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开天辟地课文

四年级语文:开天辟地课文
四年级语文:开天辟地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开天辟地课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光,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四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文电子版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

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大场镇朗讯小学丁台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同学们,你了解的神话故事有哪些?指名回答。 2、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神话故事是——(齐)开天辟地 3、我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生字词掌握了吗? 出示:板斧一丈加厚柱子合拢血液皮肤 开天辟地精疲力竭 轻声读,指名读,齐读。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需要给大家提个醒? 4、通过预习,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生:盘古怎么能睡一万八千年呢?为什么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呢?他会不会氧气不足? 师:恩,你们的问题很有趣。大家知道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是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讲神仙的故事的…… 师:是啊,所以神仙的故事允许夸张,允许虚构,甚至会有你们觉得不符合逻辑的情节。比如: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能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烧出火眼金睛。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为什么还要顶天立地?盘古为什么怕天地会合起来?为什么盘古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盘古一共顶了多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

S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1 种子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钓鱼 4 爷爷的芦笛 语文百花园一 第1-3周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6 桂林山水 7 走进丽江 8 五彩池语文百花园二 第4-5周 第三单元 9 卫星比武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12 绿色记事本语文百花园三 第6-7周 第四单元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14 陈嘉庚办学 15 舞动的北京 16 大使馆妈妈语文百花园四 第8-10周 第五单元 17 莲叶青青 18 萧山杨梅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20 母亲的呼唤语文百花园五 第11-12周 第六单元 21 爬山 22 语言的魅力 23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24 米芾学书语文百花园六 第13-14周 第七单元 25 鸟的天堂 26 鲸 27 麋鹿 28 小狮子爱尔莎语文百花园七 第15-16周 第八单元 29 孔子学琴 30 端午节的由来 31 西门豹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文百花园八 第17-18周 总复习、检测: 第19-20周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重点难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年月日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年月日

盘古开天辟地完美版

盘古开天辟地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赵怀兵 zsyw@https://www.360docs.net/doc/597686980.html, 教学目的 1.发扬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培养改写神话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难点: (l)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改写神话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浊(zhuo2) 混沌(hun4 dun4) 孕育(yun4) 霹雳(pi1) 冉冉上升(ran3) 巍峨(wei1 e2)雷霆(ting2)骨髓(sui3)甘霖(lin2)。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盘古:我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人物。 (2)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后方有世界。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3)宇宙:本课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的总体。 (4)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响声很大的强烈的雷电现象。 也叫落雷。 (5)冉冉:本课指慢慢地。 (6)湿润:本课指(玉、石等)质地柔和、细腻光滑。 (7)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3.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袁柯,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川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导语。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类。本文属于由巨人化生万物这一类。 三、正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开天辟地教案苏教版20

13.开天辟地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的第十三篇文章,也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一篇神话传说故事,课文以题目为主线开展,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歌颂的是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介绍了天地,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第二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叙述了盘古昏睡醒后翻身把“大鸡蛋”裂开了一个小缝,并利用工具破开了“大鸡蛋”,形成了天和地。第三、四、五自然段讲述了盘古自己站在天地之间不让天地合拢,侧面烘托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第六自然段讲几千年过去了,盘古精疲力竭,倒下去了。第七自然段写盘古临死时,身躯化作了世间万物。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 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也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范围之一。本课的安排就是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搜集除课文之外的神话故事,而且分组搜集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合作与分享。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搜集到资料,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安排一个课时讲解,首先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给学生讲解生字词,扫平生字词障碍。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具体品味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感悟通过语言描写盘古开天辟地过程的艰辛与困苦,主要是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讲课的最后,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给身边的人讲一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1、《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 ___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5、中彩那天: 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目标导学: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简单介绍中国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板书:12开天辟地 3、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此处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3)带着刚才所提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注意读准“丈”和“柱” (2)出示词语 混沌凿子板斧巨石崩裂冉冉上升一丈高加厚巍峨柱子 合拢筋疲力尽雷霆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三山五岳筋脉 血液纵横交错皮肤万顷良田雨露甘霖世间万物 指名读,领读,齐读。 “血液”的“血”读xuè。 (3)交流理解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共同商议解决或在精读课文时解决。精疲力竭:形容十分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皓洁:(月亮等)明亮而清白。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相互交叉。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课文大意,疏通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围绕刚才所提问题交流。 2、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候的样子。 第二段(2-5)讲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 第三段(6-7)讲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出世间万物。 第四段(8)总结全文,概括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 四、教学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桌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 2、写字。 五、布置作业 1、临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搜集盘古的有关资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精心整理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被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班级姓名 1 《桂林山水》 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 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 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P13 )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P13 )

