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的条件1.1 教学目标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条件。
掌握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概念。
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和意义。
可燃物的种类和特性。
氧气的来源和作用。
着火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3 教学活动引入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现象和意义。
展示可燃物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性。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来源和作用。
讲解着火点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让学生解释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冷却、隔离和窒息的灭火原理。
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2 教学内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冷却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隔离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窒息灭火原理及其应用。
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3 教学活动讲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展示冷却灭火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隔离灭火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理解窒息灭火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灭火原理和方法的知识。
让学生解释冷却、隔离和窒息灭火原理的应用。
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危害与预防3.1 教学目标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掌握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学会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火灾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预防火灾的重要性。
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性。
教授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并进行实地演练。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原理的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5. 灭火原理讲解:讲解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火灾新闻视频或图片。
2. 燃烧实验器材。
3. 灭火器材。
4. 小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安全: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提醒学生注意火源,保持教室的整洁。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消防知识和灭火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了解消防设备和工作流程。
十、教学计划:1. 第1周:导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__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授课教师:赵健授课班级:九(4)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三、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小石子、酒精灯、火柴、烧杯、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烧杯(500 mL1只、1 000 mL3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四、教学过程1、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2、引入新课【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3、燃烧的定义及特征【布置任务】假设同学们回到原始社会,你会怎样取得火种?学生思考并回答4、燃烧的条件【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桌面上的仪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探究出燃烧的条件。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小结】燃烧的条件【介绍】着火点5、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演示实验】红磷、白磷的燃烧。
【分析小结】破坏燃烧的条件。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
【分析与性认识】从灭火原理上升到切身利益问题。
【小结】灭火的原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内容(一)、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生;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第一章:燃烧与燃烧条件1.1 燃烧的概念介绍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迅速放出能量的过程。
1.2 燃烧的条件解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讨论每种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3 燃烧的类型介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灭火原理2.1 灭火的基本原理介绍灭火的四个基本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抑制化学反应。
2.2 灭火方法的选择讨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使用水、灭火器或灭火泡沫等。
2.3 灭火器材和设备介绍常见的灭火器材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水枪等,并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火灾的预防3.1 火灾的原因分析常见火灾的原因,如电线短路、燃气泄漏和不当使用火源等。
3.2 火灾预防措施提出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如安装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正确使用火源等。
3.3 紧急疏散计划强调制定和实施紧急疏散计划的重要性,包括熟悉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等。
第四章:灭火实践4.1 灭火演练安排一次灭火演练,让学生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和灭火操作步骤。
4.2 灭火实战操作分组进行灭火实战操作,模拟不同类型的火灾,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灭火技巧。
4.3 灭火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灭火案例,让学生了解灭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消防安全知识5.1 消防安全常识介绍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疏散逃生方法和紧急呼救等。
5.2 特殊场所的消防安全讨论特殊场所(如厨房、实验室和公共场所等)的消防安全措施和要求。
5.3 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随时保持警惕,预防火灾的发生。
第六章:火焰的传播与控制6.1 火焰的传播机制解释火焰是如何通过热量和烟雾的传播来蔓延的。
讨论火焰传播速度和因素,如可燃物密度和氧气浓度。
6.2 火焰的控制方法介绍控制火焰传播的常见方法,包括设置防火墙、使用灭火剂和控制火源等。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推荐文档)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燃烧、自燃和爆炸的概念。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会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3、知道影响燃烧剧烈程度和是否充分的因素。
4、知道防火、自救常识。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日常灭火;三、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通过PPT展示《大魔术师》影片中有关“冷火”的魔术表演。
【教师引导】冷火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魔术师的手不烫吗?欲知其中奥秘,请我们一起踏上今天的探索之旅吧!——引出课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思考并回答】【观看】引入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点燃学生的激情。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11.9 消防日在11月9日消防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挑选“校园消防小卫士”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当然也不甘落后,为早日取得这枚光荣的勋章,我们制定了以下训练计划。
接下来,就让我们紧抓任务线,跟随问题线来充实我们的收获线。
【思考】创设选拔“消防小卫士”的情景,使学生自然投入对搜集资料的热情中去。
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先根据课本80-84页搜集材料,思考:燃烧和自燃、爆炸的概念是什么?【自主看书并思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展示燃烧的概念、自燃的概念、爆炸的概念。
【过渡语】提到“自燃”我们不难联想到有一种迷信说法“鬼火”,那是因为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很低(—着火点),在坟地缓慢氧化产生热量所致———引出下个活动“讨论交流—水火相容”。
【展示】【联想和思考】自然过渡到魔术实验,使课堂流畅。
实验探究交流一【小组交流】——“水火相容”白磷投入热水中,不能燃烧,如何让它燃烧起来?【点评】4组同学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想到用养鱼者用的氧气泵在泵入氧气;7组同学的想法更是别具一格,竟然想到用我们刚学过的有关催化剂的知识,使水经催化出氧气,接下来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方案吧!【演示】“水火相融”实验。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燃烧和灭火现象的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过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
3. 学习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基本方法,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等。
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6.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隐患和灭火方法。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概念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沙子、土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学生实验手册。
4.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相关视频资料。
八、安全注意事项:1. 进行实验时,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2.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火焰蔓延。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如何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操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灭火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对火灾安全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的条件1. 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过程。
