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1

合集下载

白居易养生“三宝”你知吗

白居易养生“三宝”你知吗

白居易养生“三宝”你知吗
*导读:白居易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世人多对他的诗有了解,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养生高手。

生于乱世,却能活到75岁,你可知他都有哪些养生秘诀?
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大家对白居易都非常熟悉。

但很多人不知道,白居易还是一名养生家。

白居易出生于乱世,但活到了75岁,算是高寿了。

由他写的诗可知,白居易养生有“三宝”。

养心。

心主神明,所以中医养生首重养心、调心。

白居易诗中说,“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这是他养心的重要体现,和《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的养生精髓是一致的,也是他长寿的最重要秘诀。

饮食均衡。

中医倡导清淡饮食,不过食肥甘厚味。

白居易就非常注重素和荤的搭配。

据记载,他的早餐就是云母粥或嫩笋,午餐晚餐也照样素食为主,“午斋何简洁,饼与蔬而已”,“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是对他健康饮食的明确记载。

《黄帝内经》强调,“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大鱼大肉,肥甘厚味,再加上酗酒,对健康非常不利。

身心运动。

现代医学强调“心理、运动和饮食干预”,其实,白居易早就重视了这三点。

白居易常年坚持散步,少则绕庭几圈,多则远足;并且练习气功、打坐调神,已经达到了“中宵入定跏
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的境界。

中医认为,运动不单是形体的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调“气”,如练太极拳就非常强调呼吸的调节。

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养生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长庆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一部分吟咏心性修养即养生的诗,至今读来仍有浓厚兴味和启迪作用。

白氏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养心。

他在《病中五绝句》之四中写道:身是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至于如何养心,白氏突出一个乐字。

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乐的理由。

升迁,他乐;贬谪,亦乐;富有,他乐;贫穷,亦乐。

然则何时而忧耶?除了国家、民众的灾难及亲友死伤之事,就个人遭遇而言,几乎无事不乐。

白氏四十二岁时,曾由朝廷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

此时正值壮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但却无事可做。

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甚至众病丛生。

然而白氏却乐在心里。

他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
娱。

在第九首中写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簟。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况此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关于心理健康的古诗词

关于心理健康的古诗词

1、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自觉》
释义: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担心“死之将至”,这样就可以延缓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从而收到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食粥》
释义: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罗天益《卫生宝鉴》
释义: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

心静则安神,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释义: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静心养生修性名诗句

静心养生修性名诗句

养生、静心诗句●凌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佛家十六字要诀●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南宗慧能●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北宗神秀●心无念处是道心,念无处所是道心,求无处所是道心,成无处所是道心,常念无念是道心,若悟此法是得道。

——北宗神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吕氏春秋·尽数》●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汉·张衡●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三国(魏)·曹操●静以养身,俭以养性。

——《南史·陆慧晓传》●心者,神之舍也,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

——《万寿丹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唐·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唐·孙思邈●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唐·李白●壮志因愁减,哀容与病俱。

——唐·白居易●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唐·刘禹锡●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宋·欧阳修●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宋·欧阳修●多忧伤神,多思伤志。

——宋·宋祁●人无忧,故自寿。

——宋·李●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元·冯子振●静则神藏,躁则神夭。

——元·刘元素●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元·刘元素●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元·刘元素●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明·洪自诚●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明·龚廷贤●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

白居易的养生诗

白居易的养生诗

白居易的养生诗作者:贾冬梅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02期唐诗中养生方面的选题和内容颇多,其中白居易的“养生诗”数量最多,最为全面。

他本人即是一个成功养生的典型。

白居易早年体弱,疾病缠身。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即年少时由于昼夜苦读,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

此后通过自己养生之道的钻研和实践,这位眼看夭折的香山居士活到了75岁。

下面选几首诗词来看看他的养生之道。

1气功修炼晨兴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茏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清晨时的一段生活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气功中常见的“叩齿”。

叩齿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牙齿保健方法。

有一种说法叫“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三十六下,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这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

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

可见,叩齿确实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2饮食起居偶作二首(节选)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战,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这首诗中提到了饮食养生中的“粗细搭配”和“饮食适量”。

粗细搭配可以增强粮食的营养价值,提高营养吸收率,并能有效预防多种“富贵病”。

而饮食的适时适量更加重要,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凡食过多,则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疾癖也。

