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其调控
玉米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多少天

玉米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多少天1、温度:适宜发芽温度为25-28°C,出苗至开花期,根系、茎秆、叶片生长适宜温度分别为20-24°C,24-28°C,25-27°C,抽雄至授粉期,适宜温度为25-27°C,籽粒灌浆期时,适宜温度为22-24°C。
2、光照:播种前至乳熟期,适宜光照时长8-10h,乳熟期至完熟期,适宜光照时长应在9h以上。
一、玉米生长环境1、温度(1)玉米属于喜温的作物,当温度为10°C以上的时候,发芽正常,而适宜发芽温度为25-28°C。
(2)玉米在出苗至开花期的时候,根系生长适宜温度为20-24°C,茎秆生长适宜温度为24-28°C,叶片生长适宜温度为25-27°C。
(3)玉米在抽雄至授粉期的时候,温度以25-27°C左右为宜。
(4)玉米在籽粒灌浆期的时候,温度以22-24°C左右为宜。
2、光照(1)玉米属于短日照、高光效、碳四作物,在日照较短的时候发育较快,日照较长的时候发育较慢。
(2)玉米的需光量较大,光饱和点约为10万勒克斯以上,光补偿点为500-1500勒克斯。
在此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强。
(3)播种前至乳熟期,光照时长以8-10小时左右为宜。
乳熟期至完熟期,光照时长应当在9小时以上。
3、水分(1)春玉米的耗水量为200-240立方米,夏玉米的耗水量为120-240立方米。
(2)玉米种子萌发的时候,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0%左右。
玉米出苗的时候,田间持水量以65-70%为宜。
出苗至拔节期间,田间持水量以60%为宜。
玉米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田间持水量以75-80%为宜。
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田间持水量以75%左右为宜。
蜡熟期至完熟期,田间持水量以65%左右为宜。
二、玉米生长周期多少天玉米的生长周期和玉米的品种以及种植地区有较大的关系。
玉米研究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析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玉米品种:普通玉米、新品种玉米生长环境:光照、水分、温度、土壤养分等实验设备:温室、生长箱、土壤养分检测仪、光合作用仪、植物生长分析系统等2. 实验方法(1)设置不同处理组:将实验玉米分为普通玉米组和新品种玉米组,分别设置不同光照、水分、温度、土壤养分等处理条件。
(2)定期测量指标: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定期测量,包括株高、叶片数、茎粗、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生长发育规律(1)株高: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株高呈上升趋势,且新品种玉米的株高普遍高于普通玉米。
(2)叶片数: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叶片数差异不大,但新品种玉米叶片数略多于普通玉米。
(3)茎粗: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茎粗差异不大,但新品种玉米茎粗略大于普通玉米。
2. 玉米产量与品质(1)产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较大。
在适宜的光照、水分、温度、土壤养分等条件下,玉米产量较高。
新品种玉米的产量普遍高于普通玉米。
(2)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
新品种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玉米。
(3)淀粉含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淀粉含量差异较大。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淀粉含量较高。
新品种玉米的淀粉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玉米。
3. 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光照:光照强度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玉米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
(2)水分:水分是玉米生长的重要条件。
适量水分有利于玉米生长,缺水或水分过多均会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3)温度:温度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玉米生长,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会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技术对策

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技术对策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8期徐金涛赵立欣玉米是当地三大主栽作物之一,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有利于减少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业的冲击,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当地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随着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大。
因此,分析玉米生产主要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对策,对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畜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玉米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1.1 品种应用多乱杂由于种子市场的放开和农民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了玉米品质,越区种植现象较普遍,造成秋后玉米含水量大,品质低劣,造成销售困难。
1.2 整地质量差和土壤肥力退化由于人们通过农业生产不断地从土壤中索取,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是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养分明显下降;二是犁底层逐年上升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三是不能进行合理轮作。
1.3 播种和管理标准低由于长期养成的广种薄收思想,当地存在部分农户播种和管理粗放的问题,一是种地赶趟不着忙,播期拖后;二是还存在着干籽直播现象;三是间苗定苗晚,铲趟不及时;四是不进行隔行去雄,不能促进玉米提早成熟。
1.4 种植密度不合理目前种植的玉米品种都为收敛性和半收敛性的品种,比较适合密植栽培,但农民还是根据过去的种植密度习惯,玉米的产量提高速度较慢。
2 技术对策2.1 精选良种,保证品种高产潜力应选用审定推广、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
适于当地种植的丰产玉米品种有吉单27、吉单517、鑫鑫009等。
播种前种子要精选,使种子质量达到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6%。
2.2 轮作整地,改善耕层结构状况选择大豆、马铃薯等肥力较高的茬口作前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使各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状况进入良性循环。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的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翻一次。
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解决措施首先,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芽延迟:低温环境使得玉米种子的发芽速度变慢,种子吸水膨胀速度减缓,导致发芽延迟。
解决措施: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子预处理,如浸泡发芽促进剂或酸浸泡,提高种子的发芽速度。
2.生长迟缓:低温环境下,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导致整体生长迟缓。
