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它包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 要素 的地域布局和组合 ) 和城市外 部空间结构( 城市在区域中的规模序
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 , 给城市 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 , 这种转型时期城市空 间结构的变化 引起 了越来越 多学者 的研 究兴趣 。
研究 领域 也不 断拓 宽 . 但主 要集 中在
能 的 空间 地域 系统 和 空 间组 织形 式 。
国外学者对城市 空间结构 的研 究较早 , 经历了形态、功能 、人文关 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 , 其理论体 系
日益 完善 。相 比之下 , 中国城市 空 间
结构研究起步较晚,2 世纪 8 年代 0 0
之前 . 主要是 对西 方 理论 与方 法的 还 引进 和 介绍 进入 18 年代 以来 , 0 9 中
划,
李诚 I (9 0一j男 . 北师 范 大学 城 市与 环 境 科 S 16 , 东 学 学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为 城 市 与 区域 博 研
刘艳军
李 诚 固
LU Y n u L h n -g I a -jn IC e g u
引 言
城 市 空 间结构 是城 市地 理学 、 城 市 规 划 学 以及 城 市经 济 学 研 究 的热
地 域 演化 过 程 。
相 互间产生的运动现象 .都会形 成
一
种空 间态势 ,它们在整体 中的结 合关系便产生一种多重空间。而对 各类空间的考察分析 .则强调空间 结构 中各 功能单 元之 间的关联性 , 也强调各单元动态序列 的空间变化。 本文认为 , 城市空间结构是各功 能单元 ( 经济活动 要素等 ) 在城市 内的空 间分布状 态 .是具有一定功
列和分布状态 ) 两个层次。本文研究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 .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摘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以期为长春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调控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对于各个地方领导和规划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调控进行研究,对于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具体内容包括: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应调控对策。
第二章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2.1 历史演变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其区域空间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早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长春城内外发展不平衡。
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长春城外开始出现新兴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2.2 现状分析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区扩张、园区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
城区扩张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人口的集中。
园区发展方面,长春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园区不断壮大,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长春市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长春社会发展状况

长春社会发展状况1.1.1 概述长春市,吉林省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
幅员20 604平方公里。
辖4县(市)6区: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
城市面积4 789平方公里,市区中心城区面积312.9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59万。
其中,市区人口363万,县(市)人口396万。
长春市是吉林省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1.1.2自然条件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2℃,最低为零下37.5℃,夏季,平均气温21.9℃,最高气温为37.3℃。
全年最大日降水量为98.8毫米,故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
1.1.3交通条件长春市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立体公路交通网络。
全市完成道路新建和扩建长度322.9公里,全市道路总面积达到5474.6万平方米,道路长度达到2572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7.65平方米。
另外,通过长春的高速公路有三条:沈哈高速(沈阳——长春——德惠)、长吉高速(长春——吉林)、长营高速(长春——营城子)。
此外,还有102 国道(北京——哈尔滨)和302国道(乌兰浩特——图们)贯穿而过。
以长春为中心,放射连接省内其他市(州)、重要经济区、出海入关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初步形成。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四大国际机场之一,也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
龙嘉机场为国内干线机场,现有国内航线80余条,港澳台及国际航线16条,基本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西南部分区域和国际部分主要城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长春的铁路四通八达,京哈、长白、长图铁路呈大十字型在这里相交,通达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每天都有从长春发往全国各主要城市旅客列车及货车,目前长春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长春市基本情况

自然概况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
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等46个民族。
长春地区自然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
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开展城市交通运输。
二是地耐力比拟好。
长春地区的地质根底比拟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根底设施建立。
地表形态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
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
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
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
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
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
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
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
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
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
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立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
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
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
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
西部微倾斜台地区。
位于分水高地西侧,中长铁路以西,长春市纺织厂以北,海拔220米。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春市而言,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区域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二、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 历史文化因素:长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区域空间结构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长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工业核心区为中心、周边分散发展的特点。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长春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引领了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为中心、周边产业链配套发展的空间结构。
3. 因素: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长春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以引导和调控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
4.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现状分析1. 区域分工不均衡:长春市区域分工不均衡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心城区,而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 城乡差距较大: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中心城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
3. 土地利用不合理:长春市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而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域土地利用不足。
四、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对策1. 优化区域分工:长春市应加强对不同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引导,促进全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长春

WINTER
Template
01
—长春
目 录
Template 一、长春市简介
二、长春市发展历程
WINTER
02
三、长春市的今天
03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
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科教文贸城市
发展目标2020: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
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
THANKS
13
.
