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

【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

【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古建筑的鸱尾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以纵向时间节点入手,追溯鸱吻形态的演变历程,探究明清时期鸱尾在形态制式、纹样构成方面的发展与演进,分析其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对鸱尾发展的影响,彰显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明清时期;鸱吻;形态制式;纹样构成引言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鸮,宁鴂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

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防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一、鸱吻的溯源中国古建筑发展史悠远流长,建筑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唐代时期,在建筑的营造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建筑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中屋顶是“整个建筑中造型最为突出,外观多为坡顶,少见平顶”,在其建筑形制、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较为详尽的规范记载。

鸱吻又称蚩尾或鸱尾,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装饰结构,最早源于东汉晚期,主要出现于中原地区建筑。

王其钧从建筑学角度对鸱吻作如下定义:“建筑屋顶上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即张着巨大的嘴,形态类似于龙形的装饰构架,常被用于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主要出现在古代宫殿、楼阁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作用。

南北朝时期,屋脊上鸱吻的尾尖向内卷曲,外部雕刻鳍纹形象,是较常态的鸱尾形状;从文献记载可知,东晋已出现鸱吻的雏形,直至隋唐时期,鸱吻的形态基本维持这种形制不变,将其定义为鸱吻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修建寺庙之风的兴起,建筑正脊两端形态演变为上翘卷起之状;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建筑鸱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时期龙门石窟莲花洞所雕的鸱吻,轮廓逼真;到西魏时,鸱吻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更加具备装饰韵味,外缘加置一道鳍尾,总体外形简约、明快,唐朝是传统建筑吻兽发展阶段中的鼎盛时期,在其形态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摘要】多年以来,建筑美学一直是建筑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虽说人们对于美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特殊艺术,具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力,它的美也必然需要多面的判断和时间的证明。

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征来探讨建筑美学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关键词】单体建筑、结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自然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

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特征分析:1、单体建筑——结构形象之美1.1 木构架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使用范围最广。

1.1.1 三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做法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的檩。

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两组木构架形成“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间则成为房屋的整体构架。

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用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上三种结构形式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赋予建筑物以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由于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另外,这种结构还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1.1.2 重要标记——斗拱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记,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关键。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以及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和缤纷绚丽的色彩运用。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三)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论文: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中国古建筑论文: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以木结构为核心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成就。

木结构建筑虽然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但木质结构的防潮、防虫、防腐蚀性较弱,大漆具有的防腐、防潮特性恰好弥补了木材的缺陷,又可以增强观感,所以髹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了色彩的特征。

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一是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二是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三是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

”[1]1如胶似漆与漆瓦大漆具有黏性,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而人类对漆的认识应该是从其黏性开始的。

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一书认为:“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该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日用品和工艺品。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大漆具有高度的黏合性,用漆液髹整的木器,不仅能防渗漏,还便于保存与清洗。

到西汉初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伫与漆相结合的牢固性,《汉书•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视察自己的陵寝霸陵时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漆其间,岂可动哉!用伫絮斩陈滓。

”这说明伫与漆结合是非常牢固的,同时也说明在建筑中也普遍利用漆的黏性来牢结各处接合关节。

到了秦汉,漆的产量大增,秦二世胡亥曾计划将咸阳城的满城城墙涂上大漆,漆产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汉代建筑上的髹漆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鼎盛。

据汉代的文献记载,富贵人家住宅的壁、柱、丹墀、殿门、门户等皆髹漆彩绘。

《汉武故事》中还提到了一种罕见的漆瓦:“汉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

”汉代神明殿的瓦,是以夹纻为胎并用漆反复涂刷表面而成的漆瓦。

到魏晋时期,后赵武帝石虎“于襄国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枝巧”。

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极尽华丽之能事。

这里的漆瓦也应该就是延续汉武帝时期所使用的淳漆布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比如,建筑上雕刻的“鱼跃龙门”是对功名的希冀、牡丹与凤凰则是富贵高升之意、梅花与喜鹊喻指喜气连连等。

人们通过这些吉祥的建筑装饰,以期获得心理安慰与精神满足。

与其他民族相同,中国古人也有着独特的禁忌内容,表现在建筑方面既以玄学的影响最为深远,包括建筑的方位、房屋的高低、宅基的环境等多方面都关乎于建筑的“风水”,对中国古人而言,建筑的风水好坏至关重要,故在装饰有关建筑的时候,古人通常会选择传说中具有超能力不能够能保佑自身及家人免受伤害的神兽或者相关法器等,例如,麒麟、壁虎、八卦图、道八仙等,以此获得辟邪、平安、和谐的精神慰藉。

