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分类(精)

合集下载

土壤分层

土壤分层

一、诊断层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按其在单个土体中出现的部位,可细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

1诊断表层诊断表层(Diagnostic horizons)是指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

在土壤系统分类中这种表层用epipedon表示,表明是单个土体的上部层段。

因此,它并非发生层A层的同义语,而是广义的“表层”。

既包括狭义A层,也包括A层及由A层向B层过渡的AB 层,例如在具均腐殖质特性的土壤中,其腐殖质的聚集由土表向下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常与草本植物的根系活动相一致,这样形成的暗沃表层就包括A层和AB层;又如肥熟旱耕认为土的肥熟表层应包括其上部的高度肥熟亚层(相当于A层)和下部的过渡性肥熟亚层(相当于AB层);另外,还包括在认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由认为耕作施肥活动造成的覆于原土壤单个土体上部、厚度达50cm或更厚的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层段,不论它们是否已Bp层(耕作淀积层)的分异。

如果原诊断层表层上部因耕作被破坏或受沉积物覆盖的影响,则必须取上部18cm厚的土壤的混合土样或以加权平均值(耕作的有机表层取(0—25cm混合土样)作为鉴定指标。

本系统分类共设11个诊断表层,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有机物质表层、腐殖质表层类、认为表层类和结皮表层类。

1.1 有机物质表层类(Organic epipedons)它们是由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诊断表层,包括有机表层和草毡表层。

1.1.1 有机表层(Histic epipedon)矿物土壤中经常被水饱和,具高量有机碳的泥炭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或被水分饱和的时间很短,具极高量有机碳的枯枝落叶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

(1) 泥炭质表层具有以下全部条件:a. 大多数年份至少有一个月被水分饱和(人工排水例外);和b.厚度:(a )若水鲜纤维按体积计>=75/100,或土壤容重(潮或潮态)( b) 若水藓纤维按体积计〈75%,或有机土壤物质主要为半腐和高腐的(参见诊断特性一节中“有机土壤物质”),或土壤容重(潮或湿态)为0.1—0.4Mg/m3,则为20—40cm;或(c)或上部50cm范围内覆有或夹有矿质层次,其总厚度应≤10cm;和c.有机碳含量(a)在符合b(b)项条件的各亚层中(不包括所夹的矿质层次);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180g/kg;或ii.若矿质部分不含粘粒,则有机碳含量≥120g/kg;或ii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应≥[120g/kg+(粘粒含量g/kg×0.1)];或(b)若该泥炭质量表层上部为耕作层,则0—25cm深度内土层混合后的有机碳含量为: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160g/kg;或ii.若矿质部分不含粘粒,则≥80g/kg;或ii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80g/kg+(粘粒含量g/kg÷7.5)]。

关于土壤分类

关于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质地英文名称:soil texture定义: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物理(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目录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土壤质地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的分类与命名: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土壤的分类与命名: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矿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 分和元素 • 有机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 分、水分和空气 • 生物残体:改善土壤结构、保持 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的分类有助于更好 地了解土壤的肥力、结
构、稳定性等性质
• 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 供依据 • 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土地规 划提供支持
土壤的分类意义与应用
土壤分类在全球土壤多样性研究中的角色
土壤分类在全球土壤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
• 有利于揭示土壤的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和演变机制 • 有利于评估土壤的功能、稳定性和生态价值 • 有利于指导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全球土壤多样性研究是土壤科学的重要领域
• 土壤多样性包括土壤的类型、性质、功能和演变等方面的多样性 • 土壤分类是研究土壤多样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美国土壤分类体系(USDA)
USDA体系的特点和优点
• 充分考虑了土壤的肥力、结构和稳定性等性质 • 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的概念有助于评估土壤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 适用于不同尺度的土壤分类和制图
美国土壤分类体系(USDA)是美国广泛采用的土壤分类体系
• 1938年提出,包括12个土壤纲、36个土壤亚纲和130多个土壤族 • 以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为基础进行分类
土壤分类为农 业措施提供指

02
• 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施肥 和灌溉等农业措施 •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 可持续性
土壤分类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土壤分类为土 壤污染修复提
供依据
01
• 有利于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 和修复潜力 • 为土壤污染修复方案制定和 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土壤分类为生 态系统保护提
供支持
土壤分类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土壤的分类

