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设计技巧

合集下载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中,合理的线型设计是确保道路既能满足交通功能需求,又能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技巧。

首先,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功能的要求。

交通功能包括几个方面,包括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

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和功能需求,设计师需要确定适当的车道数量、车道宽度、车道高度、交叉口布局等。

其次,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行车舒适性。

为了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纵横坡。

纵坡是指道路的纵向倾斜度,横坡是指道路的横向倾斜度。

纵坡的设计应遵循路况、车速和排水要求,通过合理的纵坡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平稳性。

横坡的设计应符合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要求。

再次,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安全性。

为了保证道路的交通安全性,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交叉口、人行横道、超车道、减速带等交通设施。

交叉口的设计应遵循交通流量、可视条件和行人需求等要求。

人行横道的设置应合理考虑行人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超车道的设置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行车需求确定。

减速带的设置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最后,平面线型设计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道路的美观度,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绿化带、隔离带、路灯等。

绿化带的设置可以改善道路的空气质量和减少噪音污染。

隔离带的设置可以增加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路灯的设置可以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总结起来,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功能要求、行车舒适性、交通安全性和环境因素。

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宽度和高度,确定合适的纵横坡设计,设置交通设施和环境设施,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边线等在地表面上的垂直投影
01 设计组成
03 控制原则
目录
02 设计要求 04 设计内容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alignment design;plane design】指的是城市道路线形、交叉口、排水设施及各种 道路附属设施等平面位置的设计。
设计组成
道路中心线和边线等在地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它是由直线、曲线、缓和曲线、加宽等组成。道路平面反映了 道路在地面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沿线两侧地形、地物的位置,以及道路设备、交叉、人工构筑物等的布置。它包括 路中心线、边线、车行道、路肩和明沟等。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缘石(侧石或道 牙)、分隔带、分隔墩、各种检查井和进水口等。
控制原则
①线形应尽可能直捷,且与周围地形环境相适应;②尽量采用大半径而和缓的曲线,避免急弯;③线形各部 分应保持协调,如避免在长直线尽头有急弯或弯道突然由缓变急;④高、长填方路段应采用直线或缓弯;⑤在复 曲线中,应避免采用曲率相差过多的曲线;⑥应避免设置断背曲线,即不要在两同向曲线间连以短的直线;⑦平面 线形应与纵断面相协调;⑧路线遇到山坡陡峭起伏,上下两控制点的高差大,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必要的距离以克 服高差时,可利用地形设置回头曲线,展长距离,以便不超过最大纵坡。
设计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是直线和曲线。直线最短捷,但为了适应地形、地物条件,避开路线上的障碍物,并 满足某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往往插入曲线,以便车辆能够平顺地改变方向。这些曲线多用圆曲线,也称弯 道或平曲线。
最小曲线半径 是保证汽车在设置超高的曲线部分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不超过轮胎和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 的界限,其中并须考虑使乘车人感觉良好和驾驶员操纵方便。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各项因素: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速度与平稳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和轮胎的损耗、燃料的消耗以及修建费用等。

4.1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

4.1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
R V2
127( i1) 式中:V—设计车速;
u—横向力系数; i1—路拱横坡度,%。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规程》中是以u=0.07,i1=1.5%~2%计 算求得的。各级道路的平曲线半径规定见表4-1。
例1 某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V=50km/h,路面为碎石土路,问该级 公路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多少?
R

V2
127(
ib )

202
1270.15
0.06
14.898m
《规程》中规定R为15m。
4.1.2.5 平曲线最小长度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如果曲线短,驾驶员要频繁地进行正反两 个方向操纵方向盘,一是驾驶员疲劳,二是不安全,三是乘客不舒 服。因此,为了提高公路使用质量和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应尽 量设置较长曲线。


曲外线距长:E:LR(s1e8πc0α2αR1)
32 600
180 600(sec16 1)
335.09m


24.18m

切曲差:J

2T

L

2
172.05-
335.09
9.01m
《规程》中,各级道路的圆曲线最小长度:
一级线及平原微丘区二级线不得低于3s的设计车速的行驶距离; 山岭重丘区二级线不得低于2.5s的设计车速的行驶距离。
4.1.3 弯道超高
4.1.3.1 弯道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在弯道设计时,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半径时,为使汽车
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得以克服,将车道外侧升高 构成与内侧车道同坡度的单坡横断面,此种设置称为超高。
0