长春市发展历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生产性城市 吉林省省会
10
长春市发展历程转型时期(1987- )
工业迅速发展 东北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 轻轨和道路交通建设 生心圆圈层结构为主,扇形和多中心结构要素为辅
长春城市空间结构:“摊大饼”式的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特征
预计城市发展规模
长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39ll平方公里
04
。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形态:'分散组团式'布局 城市结构:'多中心分区式'结构,
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 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 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 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 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05
长春市发展历程
06
一、清朝以前(-1898)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三、沦陷时期(1931-1945)
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7) 五、转型时期(1987- )
长春市发展历程 清朝以前-1898
07
长春地区古城的发展
清朝的封禁与长春厅的设置
长春市城市建设分析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一·围绕伊通河形成的 第一个城区——老宽城区,周 边商埠林立而起。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二·不断发展下形成了第 二个商埠聚集地,也就是第二 个城区中心——大马路。
城市建设 分析——
6 SWOT分析
【
长春,古称“茶啊冲”,汉译“天之城”, 北
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被誉为“北国春城 ”,有着深厚近代城市底蕴和众多“伪满”时 新
期建筑。
建
长春还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 】
国 春 城
雕塑城、科学文化名城和绿色食品城,先后获 古 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五·近代长春城市规划骨架 的确立源于日本统治期间的规 划思想。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现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 特别市。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 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国务 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 城市。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 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 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全境面积20604平方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 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 o.2 2005年6月JOU RN AL O F N ORT HEAST N ORM AL U NI VERSIT Y June2005[文章编号]1000 1832(2005)02 0117 05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曹传新1,2,韩守庆3,李诚固3,包红玉3(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3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 大都市区是当今城市发育到高级聚集阶段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长春大都市区资源禀赋、发展规模、产业空间、生态环境等形成、发育、结构的分析诊断,论述了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建议性提出了未来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的三种不同组织方案.[关键词] 长春大都市区;结构特征;空间形态;调控;方案[中图分类号] F291 1 [学科代码] 170 4520 [文献标识码] A二战以来,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已成为世界空间载体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1].纽约、东京、伦敦等成为世界性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出现了世界性的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外向化,城市功能日益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日益广域化,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等城市连绵带,以及依托这些城市连绵带的大都市区,譬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沈阳等.在这一进程推进的同时,我国大都市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在空间扩展上,大都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处于近域无序蔓延阶段,广域扩展严重不足.长春是我国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是我国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重现代化任务于一体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工业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并重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空间扩展形态上已经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因此,长春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应该如何构建调控,是当今长春市亟待解决的问题.1 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分析1.1 资源禀赋结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区位资源、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历史遗留的人文资源、较高水平的科技资源、以汽车为主导产品的产业经济资源、相对丰富的农牧资源,是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的资源禀赋基底.1.2 发展规模结构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约占全省1/10的国土,居住了全省约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近1/2的财富, [收稿日期] 2005 01 2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40)[作者简介] 曹传新(1973-),男,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李诚固(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发挥了全省经济中心功能.虽然长春大都市区各种主要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处于中等水平,有的甚至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长春大都市区各种指标的经济增长速率位居前列,存在潜在的、强有力的发展后劲.从城市人口要素集聚来看,长春大都市区域总人口占全省1/4,非农业人口占全省1/4,1972年中心城区再一次突破100万人口,跨入特大城市之列,在25年之内又突破200万,特大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每增加50万城市人口所需的时间段也在急剧缩小,这说明了长春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处于人口集聚的快速发展时期,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显著增强.1.3 产业空间结构1.3.1 部门结构1992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结构由此前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彻底退出了长春大都市区经济结构主导地位的历史舞台,实现了产业结构演化进程中质的跃迁,且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以后发优势开始进入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成为长春大都市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虽与第二产业相持平,但有上升趋势.