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建立与运行机制以及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使得许多常规治疗手段失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通过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指导临床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对各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3. 促进合理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可以揭示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情况,引导医师、患者及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消耗和耐药性发展。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机制:1.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从不同来源(如医院、社区、动物)收集细菌耐药性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等手段,评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2. 标准化流程与质量控制:制定统一的细菌耐药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监督各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3. 建立预警机制:基于实时数据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耐药性流行或跨区域传播事件。

制订相应的预警报告和应急响应计划。

4. 多部门合作: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畜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政策、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机制。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面临的挑战:1.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收集和实验操作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数据的完整性也需要保证,避免信息的遗漏或失真。

2. 多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细菌耐药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参与与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1. 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立有效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2.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机制,可以及时追踪和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3.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主要内容细菌耐药性监测主要包括病原菌的采集和分离、耐药性测试、数据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通过对临床样本、环境样本和动物样本等进行细菌检测,可以了解不同区域和不同种群中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4. 细菌耐药性预警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预警是在细菌耐药性出现之前对其进行预测和预防的重要手段。

通过趋势分析、数据模型和预测算法,可以提前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其进一步扩散和传播。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策略(1)建立国家级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整合各级卫生部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资源,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和信息。

(2)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推动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流。

(3)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细菌耐药性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6. 结论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是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机制,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抗性能力,使得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有效杀灭的细菌变得耐药,导致常用的抗生素治疗不再有效。

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确保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细菌感染,需要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提供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趋势和变化,为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内容包括细菌感染的类型、耐药性的频率和范围、耐药基因的分布等方面。

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临床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和细菌数据库建设等。

临床病例监测是通过收集临床患者的样本,检测细菌株的耐药性,了解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分布情况。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细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数据库建设是将收集到的细菌样品信息整理、统计和存储,建立一个实时的细菌耐药性数据库,为监测和评估提供便利。

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和预警,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警机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预警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判断细菌株的耐药风险和传播潜力,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流行进行预警。

定量预警是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细菌耐药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可能的耐药危机。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学术机构等应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测和预警网络。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调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实验室应提供准确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为监测和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学术机构应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方法,并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处方点评技能训练模拟题库7

处方点评技能训练模拟题库7

处方点评药师技能大赛理论试卷姓名;;单位:;分数:;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佳选项。

)1 .对于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叙述错误的是(C)A.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B.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可术中给予第2剂C.无论手术野是否有污染,为了安全起见,都要在术前预防用抗菌药物D.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延长至48小时E.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用药2 .以下哪种药物常作为术前预防用药(D)A头抱替安B头儿嘎啊C头泡哌酮D头花吠辛E头孑包喋后3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中,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时,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D)种药品A、2B、3C、4D、5E64 .1.2g克林霉素用多少m1O.9%NaC1溶解:(C)A50m1BIOOm1C250m1D500m1EIOOOm15 .下列哪项属于超常处方:(E)A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B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C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D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E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6 .在18岁以下儿童,不应使用的抗生素(B)A青霉素B左氯氟沙星C阿奇霉素D依替米星E头抱曲松钠7 .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不符的是()DA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B严重感染联合应用抗菌药物C发热原因不明不轻易采用抗菌药物D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感染、昏迷、休克应用抗菌药物E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8 .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不宜选用。

