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后盟国对德日战败国处置之异同
相同点: 1.都进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整肃; 2.都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不同点: 1.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 2.政体存在与否; 3.分裂与统一; 4.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



俄日“北方四岛”领土争端
日俄之间的领土争端,是指日本北海道 东北部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的齿舞、 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的归属问 题,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日本称之为 “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 群岛”。
关于冷战起源问题

一、美国史学界 1.冷战结束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40年代和50年代的正统派,把俄国人看作是 坏人,反面角色;60年代的修正主义者,把美 国人看作是坏人,反面角色;到了80年代· · · · · · , 后修正主义的综合分析的出现· · · · · · 历史开始从 一个战斗的武器转为努力分析确定结构窘境和 理解对对方的关系”——(美)小阿瑟· 施莱辛 格

判处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尔杜•冯· 席腊赫,全德青年领导人,驻维也纳总督。
阿尔伯特•施佩尔,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
判处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不管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 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长官”。
判处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尔•邓尼茨,潜水艇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美国全球
范围扩张和对苏冷战的宣言。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 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 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 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 全球扩张的时代。
三、 “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分裂德国的开始:1947 年美英占领区合并 走上全面分裂:1948年 伦敦会议 最终分裂:第一次柏林 危机,联邦德国和民主 德国的建立(1949)

九年级历史下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
1881年,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在德国的拉拢下,决定投靠德、奥。1882年5月20日, 德、奥、意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w国ww同.zk盟5u条.co约m》中考,资最源终网形成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同盟以 德国为核心,由于意、奥争夺巴尔干半岛产生矛盾,意成为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14
3350
39350
2.6
1740
3320
6
1060
5550
16
290
1230
1
30
1920
38
30
970
中考资源网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的变化


英德法美
19世纪70年代以前
13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1.27~1941.6.4 1888~1918在位 末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
普法战争 1870.7.19~1871.5.10
法王拿破仑三世 普鲁士国王
——1904年4月8日《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
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中立地带,对两国平等开放;
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即承认英国在阿富
汗享有特权。
——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
1904年4月8日,英国与法国在伦敦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瓜分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4·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选择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从哲学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第2章 当代世界政治—H

第2章 当代世界政治—H

• 联合国包括六个主要机构: • 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 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立欧洲办事处。 • 维护国际和平的任务是交给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来 执行的。 • 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 成(1965年增加至10个)。 • 联合国宪章规定:任何涉及和平与安全的实质性 问题,必须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苏英法 (中美苏英法)一 致通过。
第二节 • (三)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 二战之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 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几个重要 的标志: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77国集团 国集团
• 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团结与经济合作,还建立了许 多区域组织,如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生产输出 国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等。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态势中, 第三世界是一支生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 第三节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 • (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中发生了重大变动——东欧剧变和 苏联解体。从此,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彻底结束了,世界政治呈 现出下列特点: • 1、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现在世界政治中的力量中心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俄 国、中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 美国: 美国: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它的实力已经 相对下降,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仍处于优势, 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西欧: 西欧: 西欧在冷战后不失时机地加快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欧 盟成员国扩大为15国。当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这对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造成冲击。 西欧实力增强将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对它的控制力,国家功能失效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

毛概思考题第一章:1、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思想在思想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2、如何把握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容:1、新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1、实事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3、如何科学认识思想的历史地位?答: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1、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答: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总路线的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领导权: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国,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新主义革命不能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2、新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容是什么?答:1、政治纲领2、经济纲领3、文化纲领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答: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意义: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本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市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

第一章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世界经济“滞胀”与动荡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结束。

世界经济低速发展时期。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二战结束-50年代末。

美苏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立,两极格局形成。

1)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破裂,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2) 马歇儿计划实施---标志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诞生。

3) 中苏友好条约签定---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二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初。

两大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1)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万隆会议)。

2)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分裂。

3)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展不平衡,出现分化倾向。

第三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的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前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组织和经互会解散。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生产、金融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欧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盟是目前最为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

共赢与共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胡锦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善于趋力避害,抓住机遇,因应挑战,加快发展。