长春大都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生活发展处于小康水平或中下等收入水平,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体上来说,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加工制造型产业结构地域类型,加工工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跨越到农牧结合的二元复合结构;现代养畜业已成长为与种植业并驾齐驱关联紧密的支柱产业部门.长春大都市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3强提升到了2003年的4/5,2003年占有长春市工业增加值的近3/4,长春市GDP的2/5,占有长春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 6.因此,长春市仍然是全国重要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中心,交通运输制造业是长春市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金融保险、教育科技、中介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还未上升到主体地位.第三产业仍处于传统服务业阶段[2],但已经呈现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趋势.1.3.2 空间结构目前长春大都市区市区11%的全省人口,占据了全市90%多的工业经济总量、全省约60%的工业经济总量、全市54%的固定资产投资、全省23%的固定资产投资、全市83%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全省的31%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见表1).总体上来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表1 长春市主要经济指标空间关系分析表%经济指标1999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2000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2001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年末总人口41.46 10.8041.8511.1042.23 11.10工业总产值92.6940.4093.7057.3094.3059.10固定资产投资51.2920.1052.7621.3054.072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82.2929.781.8828.8083.2831.00从近几年发展态势来看,在全市、全省范围内,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有继续极化的趋势,城乡经济总量差距在继续拉大.长春大都市区市区经济密度最高,是平均值的41.9倍,是其他县市的100倍以上(见表2),所以,中心城区成为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另外,沿哈大线的德惠市方向,在外县市经济密度是较高的,而沿长白线的农安县方向、沿长图线的九台市方向及榆树市的经济密度是偏低的.综上所述,长春大都市区属于典型的单核集成型城镇地域组合类型,产业空间聚集形态是典型的工业枢纽型,空间形态分布呈现点轴辐射型组合趋势[3].1.4 生态环境结构由于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市域原生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以农田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无论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长春大都市区而言,重建新一代结构布局、功能都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从整个区域来说,尚未形成生态控制区、生态敏118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感区、生态建设区等生态区域系统,这些生态区域系统之间的生态廊道、生态景观节点、生态网络轴线等都尚未形成.表2 2001年长春市各县市GDP 经济密度指标对比分析表县市名称土地面积/km 2GDP/亿元经济密度/(万元/km 2)长春市205711003.0487.58市辖区3583731.220407.48农安县472480.7170.83九台市337541.9124.15榆树市543078.6144.75德惠市345970.6204.11从生态系统自身来说,生态元素仍然还没有进入到产业化进程,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态产业系统,那么,长春大都市区就没有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生态结构地域类型就很难形成.这也是与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的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吉林省是国家建设的生态经济省,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承担着重大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任务.2 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2.1 基本原则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范围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范围、周围县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持作用,将区域经济联系作为都市区范围确定的首要原则.根据国内外经验,长春市都市区的半径距离确定为40~60m in 距离(利用快速交通道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农安、德惠、九台、双阳市应当成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的组成部分.榆树市虽然行政属于长春市,但榆树的政治经济中心距长春较远,榆树不应属于长春大都市区的范围之内,但五棵树镇可以作为长春大都市区的重点城镇.对公主岭市的考虑应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强调要注意长春市西南方向的扩展及与四平市的经济联系.东北 西南既是长春市的主要产业轴带,又是主要对外通道,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必须考虑公主岭市.伊通县作为伊通河的上游,对长春市发展具有生态影响作用.伊通县是长春大都市区的南出口,伊通县的营城镇可作为长营高速公路的主要枢纽.将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棵树作为重点城镇的主要目的是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奠定基础,也为大长春规划与小长春规划留下接口.2.2 总体思路中心突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等级规模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网络状城镇空间体系,网络城镇是现代城市的组织方式.轴带延伸、圈层扩展:依托交通干线进行轴带空间开发与空间延伸,围绕各级城镇进行圈层空间扩张,在此基础上形成圈层扩展的都市区空间体系(核心圈、外围圈).产业集中布局: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和产业空间布局基础,形成城市南北职能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尤其是强调工业用地布局北上的变化趋势.强调长春、吉林两市的互动与整合发展:依托长吉交通干线,形成两市在要素、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的相互作用区域.强调生态空间建设:突出生态开敞空间的作用,建设生态区域与生态廊道[4].3 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组织方案大都市区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域共同组成的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大都市区既119第2期曹传新等: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120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现代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3.1 方案一: 双环、多核、三区、双轴、辐射组群 空间发展形态结构双环:第一是核心圈,由龙家堡、奢岭、米沙子、合隆等中心城市周围的重点发达城镇组成(与中心城市30min距离),是中心城市辐射最强烈、城市空间扩展首选的区域,也是城市新的组团选择地域.