(A)A克林霉素B SMZTTMPC氨节西林/舒巴坦D左氯氟沙星E磷霉素氨丁三醇9 .50Om1液体中加入15%KQ溶液,最多可加多少m1:(B)A5m1B1Om1C15m1D20m1E25m110 .下列需要用前做皮试的药物是o(A)A阿莫西林胶囊B头抱氨节片C盐酸左氯氟沙星胶囊D阿米卡星E克林霉素11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以下哪种情形术中可给予第二剂o(D)A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或失血量大于500m1B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或失血量大于IoOOmIC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1D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1E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或失血量大于2000m112 .下列联合用药不恰当的是O(E)ASMZ+TMP B链霉素+异烟腓C青霉素+红霉素D哌拉西林+三喋巴坦E妥布霉素+万古霉素13 .在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o(A)A克林霉素B链霉素C红霉素D氯霉素E头胞理咻14 .应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的中药注射剂是o(D)A舒血宁注射液B参麦注射液C丹红注射液D肾康注射液E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5 .以下抗菌药物对厌氧菌无效的是o(B)A头范美映B依替米星C甲硝哇D克林霉素E头抱西丁16 .以下哪种抗菌药物妊娠期不宜应用o(B)A青霉素B克拉霉素C克林霉素D红霉素E头抱羟氨节17 .下列哪种抗菌药物不宜用于瘢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D)A.头抱他呢B.阿莫西林C.阿米卡星D.左氧氟沙星E.头硝曲松18 .某患者皮肤烧伤创面感染,考虑感染为绿脓杆菌,则以下对绿脓杆菌无效的青霉素为(C)19 .给予某患者头抱哌酮抗胆道感染治疗时应同时给予患者补充(D)A.维生素AB.维生素BIC.维生素B12D.维生素K1E.维生素B620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为门急诊患者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E)A.一日常用量B.三日常用量C.五日常用量D.七日常用量E.一次常用量21 .在骨组织中浓度较高的药物为(C)A.亚胺培南B.哌拉西林他哇巴坦C.克林霉素D.庆大霉素E.阿米卡星22 .患者女,26岁,怀孕5月余,因急性支气管炎就诊。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现象逐渐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细菌耐药情况,制定监测与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现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评估抗菌药物疗效: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有助于评估不同抗生素的疗效,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指导临床诊治: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公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二、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监测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菌,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真菌等。

2.监测指标: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耐药率等指标。

3.监测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如药物敏感试验、双扩散试验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细菌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

4.监测样本:可从临床患者的感染部位、医院环境中采集样本,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三、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的意义和作用1.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对新发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并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2.提高公众警戒意识: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发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关注和警惕,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3.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分析,可以指导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四、建立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减少细菌耐药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1.目的: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

2.使用范围: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

3.定义:无。

4.内容:4.1 严格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情况,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监测与管理。

4.2 严格监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包括用药指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分级使用、经验用药、用药分析、方案调整的合理性等情况。

4.3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汇总、评价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进行排名统计,对用量、金额居前十位抗菌药物品种、前十位的科室和处方医师情况通报,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4.4 对每月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金额)居前的科室预警,对该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医师、科室。

4.5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个季度通过 OA 平台及时向全院各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

4.6 各部门主要职责:4.6.1 信息科配合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室和医院感染监控科等完成各项数据的采集;4.6.2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负责分析报告临床送检标本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细菌耐药情况;4.6.3 医院感染监控科主要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对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多重耐药菌控制等进行监测;4.6.4 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和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总结;4.6.5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医务部、质控科督查干预。

4.6.6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讨论并采取不同的预警和干预措施,以保证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7 药事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作出处理意见。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本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 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

该工作由药剂科、感染科和检验科共同参与完成。

感染科和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剂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综合办公室向全院公布。

2.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江县第人民医院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一、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感控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感控科及时向临床科室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一次。

二、根据我院定期从临床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样本中分离出来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和比例、分布等情况,结合我院细菌耐药结果和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参考各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数据,确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为主要目标细菌。

三、根据我院细菌耐药监测,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当细菌耐药达到预警值,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一)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感控科及有关科室,提示“预警抗菌药物”名称。

(二)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感控科及有关科室,提示“慎重用抗菌药物”名称。

(三)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感控科及有关科室,提示“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名称。

(四)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及时通报医务科、感控科,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通过“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细菌室密切观察该类抗菌药耐药率演变情况,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氟喹诺酮类除外)选择抗菌药物。

五、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
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六、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附表)
七、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附:具体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如下:
申请本科室或相关科室的
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
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剂量等
审核或会诊通过, 由具有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
执行处方或医嘱并及时向医院汇报相关治疗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检验科汇总病原学检感控科汇总院内感染等
主要目标细主要目标细主要目标细主要目标细
1

1f 1 1
通报医务人慎重经验用—―参照药敏用—
——暂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