二、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一实用性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诸多装饰并非无用的附加物,而是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甚至与建筑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油彩装饰不但美观,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外界对木材的侵蚀;花格形状的窗棂则是为了方便糊纸夹纱等。

正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与实用相统一的特色,才使得部分古代建筑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岐立不倒,我们也才得以欣赏到古人的聪明与智慧,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装饰也才能够更为丰富与充实。

二地域性由于中国南北地区的温差较大,致使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北方地区多义暖色为主,建筑装饰则采用重色,装饰造型比较厚重与朴实,彩绘与砖雕的样式非常浓重,色彩十分艳丽;而南方地区的建筑装饰则以轻巧、细腻的装饰方式为主,色彩使用也多清新、秀丽、淡雅与古朴,砖雕与木雕装饰多以动植物或者生活场景为主。

三时代性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历史变迁,使得不同时期的建筑装饰艺术由于受到时代环境、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留下了明显的历史印记。

比如,汉代的建筑装饰浓重、刚直,唐代的建筑装饰开放、恢宏,宋代的建筑装饰流畅、活泼,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则严谨、典丽。

不同的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建筑装饰风格,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不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策略一木作木材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木作装饰也自然是所有装饰中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一种。

木作有大木作与小木作之分,大木作主要是指梁、柱、斗拱等建筑构建上的雕刻造型;小木作则是指对建筑中所用的小型木材构件的雕刻装饰。

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而言,最能体现出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精湛与独特的则是小木作,其中尤以门窗、天花、室内分隔、廊檐等小木作的装饰为亮点,不但形式多样且极其精美,对我国的建筑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砖瓦秦朝的砖汉朝的瓦一直被应用至今,既是我国的建筑材料,同时也充当这装饰素材。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部位,因此,瓦的造型与应用就格外的讲究,例如,汉之前的圆形与半圆形瓦;汉之后的圆形瓦;唐朝的莲瓣纹瓦;宋以后的牡丹瓦与盘龙瓦等。

屋檐的板瓦通常设有滴子,元之前多采用盆唇状,之后则以叶瓣形为主,并印有花纹。

另外,还有屋脊、地面的铺砖、台座等等,以砖瓦作为装饰的古代建筑艺术也是不胜枚举。

三油漆油漆类的彩画是对木质建筑表面实施艺术加工的关键手段,在中国明清时期之前通常是对木材直接外刷油漆,而到了清朝中期之后便以地仗为主要装饰方式,既将血料与砖灰混合刮抹到木材的表面,重点部位再用麻与布打磨至平滑,最后刷油漆。

而油漆色彩又分为很多种,等级、地域、审美观念等都会对色彩的选择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追求的不仅是视觉美感与形式美,更是通过装饰艺术表达与传递建筑所蕴含的社会人文精神、社会内涵、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凭借形象化、寓意性的图像语言修饰与构建建筑的空间,促使其具备可识别的性质与功能,以此约束、规范与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为建筑营造特定的意义或者氛围。

因此,针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能够更为深入的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性以及建筑文化的语义、思想以及价值观等,进而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转世艺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1]鲁晨海.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叶菱.对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艺术与文化内涵的研讨[J].中国建材科技,2021,5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类型摘要:本文从建筑构造及建筑文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按照建筑功能的不同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以此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显著区别,从更深的层次体会、把握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以及蕴含在其内部的思想文化美。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类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独立发展。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类型丰富、风格优雅,结构灵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8个重要时期。

其中秦汉、隋唐及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成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三座高峰,创造了大量不朽的建筑杰作。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建筑在规划、设计、类型、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但建筑的基本风格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思想性却是一脉相承的。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1]。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如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变化并不明显,并且整个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这些不变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

1.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创造斗�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做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有特殊用途的,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复杂的形式。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室内间隔采用�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很少有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最早出现在近代的西方。

它是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观念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古代社会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成就还不足以支撑建立起相关的建筑学。

但中国古代也有对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之作,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

2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这些思想在建筑的选址、布局、造型、规制等多方面均有体现。

如重要建筑的选址应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应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北侧,等等。

3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