解决措施:可以适当延长育苗期,提高温室或大棚的温度,给予适量的光照和水分,以促进玉米的生长。
3.叶片颜色变黄:低温环境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叶片颜色变黄。
解决措施:增加种子、土壤施用的氮肥量,并加强叶面喷肥,促进养分吸收和叶绿素的合成。
4.减少花粉产量:低温环境下,玉米的花粉产量会明显减少,导致授粉不充分。
解决措施:可以在低温高湿天气中,适当增加玉米的密植程度,增加花粉的产量和输送量。
其次,为了解决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是可行的:1.选育抗寒性强的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玉米品种,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和发育较好,减少低温对玉米的不利影响。
2.优化种植时机: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种植时机,尽量避开低温期,以减少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增加保温措施:在低温季节,可以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农膜或农棚,增加温室效应,提高玉米生长环境的温度。
4.合理施肥:加强玉米的养分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氮肥的用量,以提高玉米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
5.增加灌溉量:低温环境下,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减慢,导致土壤湿度增加,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因此需要增加灌溉量,保持土壤湿润。
总结来说,低温对玉米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会导致发芽延迟、生长迟缓、叶片变黄和花粉产量减少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优化种植时机、增加保温措施、合理施肥和增加灌溉量等措施,以提高玉米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高产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的高产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来解决。
本文将从土壤、气候、病虫害、种植管理等方面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法。
一、土壤1.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技术方法: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做好有机肥、矿质肥的施用,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技术方法:合理进行土壤水分管理,采取适当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玉米产量。
二、气候1. 干旱灾害:气候干旱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2. 气温变化:气温异常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影响产量。
技术方法: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如加强田间管理、调整种植时间等,以适应气温的变化,提高玉米产量。
三、病虫害技术方法:采取防治病害的措施,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害的防治。
2. 虫害:玉米螟、蚜虫等虫害也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四、种植管理1. 种植密度不当:种植密度不当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技术方法: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疏松的情况,以提高玉米产量。
2. 土壤深耕不足:土壤深耕不足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影响玉米的吸收养分和水分,影响产量。
玉米高产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来解决。
在土壤、气候、病虫害、种植管理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土壤水分管理,选择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加强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等技术方法,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
希望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实践推广,能够解决玉米高产的种种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相关知识点总结

玉米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生长环境玉米对环境的要求比较宽松,适应性强。
一般来说,玉米适合生长在全日照的地区,温暖、潮湿的环境对玉米的生长效果更好。
在土壤方面,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是玉米的理想生长环境,不适宜种植在粘土、贫瘠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
二、生长特点1. 生长周期短:一般来说,从玉米的播种到成熟需要90-120天左右的时间,生长周期相对较短。
2. 生长速度快:玉米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每天的生长速率在2-3厘米左右。
3. 强光需求:玉米是光照作物,对阳光的需求量大,生长状况好的玉米田一般要求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4. 耐旱抗灾:玉米的根系发达,有较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水分,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5. 密植耐密:一般来说,玉米每公顷栽植的株数在5-8万株之间,密植条件下也能很好地生长。
三、种植管理1. 土壤整地: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耕地,进行深松整地,保证土壤的通气性和肥力,有助于玉米的生长。
2. 合理施肥: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肥力的测试,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施肥。
通常在播种前施入底肥,生长过程中适时追肥。
3. 种植密度:玉米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产量,一般来说,华北地区每亩面积要求在3万-5万株之间,其他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等情况进行调整。
4. 合理灌溉: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灌溉,保证玉米的生长水分需求。
5. 防治病虫害: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控制病害的发生。
6. 采收黄秸上下:为了利用玉米的各种营养,尽量地减少丰收棚害虫的存活率,延长生长期,有关部门建议在“采收黄秸上下叶时”采取办法。
采摘两片下叶和中间不超过四片叶的黄秸上下叶。
四、主要玉米种类根据玉米的形态、用途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玉米分为多种种类,主要包括甜玉米、饲料玉米、粮食玉米、油用玉米等。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玉米的高产受到了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以期为玉米的高产提供参考。
一、制约玉米高产的因素1. 土壤因素土壤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的肥力水分状况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
而土壤的肥力不足、水分不足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限制了玉米的产量。