第二是外围圈,由九台、德惠、农安、双阳、公主岭、伊通等中心城市所辖县城及所吸引的建成构成,距中心城市60min的距离,所辖城镇作为未来长春大都市区卫星城镇的选择地.多核:是指中心城市、各县城所在地城镇、核心圈内的重点城镇.三区:长吉整合区,作为长春大都市区及全省对外联系、空间扩展的 钥匙 ,长春、吉林两市相互作用的重点空间;北部工业拓展区,作为中心城市工业扩散、县市域工业集聚区;南部生态发展区,作为行政、居住、教育、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态产业集聚区.双轴:一级轴带哈大轴,作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主轴带,起到连接三区的作用.二级轴带长吉 长白轴,作为大都市区东西向的轴带,起到连接东西的作用.辐射组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哈大交通线为主要伸展轴线,形成包括农安、德惠、九台、双阳、公主岭、伊通县市区在内,涉及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颗树等重点城镇的轴带带动、圈层分布的大都市地域[5].3.2 方案二: 二个城区、二条伸展轴、二条生态带、一分团 空间发展形态结构二城:主城区,即现有城区,城区工业用地扩展的的主导方向为东北 西南向,而居住用地、生态产业用地的扩展方向是南部、东南部.主城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核心区消肿,片区中心的培育,缓解大都市区交通紧张状况.副城区,即越过绕城高速公路,在南部建设新城,新城的建设时间8~10a,每年开发的面积10km2左右.新城的控制面积可在230~260km2,建成区的面积控制在120~150km2,新城人口规模120万左右.新城的职能是行政、居住、教育、旅游、商务、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定位是山水林生态型现代化新城.二轴:一是纵贯南北的大都市区空间扩展主轴线(人民大街向南北双向延伸),作为主城区与副城区的主要联系通道,使大都市区扩展的主轴线更加鲜明,也可以作为大都市区的主要景观轴带,将历史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全国城市空间布局中形成长春特色.二是西南 东北的大都市区产业轴,西南方向主要围绕一汽进行扩展,建设国际汽车工业城;东北方向扩展主要是满足 经开 的用地需求,首先在绕城公路内扩展,然后越过高速,进一步向东北方向扩展.二带:一是与大都市区产业轴并行的都市郊区生态公园带,该带是将长春市的卡论湖、净月潭、新立城三大生态单元连接起来,形成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这一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可以构成长春的城市特色.郊区生态公园带的功能是城市生态,保护都市产业轴,为人们提供生态休闲空间,发展都市旅游.二是呈西北 东南向的大都市区生态绿带,作为都市主要的生态廊道,东南方向的生态绿带已经基本形成,重点是建设西北方向的生态绿带.一分团:龙家堡分团,利用机场建设的机会,依托龙家堡、卡伦、东湖等城镇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工业,建设大都市区东北部工业组团.促进长春、吉林两市的整合、一体化发展[6].3.3 方案三: 城市绿心、主团与分团、井字型空间、南北产业 的空间发展形态结构城市绿心:指净月潭森林公园,将之作为全市的生态中心,转变现有生态空间结构,体现现代都市发展的生态理念.如此规模巨大的绿心在全国并不多见.主团与分团:主团是指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集中连片的城区,为现有老城区的适度外延,主要是西南部汽车产业园区(在现有20km2基础上开发80km2),东北部80km2 经开 的空间扩展.在南部、东南部20km2的居住区域建设.分团包括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棵树等城镇,这些城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龙家堡可能最早发展起来,五棵树的发展要给予特殊的政策[7].井字型空间结构:由4条交通干道构成,即延伸的人民大街、新建的新机场 劝农山 奢岭道路、新建的合隆 卡伦 新机场道路、新建的永春 新立城 奢岭道路.井字型空间结构体现出都市向南、向东扩展的方向,净月潭作为城市绿心的空间发展形态.井字型空间结构有利于都市区用地的规整划分,有利于形成都市区空间的成片开发,节省建设投资,有利于大都市区中心的发育与壮大.南北产业空间:北部区作为今后大都市区工业用地空间,反映都市工业北上的发展趋势;南部区作为今后大都市区行政、居住、教育等非污染性都市用地空间.综上所述,方案一强调都市区域圈层化的结构特点,方案二强调都市新城建设的结构特点,方案三强调都市生态功能建设的结构特点,所以,三个不同空间发展形态结构都体现了各自的调控主导方向和特色.根据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分析,近期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宜采用方案一或二,强调都市的经济建设功能;远期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宜采用方案三,强调都市生态建设功能.不管采用什么空间发展形态结构,都要体现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态建设的和谐调控目标.[参 考 文 献][1] 曹传新.我国数字城市规划的宏观背景及理念体系[J].经济地理,2002(5):580.[2] 娄晓黎,谢景武,王士君.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3):101-107.[3] 长春市统计局.长春市统计年鉴(1978 200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 2004.[4] 韩守庆.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2004(9):81-84.[5] 李诚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城市规划,2004(5):31-36.[6] 王祁春.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1(1):81-88.[7] 丁万钧,李诚固.基于全球化环境平台的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3):108-114.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and maneuverabilit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about metropolitan area of C hangchunCAO Chuan x in 1,2,HAN Shou qing 3,LI Cheng gu 3,BAO Hong yu 3(1.College of En vironmental S ciences,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China Academy of U rban Planning and Design,Beijing 100044,China;3.College of U rban an d Environmental Scien ces,N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Abstract:T he metropolitan area is one of the spatial ex pressional forms that now adays urban development reaches the advanced agglomeration stage.Throug h the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the structures of form ing and development about natural resource endow ment,the scale of development,industrial space and ecologi cal enviro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the tex t expounds upon the regulating principles and overall thinking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And the paper also propositionally puts forw ard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org anization scheme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about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 in the future.Keywords: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 chun;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spatial morpholog y;maneuverability;scheme(责任编辑:方 林)121第2期曹传新等: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