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力的作用》中的第1课时《认识力》。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单位换算,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学习单、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门、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力的单位,学习力的换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受到3牛的力,如果将力增大到6牛,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解答: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速度会加快。
4. 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2)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5. 随堂练习(5分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练习题: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千克,受到5牛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单位。
2. 力的测量方法。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物体受到10牛的力,质量为5千克,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为2米/秒²。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课后反思,发现学生对力的单位换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简单机械”两部分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杠杆原理、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了解杠杆原理和滑轮组,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杠杆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杠杆、滑轮组、实验材料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杠杆、滑轮组、细线、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力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等。
3. 动手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 课堂讨论: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力的规律,理解杠杆原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杠杆原理、滑轮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用力场景,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画出杠杆示意图,标明力臂和力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等知识。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杠杆原理在剪刀、钳子等工具中的应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精品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简单机械”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杠杆、钩码、滑轮、图片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测力计、杠杆、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如“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力的现象?”2. 讲解:介绍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3. 实践: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4. 举例: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以杠杆为例,介绍其应用。
5. 演示:使用测力计和杠杆进行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6.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
3.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
测量一根杠杆的长度和重量,计算其力臂和力矩。
2.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和力的测量方法的教学。
2. 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涉及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1节《力与运动》和第2节《力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a.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现象?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a.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a. 请简述力的概念。
b.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c. 请举例说明力的测量方法。
2. 答案: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扎实,但在力的测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595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024/2/3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
地球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 平面的倾斜,导致不同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从而影响季节变化。
28
天文现象观察及记录方法
2024/2/3
实验步骤
03
06
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绿豆生长的差异,得 出结论
8
植物繁殖方式探讨
2024/2/3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通过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过程进行繁 殖
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繁殖方式的比较
分析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及适用 情况
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森林、 草原、湖泊等。
动物适应性
探讨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环 境,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的选 择等。
2024/2/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动物对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等。
复习与测试
每个单元结束后设有复习课和单元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2024/2/3
02
植物生长与繁殖探究
7
植物生长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实验材料:绿豆、水Biblioteka 土壤、阳光、温度 计等02
04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举例说明。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变化过程的观察。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总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用途。
1.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物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力后的变化。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强调力的作用和力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力定义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案第三章:热现象3.1 教学目标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热现象的基本概念:温度、热量、热能的定义。
热传递的原理:热传递的条件,热量的传递方式。
热现象的实验观察:热传导、对流、辐射的实验观察。
3.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热现象的实验观察。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热现象的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课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3 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现象和结论: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课题:《做一个生态瓶》实验目的:1.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2.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3.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一、说明制作步骤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
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现象和结论: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课题:《光和影》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现象和结论: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实验名称:光是怎样传播的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三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夹子4个。
一、学生猜测光的传播路径,并说出推测依据。
二、验证光的传播路径1、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
现象和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课题:《光与热》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和受眼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实验步骤:一、猜测: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二、学生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现象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实验名称: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目的: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挂图实验步骤:一、讨论:他们谁被谁吃?1.出示“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的图片,请学生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2.分析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
3.大家来观察第一条食物链,谁能不吃其他的生物就能存活下来?再来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4.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示一条食物链二、田野里的食物网。
1.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在书上标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关系,学生们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指出这就叫做食物网。
3.出示课件,在这张食物网中,如果青蛙由于小朋友们的捕捉而减少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而引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现象和结论: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实验名称:阳光下的影子课题:《阳光下的影子》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激发探究光的兴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
实验步骤: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填好观察记录表一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5.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现象和结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课题:《光的反射》实验目的: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有关反射的图片、课件,潜望镜模型实验步骤:一、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二、做一个潜望镜1.教师利用潜望镜模型讲解原理及制作方法2.学生制作潜望镜现象和结论: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实验名称: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课题: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实验目的: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实验步骤: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a.讨论检验标准。
b.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c.展示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的水温。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现象和结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实验名称: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演示的影响。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镊子1个、烧杯1个;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象和结论: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目的: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水1瓶。
实验步骤:一、学生模拟实验:下雨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装置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2、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
3、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现象和结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实验名称:我们的小缆车课题:我们的小缆车实验目的: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2个,两大盒铁垫圈。
实验步骤:1、安装小缆车。
2、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
3、一个一个放垫圈,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现象和结论: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力而受到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实验名称:测量力的大小课题: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实验步骤: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学生尝试使用测力计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
现象和结论: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实验名称:运动与摩擦力课题:运动与摩擦力实验目的:用实验检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线绳1根、纸盒一个,砂纸1张,2块木板。
实验步骤:1、感受摩擦力。
用手在空中滑动,用手在桌面拖动,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2、用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他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现象和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实验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