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6年医药行业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2016年PBM医药行业趋势分析

2016年PBM医药行业趋势分析

2016年PBM医药行业深度分析报告一、药品福利管理的起源发展1、药品福利管理的产生与变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药品支出大幅增长,并超过了GDP的增速。

美国的药品支付体系采取的是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但仅仅依靠这种分层共付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日益上升的药品费用,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医疗保险行业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参保人选择保险的困难,并且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运作管理和监控。

再加上大量地药品进入各类保险报销范围,庞大的药品报销事务急需优化信息化水平以提高报销效率。

在这种多重背景下,药品福利管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PBM)模式开始出现。

PBM 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PBM的出现是因为医保组织报销效率低下,急需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代表企业如AdvancePCS(药品报销卡系统公司)。

在20 世纪70 年代,AdvancePCS 通过为患者提供医保身份认证卡来提高核实的效率,近而提高整个的药品报销系统效率。

从70 年代到80 年代,药品费用和保险费用的增长使得PBM 开始将控费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

(2)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令PBM 看到了网上零售的商机,并通过网上零售和邮购服务结合的方式来管理开支。

仿制药企业快速兴起,PBM 通过赋予患者较低的支付比例和鼓励医生尽量只用仿制药的形式获得了更广阔的控费空间。

到了90 年代中后期,PBM的业务已经日趋成熟,由当初重点处理药品赔付申请发展为提供综合的药品福利服务,由被动式的药品配送中介发展为主动的药品综合管理机构。

同时,PBM 通过构建电子信息系统,建立了详实的电子药品信息库,以此获得病人的各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协调促进患者、医生、药剂师和支付方的沟通交流。

PBM 通过有效的管理,利用强大的中介作用(对制药企业的议价权)影响着药品的选择。

(3)2000年之后随着管理式医疗的普遍,医疗保健的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运行情况报告2012年医药工业继续平稳增长,生产、销售和利润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亏损面和亏损额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医药工业整体经济呈现良好态势。

但出口增速明显下滑,外贸形势仍存在不稳定因素。

一、总体运行状况(一)产销稳步增长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平稳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20.1%。

2008-2012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注:本文医药行业除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医药制造业外,还包括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

从2008-2012年各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来看,2012年在持续两个季度的增速下滑后,在三季度出现企稳。

与2011年底28.9%的增速相比,上半年累计9.8个百分点的差距在下半年有所减少,全年累计增幅重新恢复到20%水平。

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成药生产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4个子行业增速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幅水平最低,为14.0%。

2012年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2、销售产值增速小幅上升2008-2012年医药工业销售产值增长趋势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亿元,同比增长21.1%。

除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和中成药生产业外,其余4个子行业的增速均高于医药工业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药饮片加工业的增速较平均水平高了6.5个百分点。

2012年医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累积完成情况3、产销率稍有回落2008-2012年医药工业产销率变化情况2012年全行业整体产销率有所回升,全年行业平均产销率为95.6%,低于2011年底水平0.4个百分点。

与2011年同期相比,除中药饮片加工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外,其余各子行业的产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最大的是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一、行业概况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2015年取消医保定点资质的行政审批、2016年新版GSP和2017年的两票制,再到2019年的“4+7”带量采购,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

医药商业作为中间产业,受到明显扰动,负面影响主要在于批发企业纯销比例上升使得应收账款扩大,药品降价使得整个行业毛利率面临下降压力;另一方面,医保基金预付款、院外市场扩大、集中度提高将带来利好。

密集出台的医改政策如同微风一样,在市场泛起阵阵涟漪。

二、行业竞争格局医药批发方面,中国医药批发企业大多由上世纪各个地区的医药批发站演变而来,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属性,规模体量也不尽相同。

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共有医药批发企业1.4万家,较2010年的1.35万家相对无明显增加,行业整体上新增企业较少,已经形成了以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为代表的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以柳药股份、鹭燕医药为代表的区域性龙头企业主导市场的局面。

零售方面则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品种和习惯不同,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除四大药房外,重庆桐君阁大药房、云南健之佳、辽宁成大方圆等连锁药店在各自区域同样具有优势。

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共有医药零售药店48.9万家,较2017年底增加3.53万家。

三、现金流由于现金流、业务结构变化等数据只能由各个上市公司统计得来,为此,我们选取国药股份、国药控股(港股)、华润医药(港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国药一致、柳药股份、瑞康医药、嘉事堂、鹭燕医药、南京医药、人民同泰、英特集团、重药控股、同济堂等15家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分析对象。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终端公立医院仍然处于强势地位,医药批发商作为中间商主要承担物流配送业务,议价能力较弱。

在具体业务中,终端医院一般回款时间较长,上游生产企业又向商业企业催收药款,商业企业为了获得货源和经销渠道,往往在产业链中担任“垫款者”角色,反映为应收应付剪刀差,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往往不容乐观。

