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并用特定的名称来表示每个阶段。

这些节气既标志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露水也开始出现,预示着气温的回升。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名称源自“昆虫惊醒”,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明朗。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春风吹动,天气渐暖,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表示春雨丰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实,表示农作物的小麦等将成熟。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是收割谷物的时节,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阶段。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意味着夏季进一步加深。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7日或8日。

小暑时节,气温高,且多雷雨,舒适的夏季真正开始。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期,气温最高,常常出现高温天气。

24节气ppt课件

24节气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
1 2 3
春社和秋社
春社和秋社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是 农民们欢庆丰收和祈求来年丰收的时刻。
龙抬头和寒食节
龙抬头是农历二月初二,是祭祀龙神的节日;寒 食节则是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是古代民间禁 火和祭祖的节日。
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家庭团聚和赏月的节 日;重阳节则是九月初九,是登高望远和祭祖的 节日。
确定。
以春分和秋分为界,将一年分为 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
每个节气的命名都蕴含着其对应 的自然现象或特点,如春分表示 春季的中点,夏至表示夏季的极
点。
02
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此时万物复苏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
谷雨
谷雨是雨水较多的节气,有利于谷 物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 渐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
,进行各种夏季活动。
芒种
芒种表示有芒作物已经成熟,需要尽快收 割,同时也要进行插秧等农事活动。
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中间阶段,也是一年中白天 最长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中间阶段,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继续降低,天气 变得更加寒冷。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冷的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之一, 人们需要进行各种防寒保暖措施。
03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简介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
参考。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和人们对于季节变化的认识与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内容和民俗活动。

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表示阳光开始向北移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希望即将到来。

此时的天气仍然寒冷,但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春耕春种的季节即将开始。

二、雨水雨水是指降水量增多的时候,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此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雨细雨频繁出现。

这是春天的转折点,一方面为大地带来了充足的水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农民们快要开始春耕准备了。

三、惊蛰惊蛰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这一天的阳光明媚,温暖的春风吹拂,蛰伏在土中的昆虫开始苏醒。

此时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播种,各种昆虫也开始复苏活动。

四、春分春分通常发生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且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上,对半球各个地方阳光的照射角度均匀。

此时温度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五、清明清明节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此时正值春季,在天气变暖的时候人们踏青、探亲访友、祭祖扫墓。

清明节还有扫墓、踏青等许多民俗活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六、谷雨谷雨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此时的天气逐渐转暖,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通过这个节气,人们意识到夏季即将来临,开始对田地进行水田的整治和灌溉工作,为夏秋作物的生长做准备。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一般出现在公历的5月4日或5日。

此时气温回升,进入炎热的季节,正是农作物生长迅速的时候。

夏季充满了阳光和热量,人们开始采摘水果、野餐等户外活动。

24节气

24节气
中文名称:二十四节气 英文名称:twenty-four solar terms
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 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 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 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 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的。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编辑本段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 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2012/3/5
w
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 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 回归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界中最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以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文现象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表示不同季节中特定的天气和物候现象。

这些节气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

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天气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雨水:在雨水时节,多雨天气逐渐增多,开始有雨水浇灌农田,助长春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冰雪融化,春意渐浓,万物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昼夜均匀的日子,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天气逐渐转暖。

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人们开始扫墓祭祀,感慨生命的短暂。

谷雨:谷雨时节,是大地迎来丰收的前奏,也是田间农作物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准备迎接炎热的夏天。

小满: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小穗,草木枝繁叶茂,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芒种: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抽穗,麦类作物如麦子、高梁等进入成熟期。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刻,也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

小暑:小暑意味着酷暑的开始,气温继续攀升,人们开始采取一些清凉降温的措施。

大暑:大暑时节,酷热难耐,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以及防范疾病的发生。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还较高,但已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处暑:处暑时节,已经渐渐凉爽起来,人们可以逐渐放下防暑准备,享受凉爽的温度。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增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线上,标志着秋季气温不断下降。