2. 探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3.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
第二节:灭火的原理1. 介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 探讨灭火的三个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清除可燃物。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演示不同灭火方法的effectiveness。
第三节:灭火工具和设备1. 介绍常见的灭火工具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器材。
2. 讲解灭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场景。
3. 进行灭火工具的操作演练,让学生熟悉使用灭火工具的正确步骤。
第四节:火灾逃生与自救1. 介绍火灾逃生的原则和方法。
2. 探讨火灾中如何判断火势和选择安全的逃生路线。
3. 进行火灾逃生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火灾逃生能力。
第五节:灭火实战演练1. 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实战演练。
2. 让学生分组进行灭火操作,运用所学的灭火原理和方法。
3. 进行演练总结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灭火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工具和设备。
3. 学生在灭火实战演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3. 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
4. 介绍灭火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演练。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具体要求和灭火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
3. 安全防护用品:灭火器、湿毛巾、安全警示标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导入新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探究燃烧条件: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3. 理解灭火原理: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灭火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灭火的三个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灭火原理进行灭火,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所有的火灾都可以用水灭火。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D.灭火器)(1)木材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2)电器着火时,我们应该选择()。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灭火?2. 引导学生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用法。
九、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短文。
2. 家庭火灾应急预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火灾报警、灭火方法、人员疏散等。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化学实验,并分析归纳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学生能针对不同物质失火,选择不同灭火方法,处理一些突发燃烧失控情况。
③学生了解常见的家庭防火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合作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燃烧的利弊分析,学生逐渐树立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并感受到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要点
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亲身体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学会如何在火灾中自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四、教学用品
酒精灯、镊子、坩埚钳、火柴、烧杯、棉花、小石块、纸片、木条、
小煤块、蜡烛、棉手帕、水、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观看火烧赤壁的一段视频,向学生指出周瑜希望火烧的更旺一些, 而曹操却要火快速熄灭,从而引出课题。
【活动与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一、把一块小石头和一团棉花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
实验二、把蜡烛点燃,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纸片、小木条、煤块,观察现象。
【结论】:条件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条件二、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条件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特别提示】向学生介绍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强调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具备几个火才能烧起来?
【强调概念】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就是火三角”
【观察与思考】做一个烧不坏的布的实验。
【分组讨论】学生利用燃烧的条件分析棉布为什么没有烧坏,进一步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阅读】课本82页,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然等有关知识。
【讲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然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3)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过渡】我们需要火时,希望它烧的更旺一些,而当发生火灾时,又要把它快速灭掉,这需要研究灭火的方法。
【讨论交流】展示一些图片,结合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总结灭火的原理,向学生指出,三个灭火的原理具备其中一个即可,具备多个,效果更好。
【思考】汉字中的灭”字体现了哪一个原理?
【总结与回顾】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对照复习,向学生指出,燃烧条件缺一不可,而灭火原理具一即可。
【想一想】为什么蜡烛一扇应灭,而火炉却越扇越旺?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办?向学生介绍一些灭火常识。
【观看】火灾中逃生演习的视频。
【小游戏】火海逃生
【练习实践】1、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解释一些与火有关的成语。
2、做一些有代表性习题。
【课时小结】说说你在今天这堂课的收获
【结束语】化学真奇妙,态度最重要,
知识学精通,未来才美好!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了解爆炸的相关知识,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对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4.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奇妙现象。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爆炸、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燃烧、缓慢氧化、爆炸、自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面粉爆炸的实验演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深刻理解爆炸的原因,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以及自燃的联系和区别。
2.做好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面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爆炸,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了解爆炸的概念,原因,利用
爆炸为人类服务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调查表明,学生对面粉爆炸的实验充满了憧憬和好奇,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
因而,作好实验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五、教学过程
【复习】 1 •讲评作业:检查站。
2•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缓慢氧化、自燃以及灭火的原理等有关知识。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爆炸”一词的含义,知道某些物质点火就会发生爆炸,
如:鞭炮。
我们常常看到油库、面粉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等地要悬挂严禁烟火”的警示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演示】面粉爆炸。
可燃性粉尘爆炸实验
【问题的提出】
粉尘爆炸实验的一般方法难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问题分析与实验设想】
1 •问题分析
可燃性粉尘爆炸实验的原理是:可燃性粉尘具有很小的直径和大的表面积,与空气有着极大的接触面积,因而特别容易着火。
当一旦有火焰或火星存在时,靠近火源的粉尘首先受热燃烧起来,产生大量的热,所产生的热又使附近的粉尘迅速燃烧起来,产生更多的热。
同时可燃性粉尘燃烧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气体的体积比较大,高温时受热膨胀,产生的压力非常大。
整个燃烧的过程只要极短的时间。
这一瞬间的反应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便发生了爆炸。
【阅读】课文第84页,了解爆炸的概念、原因、利用爆炸为人类服务及易燃、
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
[板书]4•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所发生的现象;
(2)爆炸的利用: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
(3)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小结】1.本节中,我们学习燃烧的三大条件,缓慢氧化、爆炸以及灭火原理,我们要知道: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物质在空气里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至于缓慢氧化是否引起自燃,取决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是否散逸和进行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的高低。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相互关系:
「缓慢氧化--------- ►自燃
氧化反应Y 「平静的燃烧
-剧烈氧化斗
-急速的燃烧 ------- ►爆炸
3.火灾中逃生的方法(同学可以讨论)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都是缓慢氧化;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③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④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爆炸都发光;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爆炸都要放热。
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
作业:见练习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