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分析

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分析

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分析一、“供给侧”矛盾重灾区,药品领域亟待改革“十一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3%,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整体规模在2015 年达到全球第二,预计2020 年之前将进一步增长并与美国并列成为全球第一水平。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药品领域“供给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细分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均未达到均衡。

一方面,高端的好药新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

另一方面,低端的仿制药大量过剩,供给远远超出市场总需求。

(1)药品行业总体稳步增长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呈稳定增长趋势。

根据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CFDA)的数据,2007-2014 年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6719 亿元增长到2.57 万亿元,连续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

2015 年前10 个月出口交货量1089 亿元,同比增长4.15%。

截至2015 年11 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5065 家,近年来企业数量也在逐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CFDA 审批通过的药品数量呈现化药逐年下降、中药增速明显、生物制品基本持平的趋势,2015 年CFDA 审批通过了310 个化药、148 个中药、26 个生物制品,而2013-2014 年化药审批通过水平一直维持在450 以上的水平,中药审批通过数量没有超过50。

近三年来,通过审批的仿制药一直占据化药审批通过药品的半壁江山。

二、上市药品规模虽大但总体质量不高1998 年之前,我国没有严格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中央和地方都可以批准药品生产,批准文号众多,产品混乱,其中大部分药未经过三期临床验证或质量一致性评价就可以生产上市。

1998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开展了批准文号清理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药品序列(即国药准字号)体系。

但由于清理工作把关不严,一些没有临床价值的获批药品从“地标”转为“国标”。

售药店发展趋势

售药店发展趋势

零售药店发展趋势张宁随着我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大幅增加,为药品消费的需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医改政策中明确提出推进医药分开,取消医保定点药店审批等政策的落地,进一步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零售市场的充分竞争,药品零售企业正积极探索着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兼并重组、院店合作、药店联盟、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业务,提供增值服务。

药品零售行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药品零售行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着适应当前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变革,解决目前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实现行业自律和规范经营等问题的重大挑战。

一、盘点2016年零售药店运营热词(一)新增长点2016年,医药零售市场一扫飞行检查、“两票制”和营改增等政策刚出台时的阴霾,开始在药品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但是,在新增长点的选择上却呈现多样化,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药店、多元化药店,又涌现出院外营销、DTP、理疗按摩药店、社区慢病管理中心、网上药店和国药控股提出的“5+X”药房,再加上中医馆,药店经营模式可谓百花齐放。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区域对医药零售服务有着不同期待,自然无法按照统一标准和模式实现业绩的突破。

药店看似混乱的百家争鸣正是各种需求的自然表现,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国家经济稳步向好,药店经营在不同的区域中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专业化药店专业化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药店专业化,更多的是一种口号与理念,并没有真正给药店销售带来实质性提高,也使其一直在与多元化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从多元化药店实际数量远高于专业化药店的数量可见一斑。

事实上,药店“不专业”一直是经营的软肋。

对于消费者来说,提供医学服务最专业的是医生,而不是药店的营业员,随着药店促销泛滥和过分推行高毛利策略,专业化演变成关联销售,消费者对药店专业化信任程度已经大打折扣,药店专业化日渐流于形式。

2016年胆固醇医药行业简析(完美版)

2016年胆固醇医药行业简析(完美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2016年6月目录一、行业概况 31、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32、胆固醇行业简介 4二、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1、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法律法规 52、行业主要政策 6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71、有利因素7(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7(2)不断深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8(3)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加大对医药产品的需求8(4)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居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9 (5)全球原料药产业转移的机遇10(6)国内药品生产日益规范并获国际市场认可102、不利因素11(1)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11 (2)药品价格下降的压力11(3)研发投入少、低端产品比例大11(4)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渠道不畅通12四、行业主要企业简况131、胆固醇产品142、7-去氢胆固醇产品15一、行业概况1、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国民健康保障水平的提高,国内医药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5 年1-3 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5,81937 亿元和5767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3%和1220%(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 亿元,同比增长1330%。

2010-2014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2012-2014 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

2013 年和2014 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全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1990亿元和4,24035 亿元,累计同比增长率分别达1373%和1135%,增长迅速,并且保持了医药行业核心子行业的地位。

在国内医药工业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药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也正稳步提升。

2015 年1-3 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0588 亿元,同比增长594%,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198 个百分点。

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1-3月份医药产品出口额为13658 亿美元,同比增长978%,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592 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3篇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3篇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3篇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发展源自药品的刚性消费,具有弱周期性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现在跟一起来看看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是如何分析的吧!医药行业分析报告1、医药行业进入新常态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发展源自药品的刚性消费,具有弱周期性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根据CFDA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5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6,719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25,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19%。

2015年,我国产业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医药行业受大趋势影响,增速随之降低。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6.1%,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9.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2%,利润增长12.2%,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1%。

中国医药产业布局整体趋于优化,但增速趋缓。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产业迭代升级等趋势的推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医药行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长率。