开天辟地1教案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3、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魅力,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1、通过昨天的课堂,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词。开火车读,男女生各读一遍。 2、初读课文我们知道,盘古没有开辟天地前: A天和地还,整个宇宙,。 B盘古以他的,,。 二、自学课文 过渡:这堂课,我们就去看看盘古怎样以他的神力,把混沌一团的“大鸡蛋”似的宇宙,创造成了我们现在这美好的世界。 A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生化万物的一个自然段。 B接下来同学们先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根据目标要求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一) 1、盘古醒来后怎样开辟天地的?画出相关句子,并点出句中重点词语,从 中体会到盘古是一个怎样的神? 2、开辟天地后,天和地是怎样的? (二) 1、开辟天地后,盘古立即生化成万物了吗?又怎么做的呢?仔细读第3 自然段,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其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后盘古才微笑倒下的?读一部分,你想到可以用哪 些词来形容盘古呢?把想到的词写下来。 (三)

1、阅读第7自然,点出这自然段中的“变成了”,一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变成了什么?发挥想象,盘古身躯中还有哪些部位也会变成自然界的什么?从中体会到他什么精神? 三、教学重点 (一)过渡:让我们先去研究第一个问题。盘古醒来后怎样开天辟地?交流: 1、随机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2、出示: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A如果你是盘古,看到一丝微光你会想些什么呢? B读着第2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盘古是个怎样的神? C再读这两句,把盘古的力量读出来,读出他的勇敢坚强与力大无比。3、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A女生读第一行,男生读第二行。 B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在一片新天地中,再来看这句中的字词还藏着奥秘呢?发现了吗? C像这样写法,前半句与后半句字数相等,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句子很多,我们快速找一下,能找到吗?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遇到了困难了吗? 出示:,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顶天立地) 引读:一百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一万年过去了,盘古还是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1800万年过去了,盘古依旧是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来赞美这位神了吗? 出示:这是一位的大神(意志坚定、矢志不移、有毅力、有决心……) 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了,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预设:盘古为什么微笑着倒下了?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一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天窗 《天窗》一文通过叙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想象和慰藉,赞美了孩子们的童真,同时告诫我们:抓住身边一切可以进行想象的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4.三月桃花水 一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陶醉。 第二单元 5.琥珀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6.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化了的人。神话表面上歌颂神,实际上是歌颂人类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胜利。 文题中的“开天辟地”,就是开辟天地的意思,指宇宙的开始。人类在远古时就产生过疑问,这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谁是天地的开辟者?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就虚构出一些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探讨开天辟地这个问题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发出一连串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正式记载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大意说,上古还没有天地时,世界混沌一片。后来出来阴神和阳神,苦心经营天地,最终使阴阳剖分,八方定位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世界。在这之前、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直到三国时,徐整吸收众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也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盘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勇敢、勇于创造和富有自我牺牲品格的优秀民族,热情地讴歌了高尚的为征服自然的奉献精神。 〔结构分析〕 课文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远古时的世界一片混沌,像巨大的鸡蛋,盘古孕育在大蛋里。这是故事的起因,讲盘古的孕育。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将天地劈开,又顶天立地支撑不让其合拢,直至累死。这是故事的经过,讲盘古成熟后的伟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先写盘古孕育成熟了,发现眼前漆黑,便劈开混沌的圆东西,使天与地分开。再写他头顶天,脚踩地,奋力支撑,并随天地的升高与加厚、身体也不断增高,直至天地不能重合,他也最终累死。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盘古死后泽被后人,仍造福于人类。这是故事的结尾,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献给人类,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语意理解〕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庄子?应帝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天帝叫,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混沌没有七窍,和忽便用爷子、凿子给混沌凿七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这个故事虽滑稽,却已包含开天辟地神话的概念。后来的传说中,混沌被丑化了。比如《神异经》说混沌是个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是个“睁眼瞎”。他抵触有德性的人,却对恶人服服帖帖。可见,人们对与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大无好感。本故事用这一句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达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盘古是作者综合以前诸多故事创造出来的。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流传的故事中把“盘瓠”两字音转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尊。传说南海有绵亘三百里的盘古墓。又说有个盘古国,一国人都以盘古为姓。 “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阴”和“阳”最初的意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12 开天辟地

