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1]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1]

8.三顾茅庐课前活动: 背诵小古文《读书需有疑》1、一. 说题导入2、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

谁来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预设:生: 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不错, 能加上一个谁, 就更好了!生: 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 你说得真好, 那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生: 刘备恳请他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当时正是东汉末年, 群雄纷争, 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 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刘备决心请诸葛亮出山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 一连两次, 他连诸葛亮的面都没见着。

师:那第三次时, 他请到诸葛亮了吗?生: 请到了。

师: 是刘备的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生: 诚心诚意。

二、新授3、1.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 其心到底有多诚, 其情到底有多真?请大家默读课文2.3.4自然段, 找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建议大家边读课文边用圈画出关键词句, 并在旁边用简短的几个字写出你的感受。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老师巡视, 相机指导)4、2分钟后, 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只找到了两三处, 不怕, 团结就是力量, 请你和同桌讨论讨论, 互相补充补充, 相信你一定能找得更多。

看大家那么认真的样子, 老师知道你们一定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了。

快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吧!预设1:生: 读刘备的话。

师: 刘备为什么会这么严厉地骂张飞?生: 张飞说要用绳把诸葛亮捆来。

师: 你能把他的话读出来吗?师: 他们竟然发生争执了!你知道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吗?生: 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

师:是啊!《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桃园三结义(出示图),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三兄弟, 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

他竟因为这个还未见过面的诸葛亮而斥责张飞, 由此看出他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 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指名一男一女读。

生评。

师: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该怎么读?试试看?你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张飞的话?生: 课文里有个嚷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3.交流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赏析。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习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创作一篇关于《三顾茅庐》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文章主题。
3.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小品,展示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方法方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典故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文章,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逻辑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三顾茅庐》情景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的内容。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历史典故吗?这个故事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访求人才,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的典故。

这篇课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但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对于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调、情感等。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顾茅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练读词语: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深入解析
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深入解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逐段讲解,分析文中的人物、情 节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华。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互动
交流讨论
课堂互动环节是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的重 要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师 可以让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 亮,或者让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课堂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改进建议
针对部分学生在角色扮 演中出现的问题,可以 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准 备和指导,以提高表演 效果。同时,可以增加 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下节课预告
主题
学习《三国演义》中其他著名人物和故事,如关羽、张飞、赤壁之战 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其他人物和故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有效 地传递知识,是否需要调整 和改进。
教学方法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是否需要改进 和优化。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积 极、有序,是否能够让学生 感到舒适和愉悦,是否需要 调整和改善。
学生需要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理解刘备为 何三次拜访诸葛亮,以及这一事件在三国历史中 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分析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诸葛亮的雄 才大略、高瞻远瞩,以及张飞的粗犷豪放、鲁莽 直率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九年级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激趣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知识储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三、背景资料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四、整体感知——理情节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2.划分文章的层次,仿照示例,补充故事情节。

示例: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第一部分:刘玄德阶下拱立诸葛亮第二部分: 刘玄德五、精读细研——析人物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方法指导:(1)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师:指名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

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