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的走势,尤其要未雨绸缪,对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预见性、战略性研究,以便主动应对。

”1)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

2) 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使贸易壁垒的下降。

第二章、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详细讲解]

第二章、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详细讲解]

第三讲、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分为两极: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这一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这个格局中,一切矛盾和分歧都受制于美苏矛盾。

一切决定都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要作用;③冷战是双方斗争和对抗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两极格局在战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被打破。

它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1、《五国和约》与《多瑙河公约》的缔结五国和约,是指战胜国对意、罗、匈、保、芬的和约。

从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先后召开了苏、美、英、法、中五国伦敦外长会议,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苏、美、英、法四国巴黎外长会议和苏、美、英、法四国纽约外长会议,在会上,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关于对意大利殖民地的处理和赔款问题,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以及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外交承认等问题。

(1)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由于各方各持己见,争持不下。

外长会议最后决定延缓处理,暂由当局(英国)管理。

对意和约生效后一年内如仍不能解决,则交联合国大会审议。

后来,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11月通过决议:利比亚从1952年1月1日独立,意属索马里继续由意托管10年。

1960年7月,意属索马里独立并与原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共和国。

厄立特里亚根据1950年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于1952年9月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后来又完全合并。

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而独立,中国于当天与厄建交。

(2)关于意大利赔款问题。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会议同意由意大利向苏联赔款一亿美元,分7年以实物付清,至于对其他国家的赔款留待和会决定。

(3)的里雅斯特问题的里雅斯特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的利亚半岛西北侧,地处意南边界,原属奥匈帝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 联盟的形成
一、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 -- 二战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欧洲传统 均势的崩溃和欧洲中心时代的结束,其困境 是: 西欧经济濒临崩溃 国内政局动荡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英国的对策:三环外交 英美特殊关系 英帝国 联合的欧洲



三、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提 出与实施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 毕业典礼上提出 --目的:促进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 欧洲政治上的联合 --实施:1948年--1951年 --影响: 1、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 控制 2、为美国过剩商品输出打开了市场 3、加剧了东西欧的分裂,使两极格 局定型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 苏东关系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原因: --帝国主义力量的严重削弱 --各自国内形成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有 组织的革命力量 --不同程度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三种情况: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南、阿) 依靠苏联进军的支持(波、 捷、匈、罗、保) 完全依靠苏联(东德)




四、北约的成立与大西洋联盟最终形成 1、1947年3月《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2、1948年3月5日,英、法、荷、比、卢签署 《布鲁塞尔条约》,成立西欧联盟。 3、1949年4月4日,美、英等12国签署《北 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北约 的影响: --美国借此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和军事控 制 --完成了在欧洲大陆对苏联的包围,标志 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的基本完 成。


-- 西欧的对策 1、谋求欧洲联合的倾向的加强 欧洲联合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实践 现实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推动 英、法、西德的各自考虑 2、实行依赖于美国的方针 经济恢复需要美国的援助 抵抗苏联需要美国的安全保证
二、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 1、战后欧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欧洲的政治地位 欧洲的经济地位 欧洲的军事地位 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的核心: --支持西欧经济复兴与政治联合 --一个联合的欧洲要与美国密切 合作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巩固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改革 肃清法西斯分子和反动分子 实行土地改革 对重要部门实行国有化 --西方国家的对策 政治上干涉、支持反共势力,进行 颠覆活动 经济上拉拢、引诱、施加压力

二、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 形成。 1、政治上--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 党情报局的成立。 时间:1949年9月--1956年4月 宗旨:各党之间交流经验、协调行动 评价: --在反帝、维护新生革命政权方 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苏联借情报局进一步加强了对 苏东各国和兄弟党员会的成立 时间:1949年1月--1991年6月 背景:反击马歇尔计划,加强苏东国 家间经济合作。 宗旨: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 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评价: --对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经 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成员国内部存在着不平等, 成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时间:1955年5月--1991年7月 背景: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将德、 意吸收入北约的反应。 宗旨:华约第四条,军事互助。 评价: --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 大敌对的军事同盟体系。 --华约成为苏联的安全屏障和控 制东欧、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