12 开天辟地 宿豫区实验小学马素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脉络清楚,分三部分把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的过程描写了出来。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探索宇宙世界的奥秘,尤其是喜欢阅读神话故事,对神话中的人物十分向往。他们对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早已十分熟悉,但对盘古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却未曾感悟。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如何通过故事内容让学生感悟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了解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是难点。教学时,我坚持:①以“读”为主,多法并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品悟课文,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盘古伟大的人格魅力。②引导学生自由与文本对话,体味想象的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盘古的神力,了解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盘古图片、巨石崩裂的音效、舒缓的钢琴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借助重点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2、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盘古的神力,并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了解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3.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下列词语。 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冉冉上升合拢 精疲力竭神力身躯化生万物 学生对照订正,并齐读。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借用这几个词来说,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是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长文章读短,读成一句话。试试看,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小结板书: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团,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倒下后,他的身躯化生万物,创造出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重点词和长文读短这两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教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中人物的特点。 对策:有效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读题:开天辟地),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地概括,另一种方法是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 2、那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就是——(投影出示,齐读: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3、教师引读:开辟了——,化生出—— 板书:开辟天地化生万物 二、学习“开天辟地” 1、那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是最能体现他神力无穷的句子。 2、教师巡视,投影出示: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

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3、指导朗读 (1)练习一下,试着把盘古的神力无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评价引导,点拨重点词语: “猛劈猛凿,巨石崩裂”加点,再读读这句话,特别注意这两个词,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先自身想,再到小组里说,然后全班交流,引导结合生活经历来谈) (3)组织交流,教师适时度评价渲染: (4)出示图,加以小结描绘 同学们想相象还真丰富,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盘古:随着他的猛劈猛凿,只见一道斧光凿影,火花飞溅:耳边回回响着那呼呼的风声:你听,巨石崩裂时,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响着那震耳欲聋的声音,整个宇宙在剧烈地震动着。让我们感觉到盘古真是神力无穷! (5)再次朗读: 谁能看着图,结合我们刚才的想象,把盘古神力无穷的样子读出来? (6)男生齐读 5、引读其他句子: (1)在这一小节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体现盘古的神力无穷,不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尊严》教学设计 诗洞镇万诗万田教学点执教者黄英勇 教案背景: 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扬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内陆城市的小学生,他们对网络有所接触,但并不熟悉,所以网络辅助学习这方面只要求掌握初步的筛选信息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德育和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这课必需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坚持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字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含义。 ③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去粗取精,筛选有用信息。能够在课堂上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探讨彼此通过搜索得到的相关信息。 ②通过自主阅读与质疑理解和梳理内容。 ③通过朗读,感悟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自尊自爱,懂得尊严对于人自立于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①在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②互联网搜索有关信息时的筛选与吸收。 教学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布置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尊严”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抓住“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词语体会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3、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启示,能够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导入: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在描写中深入了解人物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学生将找到的句子汇报给大家听,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外貌描写)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动作描写)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感受了什么? a生:年青人已经非常饿了。 b生:他迫切需要食物。 教师谈话过渡: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逃难的人来到沃尔逊小镇,他们个个面呈菜色,疲惫不堪。面对善良朴实的居民提供给他们的食物,他们顾不上感谢就狼吞虎咽地吃。只有一个人没有这么做,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请你们在文中找找这位年青人说的话。 生找到后举手回答: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齐读这三句话。从年青人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生:讲礼貌、有自尊的人。 b生:一个勤劳的人。 c生:绝不不劳而获的有尊严的人。 ······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别朗读。 ③面对年青人的要求,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回应的?找出相关的语言描写。 (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

12 盘古开天地 课题盘古开天地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2)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 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3:古代神话故事图片)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 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12 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 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 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 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 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 读互查。 2.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劈、浊、丈、隆、肢、躯、液”(课件出示 4) 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 奔、茂、滋、宗” (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 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6.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 (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画 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 丽的宇宙。”齐读 7.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 (混沌一片)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很久很 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 片,像个大鸡蛋。) 8.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 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 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 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 地围绕中心句来展开, 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

12、开天辟地

12开天辟地 教学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法:激趣启发式情境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前预习、生字卡片、投影片、插图、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2、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3、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单介绍中国神话故事。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板书:12开天辟地 3、质疑:谁开辟了天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的情况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3)带着刚才所提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注意读准“丈”和“柱” (2)出示词语 混沌凿子板斧巨石崩裂冉冉上升一丈高加厚巍峨柱子 合拢筋疲力尽雷霆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三山五岳筋脉血液 纵横交错皮肤万顷良田雨露甘霖世间万物 指名读,领读,齐读。 “血液”的“血”读xuè。 (3)交流理解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共同商议解决或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精疲力竭:形容十分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皓洁:(月亮等)明亮而清白。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相互交叉。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课文大意,疏通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围绕刚才所提问题交流。 2、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候的样子。 第二段(2-5)讲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