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海洋污染)【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一、名词解释1.逆温层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
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
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
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
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3章 大气的污染)【圣才出品】

第13章大气的污染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答: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或原生污染物,是指由人为污染源或自然过程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常见的一次污染物有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烟尘、火山灰、花粉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水体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和有机物等。
2.二次污染物答: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有硫酸雾、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光化学氧化剂等,在水体和土壤中有重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农药及一些有机物经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及氧化还原等化学作用的产物。
3.大气污染答: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主要类型包括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以及酸性降水污染。
二、简答题1.简述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
答:(1)大气污染的来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2)大气污染的分类①按污染源位置的分布可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
②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a.固定污染源位置固定,如工厂的排烟或排气。
b.移动污染源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③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a.高架源污染物通过高烟囱排放。
一般情况下,这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b.面源许多低矮烟囱集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污染源。
c.线源移动污染源在一定街道上造成的污染。
④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a.连续源污染物连续排放,如化工厂的排气筒等。
b.间断源排出源时断时续,如取暖锅炉的烟囱。
c.瞬间源排放时间暂短,如某些工厂的事故排放。
⑤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a.工业污染源生产过程中的排气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矿物和金属粉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1.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图15-1 全球地表温度年平均值的变化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2)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2.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3)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与地球变暖趋势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增多可能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①二氧化碳(CO2)图15-2 CO2浓度的变化与预测②其他温室气体a.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因此它的浓度持续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b.氟氯烃(氟里昂)是人类的工业产品,其中起温室作用的主要是CFC-11和CFC-12,其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70~120a;c.另一种温室气体是N2O,由于施用化肥的影响,N2O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在缓慢增长,年增长率为0.2%~0.3%;d.臭氧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在近几十年里,平流层的臭氧在减少,对流层的臭氧却有所增加。
3.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①海水平面上升主要使沿海地区受到威胁,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如“水城”威尼斯、“低地之国”荷兰等;②海拔稍高的沿海地区的海滩和海岸也会遭受侵蚀,需耗费巨资修建海岸维护工程;③会引起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后果,航运、水产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
(2)气候带移动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①温度带移动会使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改变,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②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生长季节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可能增多,CO2的增多能促进作物生长,但是,作物分布区向高纬度移动,有时可能移到现在土壤贫瘠的地区;③对于生产力水平低、粮食储备少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大,如果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有可能使干旱加剧。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8章 能源与环境)【圣才出品】

第8章能源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能源答:能源是指产生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核动力答:核动力,又称原子能,是指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的动力、热量和电能。
其原理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的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核能,将水加热成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出电来作为动力。
核动力的优点是无空气污染,无漏油问题,无露天矿坑,无酸性矿坑水;缺点是存在放射性污染。
二、简答题1.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答: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下:(1)全球气候变化。
燃料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同时产生热能供人们使用,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每年0.7~0.8ppm的速度递增,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系统。
(2)热污染。
①热污染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原因是水温升高使藻类的繁殖加快,固氮藻的固氮速率增大,同时加速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矿化或无机化,还加速了生物的代谢进程,而藻类的代谢物和鱼、贝类的排泄物又多为NH3;②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藻类种群的改变,直接影响鱼类饵料的质量;③水体温度的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存,当水温升至27~28℃时,浮游动物数量减少,升温至30℃以上,又是强增温水域(△T>3℃)时,则大多数浮游动物停止繁殖,甚至死亡;④在强增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⑤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栖息在该地区的昆虫将提前苏醒,而远离该地区本该先行苏醒的昆虫,却仍处于冬眠状态。
(3)其他污染物及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还向环境排放大量颗粒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烃类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等空气污染物,含有悬浮固体硫酸、氟化物、磷酸盐、硼化物、铬酸盐和有机物等的废水,以及炉渣等固体废物。
环境学导论