道路平面设计及计算方法

道路平面设计及计算方法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及计算方法
1
基本内容
3.1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3.2 圆曲线 3.3 缓和曲线 3.4 弯道的超高与加宽 3.5 行车视距 3.6 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8 路线平面图的绘制
2
2
3.1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直线
曲率为零
圆曲线
曲率为常数
平面线 形要素
19
3.2 圆曲线
20
3.2 圆曲线
• 圆曲线半径
– 最大半径:宜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 利:行车舒适; 弊:测设和施工不便; —— 不超过 10000米
21
3.2 圆曲线
• 平曲线长度
– 最小长度 从驾驶员操纵方便、行车舒适性以及视觉要 求来看,应对平曲线长度加以限制。 公路按6s行程长度控制;条件许可的按9s 控制:LS:LY:LS ≈ 1:1:1,才能使其线 形美观、顺畅。
– 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必须采取设置标 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
10
美 国 俄 勒 冈 州 沙 漠 公 路
11
德 国 柏 林
12
3.1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 直线最小长度
– 同向曲线间
同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 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
当V ≥ 60km/h时,直线段长度6V为宜 当V ≤ 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缓和曲线
曲率为变数
3
3.1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汽车重心 轨迹特征
轨迹连续 —— 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转折和错位
轨迹曲率连续 —— 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轨迹曲率变化率连续 —— 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 率变化率值

设计道路平面注意什么

设计道路平面注意什么

设计道路平面注意什么设计道路平面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的安全性、通行效率和舒适性。

在进行道路平面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路等级划分和功能定位在进行道路平面设计之前,需要对道路进行等级划分和功能定位。

道路等级的划分根据道路的交通量、车速和相关交通设施的情况进行,等级越高,设计要求也就越高。

同时,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市区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每种功能的道路在平面设计上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在道路平面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车行道应根据交通量和道路等级来决定划设的车道数量,同时考虑到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辆的运输需求。

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应考虑到非机动车用户的安全和便利,需要根据交通量和道路功能来确定非机动车道的数量和宽度。

三、交叉口的平面设计交叉口是道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交通的顺畅程度和安全性。

在交叉口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转向车道、人行横道和专用通行设施,确保交通流畅和交通安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交叉口的可视性和可通行性,通过合理设置视距和减速带等措施来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

四、坡度和曲线的设置在进行道路平面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道路的坡度和曲线。

坡度对车辆的行驶阻力和制动性能有直接影响,需要根据道路的使用情况和附近地形来确定。

曲线则对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和行驶速度产生影响,曲线的设置应根据车速和曲线半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保证车辆的安全和舒适。

五、交通设施的设置在道路平面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交通设施,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例如,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等,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情况,引导车辆行驶。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流量和交通状况,合理设置交通管制设施,确保交通的有序进行。

总之,道路平面设计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交通安全、通行效率和舒适性。

在进行道路平面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和使用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道路平面设计总结

道路平面设计总结

道路平面设计总结概述道路平面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良好设计的道路平面可以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也对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道路平面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常用设计原则,旨在帮助设计师和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路平面设计。

关键要素车行道车行道是道路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承载着车辆的行驶流量。

车行道的宽度和布局需要根据路口、交叉口、车道数、车辆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车行道应宽阔,以容纳高速行驶的车辆,而次要道路可以适当缩小。

车行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交通安全因素,例如合理设置减速带、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等,并确保道路的标线清晰可见。

人行道人行道是供行人使用的区域,它应当宽敞、平整,便于行人通行。

在人行道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行人通道、坡道、过街设施等,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特别是在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人行道的宽度和设施应当加大,以适应行人的流量。

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鼓励非机动车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设置自行车道可以提高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减少与机动车的冲突。

自行车道的设计应符合规范,包括宽度、标线、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与车行道、人行道等进行良好的连接和衔接,确保出行的连续性和便利性。

车辆转弯和掉头区域车辆转弯和掉头区域的设计需要根据车辆转向的角度和转弯半径来确定。

在车辆转弯和掉头区域的布局中,应尽量减少车辆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合理设置转向标线、转弯半径等设计元素可以引导车辆行驶,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设计原则交通流量分配在道路平面设计中,需要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等因素进行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