土壤中存在的病虫害和病毒也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 生物因素病虫害是玉米生长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以玉米为食物,不仅会直接损害玉米植株,还会传播病毒和细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杂草的生长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因为杂草会占据玉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限制了玉米的产量。
3. 气候因素气候是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等极端气候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周期错位,影响玉米的产量。
二、玉米高产的技术方法1. 土壤改良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采取合理施肥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有机肥和化肥,调节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2.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选用优质种子,合理施用农药,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害虫,确保玉米的生长环境清洁,并严格控制病害源头,从而减轻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3. 种植技术利用密植、改善排水、合理翻耕等种植技术,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采用早熟品种、间作种植、覆膜栽培等技术,可以有效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 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定时定量灌溉、优质品种选育等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土壤养分进行精准测定,针对性的施肥,确保玉米生长需要的养分和水分。
结语:玉米的高产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生物、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来提高产量。
全国玉米气候参考表

全国玉米气候参考表第一章: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中国玉米种植的重要产区之一。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玉米的生长季节以及生长节奏。
1. 冬季特点: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气温往往低于零下十度。
此时,玉米处于休眠状态,需要耐寒能力较强的品种才能生存。
同时,由于降水较少,冬季玉米需要充足的灌溉保证水分供应。
2. 春季特点:随着气温的回升,北方地区的春季逐渐到来。
春季气温较为温暖,适宜玉米的生长。
此时,农民会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
3. 夏季特点: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降雨丰富。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夏季是玉米生长最为迅猛的季节,也是农民需要加强管理的关键时期。
4. 秋季特点:随着气温的下降,北方地区的秋季到来。
秋季气温适宜,降雨量适中,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小。
此时,农民需要做好玉米的收获和储存工作,以保证丰收的果实不受损失。
第二章: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中国玉米种植的另一个重要产区。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北方有所不同,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1. 冬季特点:南方地区冬季相对较暖,气温很少低于零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玉米无需经历严寒季节,可以保持一定的生长活力。
2. 春季特点: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适宜玉米的生长。
此时,农民会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
3. 夏季特点: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湿度较大,降雨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夏季是玉米生长最为迅猛的季节,也是农民需要加强管理的关键时期。
4. 秋季特点:南方地区秋季气温适宜,降雨量适中,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小。
此时,农民需要做好玉米的收获和储存工作,以保证丰收的果实不受损失。
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玉米的生长和发育都受到气候的影响。
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时机,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其调控
一、温度
玉米属喜温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都要求较高的温度。
玉米正常生长的最低温度是10℃。
在10-40℃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种子6-7℃可发芽但速度极慢,28-35℃最适宜;根系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0-24℃;茎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4-28℃;开花散粉期的适宜平均日温是26-27℃。
子粒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4℃。
二、光照
玉米属短日照作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发育较快。
光质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器官建成有密切关系,长波光对穗发育有抑制作用;日照时数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多则产量高,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为600-900h,800小时左右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
图13-玉米的合理密植
三、水分
水分的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干旱和涝害都抑制玉米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玉米死亡。
水还是影响玉米穗粒数和粒重的重要因素,籽粒形成期间土壤含水量80%,乳熟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70--80%,玉米才能正常灌浆,开花期及乳熟期缺水,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败育粒增多;乳熟期和蜡熟期缺水,粒重降低。
河北省玉米生长期间,由于水分造成的自然灾害主要有:6月上、中旬的初夏旱,7月中、下旬的伏旱和8月上、中旬的花期阴雨。
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一般为30—40%。
四、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是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条件之一,对器官建成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矿质元素占玉米干重的5%左右。
大量元素中,除了氮、磷、钾外,硫可能成为第4种主要矿质元素,微量元素中,对锌反应敏感。
磷能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的运输和转化,苗期玉米对缺磷反应敏感,尤其在5叶期以前。
图14-玉米缺素症
五、土壤
玉米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要求不很严格,沙壤土、壤土、粘重土壤均能生长。
但玉米对土壤空气状况非常敏感,要求土壤空气容量大,通气性好,含氧比例高,透水保水性好。
高产玉米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疏松通气、透水保水性好、供肥能力好。
玉米对土壤的PH值的适应范围为5-8,但最适宜玉米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