,留学政策应运而生。 • • 由于国外工商优势经济侵略,农村 逐步陷入崩溃与贫困中,尤其是北 方农村。 中国本并不积极鼓励工商业,与西 方新起工商势力接触中,劣势明显。
• •
近代中国,苦难重重,希望渺茫。 今中小学校教育已变形,全国农村的 深厚基础也将彻底毁灭,两大依据的 崩溃,他日光复,其艰巨难以想象。
但中国必有前途,给我们信心和勇气的,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凝集,其有不可消散磨灭之潜势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后建国复国一切力量的出发点 与中心点。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
钱穆认为近代时期的中国似乎已经是礼乐衰微,仁道不兴,但孔子曰: “礼失而求诸野”“为仁由己” 。寻找“礼”和“仁”的责任在于中国 的知识分子身上,能知、能信、能守、能行。道在迩而求诸远,孔子曰: “未之四也,夫何远之有。”复兴中国其道只近在眼前。 顾亭林言:“有亡国,有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能深刻 明白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体系与精神,便不能明白顾亭林此番所言之深情 与至理。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庶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尽心章句上》等待出现象周文王那样的明君而出现盛世的,是凡人, 真正的豪杰,是自己去争取盛世出现的 。 中国则正需要有豪杰之士之兴起,来兴民,来兴国,来兴天下。 总结——中国的哲学道德就是:坚持慈、孝、仁、敬、信的品质来修身, 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
推诸四海、垂诸 万世,为人类普 遍永恒作标准
孟子“人性善”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 神中唯一至要之信仰, 也是普遍通行的宗教)
人与人相处之道的基础
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 之一贯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天人合一观 贰
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一贯理想
时间
代表 人物
伟大 成就
“封建政治(贵族分 治)”之一统
• 周公—礼乐精神—中国 政治与社会之大理想 • 孔子—“仁”“道”— 学术与思想之大体系 • “士”之一流品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汉唐时代之中国
主要 成就
“郡县政治(士人合治)” 之一统
中国 历史
汉唐 时代
大理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承接周公孔子的精神随时代 演变蜕化而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大 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中国人讲的人文修养的主要 纲领。 所谓“人文”,就是家庭国家与天下,这三个就是现代人所说的 社会。 要做人,要在人群中做 要做人,要一身具诸德 父慈子孝,君仁臣敬,也没有上下阶级那样的不平等。这就是所 谓的“理一分殊” 慈、孝、仁、敬、信五德,都发源于人心,人心与生俱来,其大 原出自天,即性。所以人文修养的终极造诣就是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就是把整个人生变为一孝、慈、仁、敬、 信之人生。整个社会变成一孝、慈、仁、敬、信之社会。天下则是 一孝、慈、仁、敬、信之天下。宇宙亦如一一孝、慈、仁、敬、信 之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