主干道和次要道路应根据车辆行驶的速度和车道数进行设计,以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高效连接道路平面设计需要注重各个道路之间的高效连接,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自行车道等。

合理设置连接部位的路口、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等,可以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连续性。

《道路工程》第3章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

《道路工程》第3章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

公交车站设计
合理规划公交车站位置,方便 乘客上下车,减少公交车停车 对交通流的影响。
总结词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需考虑交通 繁忙、交叉口多等特点,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人行道设计
设置人行道,提供安全、便捷 的步行空间,减少人车混行现 象。
停车位设计
合理设置停车位,满足停车需 求,减少乱停车现象对交通的 影响。
转向车道的长度
根据车辆行驶速度和交通流量,合理确定转向车道的长度,确保车 辆安全顺利完成转向。
04
道路平面设计实例
高速公路平面设计
总结词
高速公路平面设计需考虑车速快、流 量大等特点,确保安全、顺畅的行车 环境。
出入口设计
合理设置高速公路出入口,减少车辆 出入对主线车流的影响,提高行车顺 畅度。
01
02
直线段设计
在直线段上,保持适当的长度和坡度, 避免过长或过陡,影响行车安全。
03
弯道设计
弯道设计需考虑曲线半径、超高、加 宽等因素,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 稳定性和安全性。
05
04
分隔带设计
设置中央分隔带,以分隔对向车流, 提高行车安全性。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交叉口设计
合理设计交叉口形式,如采用 环形、立交等,以提高交叉口 通行效率。
《道路工程》第3章道路平面 设计ppt课件
• 道路平面设计概述 • 平面线形设计 • 平面交叉口设计 • 道路平面设计实例
01
道路平面设计概述
设计原则与目标
设计原则
确保行车安全、舒适,满足交通 需求,同时考虑环境、经济等因 素。
设计目标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 故率,优化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 调性。

二级公路平面设计

二级公路平面设计

二级公路平面设计公路平面设计是公路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公路的通行安全和舒适性。

在二级公路平面设计中,需要考虑道路线型、横断面、坡度、平曲率半径、超高等因素,充分满足交通需求和安全要求。

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对二级公路平面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道路线型设计在二级公路平面设计中,道路线型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道路线型设计的目的是保证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转弯和变道时的急转弯和突变现象。

常用的道路线型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和螺旋曲线等。

1.直线道路:直线道路是道路的基本构成形态,其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弯曲,使车辆能够直线行驶。

在设计直线道路时,需要考虑水平、垂直曲线段的长度、超高等因素,确保车辆行驶的平稳和舒适。

2.圆曲线道路:圆曲线道路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其半径一般在100m以上。

圆曲线道路的设计可以使车辆在转弯时减少急速转弯的危险,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缓和曲线道路:缓和曲线是介于直线和圆曲线之间的过渡曲线,可以在车辆转弯时减少过度变化,减少车辆驾驶人员的疲劳程度。

4.螺旋曲线道路:螺旋曲线道路是一种在水平方向上渐进性转弯,其设计可以适用于山区和山地地形,减少车辆在山区道路上的急转弯和陡坡坡道。

以上是常用的道路线型设计,在具体的二级公路平面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线型形式,以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和舒适。

二、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是指公路在垂直方向上的设计,包括路肩、路堤、路基等部分。