土壤的分类
(二)场地的土方量计算
大面积场地平整的土方量,通常釆用方格网法计算。即根据方格网各方格角点的自然地面标高和实际釆用的设计标高,算出相应的角点填挖高度(施工高度),然后计算出每个方格的土方量,并算出场地边坡的土方量。这样便可求出整个场地的填、挖土方量。其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场地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
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按下式计算;
1.06~1.09
1.11~1.15
1.10~1.20
1.20~1.30
土的含水量:土的含水量是土中所含的水与土的固体颗粒间的重量比,以百分数表示
土的渗透性:
土的渗透性是指土体被水渗透的性质。表示为:
渗透系数K=渗透速度V/水力坡度I
一般用表格表示:
土壤渗透系数K
土壤的种类
K(m/d)
土壤的种类
K(m/d)
挖方部分土方量为;
(使用以上各式时,注意H1、H2、H3、H4系顺时针连续排列,第二种类型H1、H2同号,H3、H4同号,第三种类型中,H1、H2、H3同号,H4为异号)。
“零线”位置的确定方法是;先求出有关方格边线(此边线一端为挖,另一端为填)上的“零点”(即不填不挖的点),然后以相邻两个“零点”相连即为“零线”。如图所示;
设h1为填方角点的填方高度,h2为为挖方角点的挖方高度,0为零点位置。则可求得;
3、计算场地的填、挖土方量
场地土方量计算可釆用四方棱柱体法或三角棱柱体法。
土的分类:土的分类较多,为施工需要,工程中根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将土分为八类,称为土的工程分类(见表)。(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土的工程分类表
土的级别
土的类分
土的石名称
开挖方法

一类土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灰暗 化棕 土壤
西
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景观
上图为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上图为石灰(岩)土剖面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 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但厚度不足50cm ,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水稻,结合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发旅游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 棕 暗 灰棕 壤 棕 化壤 壤 土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灰色森林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 灰 灰 棕灰钙 钙 漠 漠棕土 土 土 土漠土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上图为盐土景观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一、土壤的分类
土壤可以按其自然属性或人为加工属性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生态土壤(Ecological Soils)
生态土壤是指土壤的自然状态,即土壤结构、成份、变化等正在进行的过程,以及土壤中的植物种类和居住在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数量等。

2. 农业土壤(Agricultural Soils)
农业土壤是指人类利用或施加影响而产生的土壤,通常用于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

3. 工程土壤(Engineering Soils)
工程土壤是指人工施加影响或加工而形成的土壤,主要用于建筑和公路建设等工程用土。

4. 工业土壤(Industrial Soils)
工业土壤是指为了生产工业生产而施加影响或加工而形成的土壤,如由于矿产开采、能源燃烧、污染处理等而形成的土壤。

二、土壤的特点
1. 对环境的敏感性
土壤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媒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受环境影响易受污染,因此,必须重视土壤环境的保护。

2. 水分的基本作用
土壤的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它是植物吸收养分的桥梁。

此外,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还是植被的变化、地貌形态的变化等的重要因素。

3. 养分的构成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组成元素,主要有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这些元素能够为植物提供高质量的养分物质,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 2 铁铝层的厚度在30厘米以上。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稷坛的五色土
社稷坛的五色土取自祖国的不同区域
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 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叫砂质土;
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 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土壤的透水性
实验方案
1.取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分别放入漏 斗。
2.向三种土壤中分别加水,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加水时,每种土壤每次加水尽量一样, 并随时注意漏斗中土壤的变化。
2.实验过程中,不要将水、土壤洒出来。 如果洒出来要及时清理或告诉老师。
实验现象:
砂质土最先漏水,壤土其次,黏质土最后漏水。
实验结论:
砂质土保水效果最差,壤土较好,黏质土最好。
想一想:三种土壤的透气效果是怎样的呢?
砂质土透气效果最好,壤土较好,黏质土最差。
总 结
三种土壤的性质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 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 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 渗水、保水性、透气性均居中。
一、填空 1.人们按照土壤中 含沙量 的多少,把土壤分三类:含沙量 砂质土 ,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 黏土 ,沙和 较多的土壤叫 壤土 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 。 2.砂质土颗粒 大 ,透气性 好 ,水分易流失 ;黏质土颗 粒 小 ,空气 少 ,水分 不易流失 。 3.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东北地区的 黑土 ,华北地区 的 褐土 ,南方地区的 红壤 ,西北地区的 荒漠土 ,青藏高 冰沼土 等。其中, 原上的 和 黑土 褐土 的天然肥力较高。 二、我会选。 1.比较能捏成团的土壤是( C )。 A.砂质土 B.壤土 C.黏质土 2.透气性最好的土壤是( A )。 A.砂质土 B.壤土 C.黏质土 3.既能较好保持水分,又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土壤是( B )。 A.砂质土 B.壤土 C.黏质土
土壤的粘性实验方案来自实验现象:黏质土能搓成条状,壤土有可能搓成 条状,砂质土不能。
思考:
壤土类 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___土壤,因为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这种土壤____ __________。
2.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主要与 土壤中三种土壤颗粒比例 _______ ______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