一.单选题(共8题,20.0分)1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海啸• B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C火山喷发• D全球温室效应正确答案:D2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包括以下( )• A土地资源• B森林资源• C能源• D人力资源正确答案:D3温室气体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臭氧•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正确答案:C4现阶段世界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不属于海洋污染种类的是( )• A悬浮颗粒• B核污染• C石油污染• D塑料垃圾正确答案:A5城市环境噪声标准总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标准分贝为( )• A55• B60• C50• D65正确答案:A6噪声作为一种公害,下面不属于其特征的是( )•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 C对人危害性小• D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正确答案:C7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情况下。
•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正确答案:D8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6题,15.0分)1海洋中污染物质的移动途径包括( )• A稀释、扩散• B分解• C浓缩• D移动正确答案:ABCD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天然气• D海洋能正确答案:ABD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A人工生态系统• B完全的生态系统• C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D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正确答案:ACD4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煤气• B沼气• C电力• D水力正确答案:ABC5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 )元素过量排入水体而导致的。
• A氮• B碳• C磷• D硫正确答案:AC海洋中污染物质的移动途径包括( )• A稀释、扩散• B分解• C浓缩• D移动正确答案:ABC三.填空题(共5题,12.5分)1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____,但需注意防止____环境的污染。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圣才出品】

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环境管理体系答: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1.简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
答: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有如下的特点:(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发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2)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桎梏,正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
(3)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快,但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必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浪费多和废物的排出量大,从而对环境资源库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
(4)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无多余的财力治理目前的环境污染,而且建设资金不足,强烈盼望引进国外投资项目,往往不恰当地满足外商获取高额利益的要求,同意在不适宜的地理位置,采用不合适的甚至落后的工艺生产,并在没有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投产。
(5)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起步并受到重视。
2.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答:应对环境问题有如下的对策和措施:(1)全人类环境意识极大提高①环境意识将向经济、科技、新闻、艺术、文化、教育,甚至商业等领域广泛渗透,从而产生崭新的现代文化观念;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由于经济增长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环境,如果发展损害了环境资源,环境恶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坏经济发展;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具有相互关联和放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海洋污染
一、名词解释
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答: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是指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影响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海水的运动、温度、盐度、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生物丰度以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等。
二、简答题
1.海洋污染的特点?如何控制海洋污染?
答:(1)海洋污染特点
①污染源广。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由于风吹、雨淋和江河径流作用,最后都有可能进入海洋。
因此,海洋有“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之称。
②持续性强。
海洋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向其他场所转移污染物。
一些未溶解的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就长期在海洋中积蓄,降解缓慢。
③扩散范围大。
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后,由于密度差异,需通过潮流和其他涡流的作用,才能逐渐与海水混合,然后通过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由深层流向赤道的海流,被带到很远的海域。
④控制复杂。
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海洋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2)控制污染的对策
①油污染的控制
海洋受石油污染后的防治工作,首先是利用油障,把油包围起来,然后再利用回收船只或回收装置收回油障内的油,最后用油吸附材料和油处理剂等对那些剩余的油进行处置。
②塑料垃圾的防治
使用可降解塑料。
另外,可通过制定法规,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塑料垃圾。
③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
另外,对赤潮的预报也正在研究中。
2.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源?
答:(1)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的有毒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及底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现象。
(2)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
①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
②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或倾倒;
③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
④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
⑤投弃海洋中的放射性废物;
⑥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
3.简述海洋污染物质与污染途径。
答:(1)海洋污染物质
海洋污染物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并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
其分类如下:
表12-1海洋污染物质
(2)污染途径
①由陆地通过河川流入海中,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随河水流入海洋;
②污染物质先扩散到大气中,再被带入海水,如农药(DDT、BHC、狄氏杀虫剂等)、核试验的放射性物质等,这种途径会使局部海域的海水污染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展为全球规模的污染;
③工业废水或生活废弃物直接向海中排放或投弃,或由航行中的船舶排弃或海底管道发生事故滴漏排放等,其中以油污染和废热污染尤其严重。
图12-1污染物质的移动途径
三、论述题
海洋污染与大气环境污染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污染有很多不同,海洋污染的突出特点是:(1)污染源广
除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外,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入海或通过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过程,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2)持续性强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它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得以减轻,甚至消除。
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可以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3)扩散范围广
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出现的污染,往往会扩散到周边海域,甚至扩大到邻近大洋,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比如海洋遭受石油污染后,海面会被大面积的油膜所覆盖,阻碍了正常的海洋和大气间的交换,有可能影响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候异常。
此外石油进入海洋,经过种种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黑色的沥青球,可以长期漂浮在海上,通过风浪流的扩散传播,在世界大洋一些非污染海域里也能发现这种漂浮的沥青球。
(4)防治难危害大
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
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较大。
造成的危害会波及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20世纪50年代中期,震惊中外的日本水俣病,是直接由汞这种重金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病,通过几十年的治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