2、抗肿瘤药物市场前景广阔在医药行业中,最具有市场前景之一的是抗肿瘤药物。

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隐蔽性强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癌症总发病429.16万例,总死亡281.42万例。

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全球癌症病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将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而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

从2010年至2015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的复合增长率为6.79%,癌症死亡病例的复合增长率为7.50%。

医药行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以云南白药集团为例

医药行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以云南白药集团为例

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近年来,医药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好、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一门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它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亮点。

与此同时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拥有着良好的利润回报能力,经济效益良好,但是资产利用效率不佳。

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作为医药制造行业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近年来,通过企业的不断创新和继承发展,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正在改变,这也促使云南白药得到转变和发展。

但云南白药集团存货周转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产品的库存量也一直保持在高数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该公司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也在大幅度增加,这导致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足和企业负债增加。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企业的高增长时代已经逐渐地成为过去。

因此,加强对云南白药集团经营能力指标的分析,有助于准确找出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且还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应对。

这对云南白药集团减少资金成本,提高其收入质量和促进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全球化程度不地加深。

企业财务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逐渐地丰富和不断复杂化,企业营运能力状况的好坏在企业整体经营中也是越来越重要。

营运能力分析作为能够预先发现和找出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企业财务信息获取的一大重要来源,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和青睐。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来自公司内部和外部需要了解企业总的经营状况、如何评估企业业绩以及合理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人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发展,以谋求更大的经济价值就必须重视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因此,文章通过对云南白药的营运能力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详细地研究分析,希望能发现其中问题进而能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帮助公司增强其营运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3 研究方法1.2.1 文献研究法本人收集查阅了很多与本次案例分析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其他资料,其中包括了国内外对该案例研究分析和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案例等不同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24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106年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步增长,增速略有回升。

商务部药品流通统计系统数据显示,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18393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4%,增速较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其中药品零售市场3679亿,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5%,增速同比上升0.9个百分比。

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全国有药品批发企业12975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5609家,下辖门店220703家;零售单体药店226331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447034家。

2016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994亿元,同比增长11.6%;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10.9%。

其中互联网+医药方面,2016年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达到612亿元。

其中,B2B业务销售额为576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94.2%;B2C业务销售额为36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5.8%。

B2B业务移动终端占4.3%,B2C业务移动终端占46%。

未来随着新一轮三医联动改革加速推进期,在国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背景下,围绕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药品流通企业面临整合基层医疗渠道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医药配送服务能力、加速推动向零售诊疗终端业务转型的难得机遇。

同时,医药电商跨界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医药电商企业将凭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获得为全行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先发优势,“处方药+电子处方+医保在线支付”的感言信息共享模式或将成为下一个药品零售业务的增长点。

可以预见,在“十三五”期间,药品流通行业将迎来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概况
按销售品类分,西药类(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但不包括化学试剂等)销售占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4.4%,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5%,中药材类占3%,医疗器材类3.3%,化学试剂类占1.2%,玻璃仪器类占0.1%,其它类占比3%。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典型样本城市零售药店2016年品类销售统计,零售药店药销售额中药品类占主导地位,占零售总额的80.2%,其中西药占比46%(化学药品38.7%、生物制品7.3%)、中成药占比27.3%、中药饮片6.9%;非药品销售占19.8%,其中食品(含保健食品)占11.6%,医疗器械(含家庭护理)占5.7%,而药妆、日用品和其他商品这三类占比不足3%。

按销售渠道分类,2916年对生产企业销售60亿,占销售总额的0.3%;对批发企业销售752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40.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对终端销售额为1081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58.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其中,对医疗机构的销售7673亿,占终端销售的71%;对零售终端和居民零售销售额3141亿,占终端销售额29%。

2016年,全国六大区域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是:华东37.4%、华北16.2%、中南23.7%、西南13%、东北5.1%、西北4.6%。

其中华东、华北、中南三个区域销售额占到全国销售总额的77.3%,同比上升0.1%。

三大经济区药品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京津冀经济区13.8%,长江三角洲22.8%,珠江三角洲经济区8.7%。

2016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云南。

上述省市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64.2%,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药品流通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收入612亿元。

其中,B2B业务销售576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94.2%;B2C业务销售额为36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5.8%。

B2B业务移动终端占4.3%,B2C业务移动终端占46%。

订单总数4305万,其中B2B订单数1632万,订单转化率96.7%;B2C订单2673万,订单转化率86.3%。

B2B网站活跃用户量27万,平均客单价3652元,平均客品数791个;B2C网站活跃用户量11162万,平均客单价148元,平均客品数11个。

B2B日出库完成率98.4%,B2C日出库完成率96.5%。

B2B电商业务费用率16.5%,B2C电商业务费用率22.2%,均远超行业平均费用率。

B2B与B2C销售结构差异明显,B2B主要集中在西药类,而B2C业务中其它类占比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