寒露:寒露时节,天气渐冷,晨间有露水出现,进入冷秋的阶段。

霜降:霜降意味着初霜的出现,冷空气逐渐增多,天气寒冷,大地开始降温。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气温急剧下降,人们开始增添冬装。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将苏醒。

4、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简介
一、春
1、1立春
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

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
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
1、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

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
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

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
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

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
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

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
2、1立夏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
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
“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池边阵阵蛙鸣声唱与着采菱人得曲调,合奏着夏日得交响.
2、4夏至
夏至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得一日。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树已成荫,浮瓜沉李,蝉鸣鸟唱,在最长得日光下,万物也繁茂到极致。

2、5小暑
《说文》中解释:“暑,热也。

从日者声.”小暑之名,源于人们对天气得身心感受。

鱼跃莲蓬,荷鹭相伴,采菱争渡,戏水消夏。

暑热虽已来临,却就是荷塘中最热闹得时节。

2、6大暑
大暑,就是伏热天极盛之时.“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静夜品茗,临窗摇扇,就是大暑节气里得恣意自在。

若就是黑云四合,大雨滂沱,更就是暑热顿解得酣畅淋漓。

三、秋
3、1立秋
立秋宣告着秋天得来临。

《后汉书》中记载:“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白郊。

”秋来雨后天高,可得半日清爽;风凉夜半,更可以体味到一盏香茶为伴得快意。

3、2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处,止也,暑气到此而止矣。

”凉风一至,秋雨如丝,夏虫静默,月光清浅。

“一点新萤报秋信”,暑热渐消时最宜邀朋唤友,共话青灯夜雨。

3、3白露
“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

"五行学说中,“秋属金,金色白,”秋露与秋天在此同归白色。

烟波江上,雁声阵阵,最就是思乡情切之时。

落叶梧桐,晴空一鹤,也就是诗情满碧霄得意境。

3、4秋分
秋分这一天,太阳再度直射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寒暑平衡,秋色自此平分。

宋代谢逸《点绛唇》词中写道:“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道不尽得就是如水秋夜得微凉。

3、5寒露
此时,“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残荷满池得萧索与菊有黄华得繁盛,就是此时节别有异趣地消与长.菊放九月,花傲秋霜,满城金黄,所以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

3、6霜降
“白露为霜"时,秋色已深。

大自然用浓墨重彩写尽“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得酣畅淋漓.明代高濂得《四时幽赏录》中写道:“时携小艇,扶尊登桥吟赏,或得一二新句,出携囊红叶笺书之,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飘泊何所,幽情耿耿撩人."
四、冬
4、1立冬
立冬为冬季第一个节气.秋冬相交,不周风至,万物以藏。

此时虽然已经入冬,地表还保持着余温,无风晴日,常有宜人得感觉,所以被称为“小阳春”。

对酒觥筹,围炉夜话,就是初冬时节得酣畅与温热。

4、2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瑶花初至,向晚落日西斜,寒鸦归林,将小熏炉藏入怀袖之中,冷暖自知.
4、3大雪
“大者,盛也。

”雪至此时而盛。

典籍文章中多见与雪有关得描述。

明代高濂得《四时幽赏录》写:“时乎积雪初晴,疏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回重重雪色.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

”描摹出江天雪霁得旷然图景。

4、4冬至
“至,极致也”,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得一日,由此进入“数九寒天”.此时古人绘“九九消寒图”,每天画梅花一瓣,八十一天后共画成九瓣梅花九朵,也刚好迎来大地春归.
4、5小寒
《说文》中解释:“寒,冻也"。

此时,冷气积而成寒冻,深冬已至,望春可期。

松、竹、梅傲骨迎风,经冬不衰,有“岁寒三友”之称。

自小寒始至谷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应花期而至。

冬去春来,二十四番花期过后,已就是春色满园。

4、6大寒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尾,寒气至极而转阳。

腊月过半,便开始祭祀祖先,除旧布新,准备迎接新春得来临。

一年终章,岁月更始之时,炉暖灯温正待游子归期,鹊登梅梢已兆春之将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