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合集下载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和影响,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定义和成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总结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分析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选取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内容:荒漠化的类型与特征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等。

2.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壤退化、植被减少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类型荒漠化的特征。

2. 运用图像展示法,直观展示荒漠化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3. 采用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类型和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种荒漠化的特征。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关于荒漠化类型和特征的疑问。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方法和实施策略。

2. 学生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4. 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介绍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

2. 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阐述荒漠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危害。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介绍我国及国际上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4.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法,如设立自然保护区、沙产业开发等。

5. 学生实践环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荒漠化防治措施,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

3. 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讲解荒漠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4. 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通过展示我国及国际上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1.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实践应用。

2.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荒漠化防治案例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荒漠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效果。

4.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荒漠化防治案例,讨论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讨论的荒漠化防治方法,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方案。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案修改完善根据教学实践和评价结果,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4. 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5. 个人和集体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如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荒漠化地区、防治措施等相关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3. 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4. 环保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照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荒漠化教案(共5则)

荒漠化教案(共5则)

荒漠化教案(共5则)第一篇:荒漠化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导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灾害,他已经影响了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1、你经常参加植树活动吗?2、你平时有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吗?3、你的口袋里是不是早就不见了手帕的踪影,换成时髦的纸巾了?一、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
课题
类型
新授课
课题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日期
本课时数
总课时数
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板书: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读课本P25“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的阅读材料和图2.12“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以下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板书: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板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课堂小结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
(实验器材)
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要点记载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板书: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分组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完成对应填空: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板书: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二)人为因素

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学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
(PPT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