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为建设祖国付出艰辛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引发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5. 练习与展示(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展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英勇无畏,矢志不渝(1)学习课文中的英勇事迹,理解主人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3)学会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语句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学生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四、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敬仰的革命先烈,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变化,持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年代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事迹和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热爱和平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革命烈士的图片和事迹,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引导学生讨论革命烈士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阅读文章《27、青山处处埋忠骨》,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文章的主旨和表达方式。
3.教师进行讲解,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进一步了解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悲壮情感,使他们对战争和和平更加深刻地体悟和反思。
4.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理解和复述练习,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现象。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5.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手法,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题,写一篇感人的短文。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路,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6.学生交流作文,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
五、拓展活动:1.查找更多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
2.开展一个小型的纪念活动,学生依次走过一个“忠骨之路”,向革命烈士默哀、献花、献诗等,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诗句或段落,体会诗意表达。
2.完成写作训练中的作文,可以提交给教师或者班级展示。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27、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学生对革命烈士和爱国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文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文档第一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文档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1、同学们,听着这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熟悉的旋律,看着画面中这久违的亲切的面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毛泽东。
(板书:毛泽东)谁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收集的资料,或者也可以联系刚才的那首歌,谈一下你对毛泽东的印象?2、是的,毛泽东是诗人,是伟人,他也是军事家、书法家,让我们通过一组资料在读中进一步了解他。
(播放课件)3、看着,读着,你想说什么?4、是呀,在老师的心中,毛泽东确实很了不起,他叱咤风云,统领三军,受万民拥戴,就像课前我们在歌中听到的那样,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人们心中不落的红太阳,他是诗人,是伟人,是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可他毕竟不是圣人,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二、明确本课目标,检查预习:1、自读链接语,了解学习任务。
2、这篇课文该怎样学,学什么呢?老师根据单元的导语和课文的连接语,给你作了归纳,怎样学: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什么:1、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伟人胸怀。
3、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结合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4、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勋鉴殉职奔赴尊重踌躇黯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在听闻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噩耗后,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终决定将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的故事。
这篇文章展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凡人情怀和作为一位领袖的伟人胸怀。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和启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认识“彭、拟”等 9 个生字,会写“彭、拟”等 14 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 13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战争年代,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一位伟人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艰难抉择。
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心情的语句。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5.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表达,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无私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为祖国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而骄傲,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3.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4.深入解读课文的主旨,即“青山处处埋忠骨”,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将课文内容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英雄精神的价值。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第一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2、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课前准备】有关图片和毛岸英相关资料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一、诗句导入,情感铺垫。
1、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有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过这句诗吗?什么意思。
同桌间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读出无畏无惧的豪情)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具有如此豪情与气概的人——毛泽东。
二、体会悲痛――惊闻噩耗1、(配乐)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
用“――”划出。
A、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C、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E、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过渡: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
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这是刚才我们找出来的表现毛主席心情悲痛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情境再现,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吗?那就随老师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段历史吧。
出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在192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也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不幸在1950年11月25日英勇牺牲。
毛泽东惊闻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7课,请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二、目标出示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三、识记生字1、拟定功勋殉职奔赴踌躇黯然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画记毛主席收到的三封电报内容以及毛主席所做出的电文批示,据此概括课文内容。
生先交流画记的内容,师相机出示灯片:电文一:主席勋鉴: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
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
尔后。
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
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
主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电文二:……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电文三: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对于毛主席的批示,老师有点疑惑,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
这里的忠骨是指------------,毛主席的选择是将儿子的遗体安葬在-----------。
(这里的忠骨是指毛岸英的遗体,毛主席的选择是将儿子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3、现在我们就利用这几封电文和毛主席的批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灯片,生补充句子,再齐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主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毛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彭德怀总司令请求破格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金日成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最后毛主席决定将岸英葬于朝鲜。
)五、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过渡:同学们,要学习本课,必须要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哪些手段才能读懂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崇高品质呢?(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出示小结:读懂人物有诀窍,品味言行很重要。
读懂人物有妙招,揣摩心理不可少。
1、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等下,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各自的体会,说说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生交流分享:这句/段话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动作描写方法,我从中感受到了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常人的情怀/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伟人的胸怀。
)可能会交流:A、第三自然段这个句子: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心情很悲痛,尤其是“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这几个词语。
B、第6自然段这个句子:“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个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挣扎、矛盾,最后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既体现了一个父亲的情感,又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的胸襟。
C、第7自然段这个句子: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句子运用了神情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毛主席都不敢相信儿子竟真的没了,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呀。
2、拓展练习: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3、师引读部分关键句子,让生伴音乐齐读以下句子:看来大家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颗善感的心。
现在就让我们把读文的体会带入句中,伴着音乐深情地读一读。
生接读: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引读:回忆以前也曾几次与儿子分离,但儿子每次都能平安归来,谁知这一别却是天人永隔,怎不叫父亲毛泽东肝肠寸断,他情不自禁地小声叫着儿子的名字。
生接读:“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引读:岸英奔赴朝鲜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怎不叫父亲毛泽东痛彻心肺呀,主席想: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师引读:但他又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生接读:“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引读:然而,这毕竟是骨肉连心呀,所以当—生接读: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师引读:漫漫长夜,泪洒枕巾,也浸湿了电文稿上那含泪的批示: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引读:漫漫长夜,泪洒枕巾,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父亲啊,他也有着普通父亲的感情,瞧——生接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这枕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枕巾蕴藏了一位老人内心多少的痛楚呀。
师: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写批示时的犹豫不决,他一会儿拿起笔,一会儿又放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躺在床上睡也睡不着,流着眼泪,回忆儿子。
生:我仿佛听到了毛主席情不自禁小声喊着儿子的名字,声音凄楚。
……4、说说主席是怎样度过那个难眠之夜的?毛主席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眼中含泪。
毛主席辗转反侧,一夜都睡不着,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毛主席手拿着与儿子的合影,久久的凝视着照片。
毛主席掩面痛哭,嘴里喊着儿子的名字。
毛主席背着手在房间踱来踱去,泪流满面。
六、补充资料加深理解:(一)师引读:二十多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
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
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二)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痛失了6位亲人,他们分别是: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作战时牺牲。
妻子杨开慧(1901—1930),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
堂妹毛泽莲(1906—1929),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
侄子毛楚雄(1927—1946),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19岁。
大儿子毛岸英(1922—1950),幼年同母亲一起坐过牢,解放后到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光荣牺牲。
师:阅读了这两个资料中,你有什么感受?生:从第一则资料中,我感受到了毛主席爱子情深,他也有常人的情感。
生:从第二则资料中,我感受到了领袖毛主席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失去了很多,失去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自己的妻子、孩子,他有着伟人的博大胸怀。
七、深情小结出示灯片,师引读,生伴音乐轻声齐读: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
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师: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齐读这批示: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附:板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爱子情怀博大胸怀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