横断面设计的目的是确保路面排水顺畅,保证道路的平整性和舒适性。

常用的横断面设计包括单侧边坡、双侧边坡和护坡等。

1.单侧边坡设计:单侧边坡设计是指在公路一侧设置边坡,另一侧为自然地形或护坡,适用于地形平缓或沿途为悬崖峭壁的道路。

2.双侧边坡设计:双侧边坡设计是指在公路两侧均设置有边坡,适用于地形不平,需要保证路基在牢靠的情况下进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只能满足两个控制点的要求,难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 协调。
§3.2 直线
§3.2 直线
• 直线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下述路段可采用直线线形: (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 底; (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 为主的地区; (3)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6)收费站及其附近
§3.2 直线
• 直线的特点:
(1)路线短捷、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 驶操作简单。
(2)线形简单,容易测设。
(3)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所以双车道的公路 间隔适当处要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
(4)从行车的安全和线形美观来看: 过长的直线,线形呆板,行车单调,易疲劳;也易发生超 车和超速行驶,行车时司机难以估计车间距离;在直线上夜 间对向行车易产生眩光。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 汽车行驶轨迹的特征:
(1)行驶轨迹线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圆滑的。 (2)行驶轨迹线的曲率是连续的。任何一点不出现两 个曲率值。 (3)行驶轨迹线的曲率对里程或对时间的变化率是连 续的。
•当平面线形与汽车轨迹相符或 接近时,才能保证行车的顺畅 与安全。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3.2 直线
§3.2 直线
•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反向两圆曲线之间,考虑到为设置超高和加宽缓和段 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转向操作的需要,宜设置一定长度的 直线。《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 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在受到限制 的地点也可将二反向缓和曲线首尾相接,但被连接的二缓 和曲线和圆曲线宜满足一定的条件, 形成“S”型曲线。
§3.2 直线
• 长直线应采取的措施:
长直线上的纵坡度不宜大于3%,否则下坡易出现超 车、制动失灵等现象;
长直线宜与大半径的凹形竖曲线结合,可以缓和生硬 呆板的直线;
道路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改善单调景观; 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宜连接大半径的平曲线,或 设置标牌; 与一定的交通工程设施相配合。
§3.2 直线
§3.2 直线
§3.2 直线
德 国 柏 林
§3.2 直线
• 直线的最小长度:
考虑到线形的连续和驾驶的方便,相邻两曲线之间 应有一定的直线长度。这个直线长度是指前一曲线的终点 (缓直HZ或圆直YZ)到后一曲线起点(直缓ZH或直圆ZY) 之间的长度。这个直线的长度不宜过短
§3.2 直线
• 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φ
k——小于1的系数。
设汽车前后轮轴距为d,前轮转
r
动后,汽车的行驶轨迹曲线半径为r,
由图可知:
r d (m) tg
0
X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由于Φ很小,可以近似地认为
r d d (m)
kt
汽车以v(m/s)等速行驶,经时间t以后,其行驶距离 (弧长)l为:
lv d
kr
v、d、k、ω均为常数,令 vd C
§3.2 直线
• 长直线最大长度的规定:
德国、日本规定不超过20V(V是设计车速,用km/h 表示,20V相当于72s的行程)。前苏联规定为8km,美国 为3min的行程。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认为不超过20V为宜, 但当遇到特殊情况或受地形限制,或在城镇附近时,也可 超过此限值。
在运用直线线形并确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 总的原则是: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 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 施。
k
rl C
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其行驶轨迹的弧长与曲 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 道路的设计程序:
公路设计:顾及纵横断面平衡及横断面稳定的前提下, 先确定平面线形。
城市道路:先进行横断面布置,然后综合考虑平、纵 面的合理安排。
• 平面线形的几何三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曲率不断变化,用来连接 直线—圆,圆—圆的过渡曲线,以缓和离心加速度的急剧 变化)。
1
R
1
1
R1
R2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1
R

• 汽车的行驶轨迹:
设汽车从直线进入弯道上等速行驶,速度为v,方向盘 转动为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行驶t秒后,行驶的距离为
l ,方向盘转动角度为 ,前轮相应的转角为Φ,则:
t (rad )
k (rad) kt (rad) Y
• 断背曲线: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线,容易产 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是同一条曲线的错觉,这种线 形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且容易造成驾驶操作的失误,设 计中应尽量避免。
• 最小长度:《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 小于6V为宜。这种要求在车速较高的道路(V≥60Km/h) 上宜尽可能保证,而对于低速道路(V≤40Km/h)则有所 放宽,但不得小于3V。条件许可时,宜将同向曲线设计成 单曲线、复曲线、卵形曲线或C形曲线。
道路平面设计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道路的平面: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反映道路的弯曲 状况。
•道路的纵断面:
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在立面上的 投影。反映道路纵向的起伏变化情况。
•道路的横断面:
中线上任意点的法向切面。反映道路横向 的宽度及具体的横向布置。
§3.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原理
中线
越岭线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 线,或者以隧道克服高差,因地形、地质、资金条件所限 而不能采取自然展线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而相邻回头 曲线之间,应争取有较长的直线距离,其最小长度在 40km/h、30km/h、20km/h的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200、 150、100m。
§3.2 直线
§3.2 直线
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直 同向 一般值 720 600 480 360 240 180 120
线 曲线 长间
最小值
120 90 60
度 反向曲线间 240 200 160 120 80 60 40
§3.2 直线
• 回头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