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掌握文学常识,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定义和特点。
- 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意境。
- 学习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名篇欣赏:- 《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 《西游记》中的幽默元素和独特风格。
2. 文学常识:- 诗歌、散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介绍。
- 不同文学流派的划分和特点。
3. 诗词欣赏:- 唐诗宋词的选读与赏析。
- 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
4. 现代作家作品解读:-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文学与社会意义。
-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学习古代文学名篇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 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2. 难点:- 现代作家的作品解读,理解其文学与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引入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讨论。
3. 观摩学习法:通过观摩大师级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经典名画,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讲述原因。
- 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文学名篇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文学常识,如诗歌、散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
- 学生通过听课、自选作品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
4. 练习巩固:-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进行背诵和赏析。
九年级人民版思想品德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意义,了解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掌握九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爱国爱家乡、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程设计思路本教案围绕九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过程2.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或者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探究欲望。
2.2 知识讲解:对九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包括主题、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等。
2.3 学习练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5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合作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2.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包括主动发言、合作探究等方面。
2.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课堂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表现自己情感的诗歌。
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课:初识代数教学目标:1. 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2.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代数表达式;3. 能够进行代数运算,并将结果进行简化;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代数相关的计算题。
教学重点:1. 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2. 代数表达式的书写和简化;3. 代数运算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代数表达式的书写和简化;2. 实际问题中的代数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代数吗?代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带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15分钟)1. 解释代数的基本概念:代数是一种数学分支,它研究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符号进行表示和计算。
2. 介绍代数中常用的符号:变量、系数、等号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三、学习代数表达式的书写和简化(2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代数表达式,并带入不同的数值进行计算。
2. 详细讲解代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和简化方法,包括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
四、进行代数运算并进行简化(25分钟)1. 通过例题演示,教导学生进行代数运算,并将结果进行简化。
2. 引导学生发现代数运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其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代数计算(20分钟)1.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将问题中的关系转化为代数表达式,并进行计算。
2. 教导学生将代数计算结果进行解读和应用,体会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搜集一些与代数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并尝试进行代数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展开教学,通过例题演示和实际问题解答让学生逐步掌握代数表达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互动问答和组内讨论,将抽象的代数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代数。
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海燕》教案

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活背景。
(2)能够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海燕这一形象所表达的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及其生活背景。
2. 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海燕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及课文《海燕》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海燕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比较海燕形象的特点,探讨海燕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2)各组汇报:分享探讨成果,总结海燕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教学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速读、细读、品读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有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取一篇九年级语文课文,如《出师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教学材料。
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和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入新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
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的各个单元内容;
-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3.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所有单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作文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鉴赏
- 议论文写作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 翻转课堂:学生预课文内容,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各种语文活动和任务;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课后测试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为增加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 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
-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 课外阅读材料和辅助教材
7.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设计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和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Δ
10分钟
教学后记
本人对上完一节课的自我评价:
1、本人备课:本节课教案基本完成教学内容,组织性连接严谨
2、学生上课:学生能迅速进入状态,组织性严肃,能认真完成
3、安全保障:注意安全,跑的过程中小心穿的钉鞋踩到同学,加速后注意摔跤,要有缓冲
4、今后注意:有个别学生偷工减料,不认真锻炼,以后希望通过谈话能认真上课,再次强调穿的钉鞋小心踩到同学
“*”表示女生
“o”表示男生
10分钟
二、徒手操
5、徒手操(4×8)
①伸展运动
②扩胸运动
③俯背运动
④踢腿运动
⑤正侧压腿
⑥手腕踝关节
⑦专门性练习
2、要求
① 快、静、齐
②学生听清要求和规则
③认真练习,动作到位
基
本
部
分
1、加速跑(男生练加速跑,女生练跳绳)
①教师讲解练习要求和方法
九年级公开课教案
学校:和平县阳明镇第二中学教师:陈金红时间:2013-03-13
教学内容:加速跑、跳绳
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速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快跑能力
2、通过跳绳的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和协调能力
3、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互相合作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重点:加速跑的蹬地
教学难点:加速跑的摆臂与摆腿
②组织学生练习
③教师巡回指导
图简
25分钟
二、跳绳
①②③同上
学生自由练习
三、男女生互换练习
跳绳学生,自由练习
结
束
部
分
整理放松
一、放松操(4×8拍)
1、甩臂运动
2、甩腿运动
二、本课总结、讲评
1、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情况
2、教师总结
3、下课
放松运动如图示站立: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准备活动
一、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老师宣布本课主要内容和任务,安排见习生
4、慢跑3圈
1、队列如图示: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 * * * * * *
* * * * * * * *
Δ
“Δ”表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