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即气短、烦闷。

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

白居易最出名的十首诗介绍

白居易最出名的十首诗介绍

白居易最出名的十首诗介绍1、最缠绵的诗:《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唐朝最大的绯闻八卦——杨贵妃的爱情和死亡,成了《长恨歌》的灵感来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与友人聊天得来的灵感。

一天,他与友人谈起50多年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不胜感慨,于是为之作歌,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长恨歌的“恨”,其实是恨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守,恨君王薄情不能忠于爱情。

可是,古往今来,谁的爱情故事里没有遗憾?白居易和初恋湘灵,也摆脱不了两两相望的宿命。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总有一些遗憾,那就随它去吧。

惟愿我们想得到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2、最暖心的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也因此成了一位大生活家。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总有人会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世界,哪怕寒风彻骨,哪怕大雪将至。

彼时,有酒,有故事,围炉而坐,促膝而谈。

即使天寒地冻,只觉温暖如春。

3、最悲苦的诗:《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白居易的心灵养生观

白居易的心灵养生观

白居易的心灵养生观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少年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中年一心为国效力却数度遭贬。

但令人吃惊的是,经历如此坎坷的白居易却享年75岁。

要知道在唐代,活过50岁便可称为寿终正寝。

白居易一生注重养生,尤其是在"心灵养生'方面,那就是:乐天知命,安于淡泊,不惧老。

他一生创作了三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大量诗作是关于养生的,既有自己的养生阅历和感受,也有总结前人的养生精粹。

今天读来,仍可供我们借鉴参考。

乐天知命,顺其自然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夭'。

虽然宦途坎坷、屡受打击,但白居易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为平民,无论是居于闹市还是乡野,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胸,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态。

白居易以"乐天'自许,在《白香山集》里他在诗中打趣道:"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

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

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

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

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

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无论遇到大事小事,不自寻烦恼是白居易的处世原则,"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如果遇到不兴奋的事,他也总能一笑了之,淡然处之。

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是白居易所追崇的品质,在每次被贬官或被迫辞官后,他都能认命自乐。

他被贬到江洲时,反而喜形于色说:"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在诗人白居易的眼中,能充饥即是美食,可容膝便为安居。

简单饮食,静坐养生白居易的早餐通常是云母粥和嫩笋。

心如止水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心如止水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心如止水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Golden sunset over quiet sea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外无物、心如止水或心静如水。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内心强大就是心外无物、心静如水
心静心乃大
心如止水,出自《祭李侍郎文》。

意思是
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

形容坚持信念,
不受外界影响。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
“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

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宋·陆游《出行湖山间杂赋》:吾心静如
水,随事答年光。

翻译:我的心情平静,一边担任着职务,
一边度过自己的时光。

人生就是磨练,就是修行,不同的人生经历成就你不同的心境,一些方法可以参考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平淡的(至少有生和死两件大事),唯有修行和悟心才有可能让自己心境好起来,甚至达到心静如水境界。

好的心境是磨练出来的,一些修行和悟心的方法值得参考。

1,不要跟别人吐槽。

吐槽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别人多点谈资。

2,路是自己的。

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坚持自己认定的就够了。

3,成为心态的主人。

4,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5,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成功。

不论你遇到什么事,唯一能救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永远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自己默默承受和领悟其中道理,让自己的心境逐渐平静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长庆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一部分吟咏心性修养即养生的诗,至今读来仍有浓厚兴味和启迪作用。

白氏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养心。

他在《病中五绝句》之四中写道:身是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至于如何养心,白氏突出一个乐字。

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乐的理由。

升迁,他乐;贬谪,亦乐;富有,他乐;贫穷,亦乐。

然则何时而忧耶?除了国家、民众的灾难及亲友死伤之事,就个人遭遇而言,几乎无事不乐。

白氏四十二岁时,曾由朝廷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

此时正值壮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但却无事可做。

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甚至众病丛生。

然而白氏却乐在心里。

他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娱。

在第九首中写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簟。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
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况此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白氏此诗透露了他身处逆境而能自乐的一个秘密,即与先贤比较。

颜回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安贫乐道者。

《论语雍也》记孔子赞扬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宪隐居于卫国,住在藜藿穷阎之中,摄敝衣会见来访的时为卫相的老同学子贡,而不以为耻。

与他们一比,白氏自觉境况好得多,没有理由不乐。

白氏不仅与先贤比,还与当时的农民比。

他四十九岁时由地方赴京城长安任职,途中宿于一个老农家中。

看到这个老农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白氏不禁感慨:众人爱金玉,众口爱酒肉,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他曾在一首《知足吟》中写道:不种一垄田,仓中有余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