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起源几种说法
春节的由来和来历

春节的由来和来历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正月节、年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夏历中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便开始庆祝春节。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和来历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以及民俗传统密切相关。
一、起源与传说关于春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种凶猛的神兽“年兽”来到各个村庄,它经常在除夕夜出现,吃掉人们和家畜。
人们无法抵挡年兽的攻击,于是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对抗年兽。
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和噪音,于是在每年除夕夜,人们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
这个习俗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节。
二、历史渊源春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朝时期。
周朝时的春节被称为“岁首”,主要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和收成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春节。
自古以来,春天是一个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人们在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好运的希望。
三、传统习俗春节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节日,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庆祝新年。
比如,给长辈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舞狮等。
同时,人们还会合家团圆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年糕、饺子等。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戏曲等,让人们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四、文化意义和影响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节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体现,强调家庭团聚和亲情。
其次,春节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
此外,春节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文化节目,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结春节的由来和来历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珍视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都会迎来这个喜庆的日子。
那么,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1. 起源与传说据历史记载,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这便是春节的最初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丰盛的家庭聚会,人们欢度新年,祈福来年的健康和幸福。
除了这个起源外,春节还与许多传说故事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
年兽每年在农历除夕夜都会出来吃掉村庄的人和牲畜,给人们带来恐惧。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声音,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点燃鞭炮,以驱赶年兽。
这就是过年时红纸、灯笼和鞭炮的由来。
2. 春节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民俗和习惯。
这些习俗和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节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农历除夕夜的晚餐,家人齐聚围坐一桌,辞旧迎新,共享团圆。
年夜饭菜品丰盛多样,象征着来年的幸福和丰收。
(2)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发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表示祝福和好运。
红包通常用红纸包装,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3)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为了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习俗源于对古代怪兽年兽的传说,如今已演变成为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
(4) 春联、灯笼:春联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灯笼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5)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常常出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舞狮和舞龙寓意着驱邪和祈福,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
3. 春节的意义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一)春节的辞源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与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虽然学术界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例如“腊(蜡)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等,但是并无充分证据。
春节应该是起源于人们农业生产周期的掌握,又因与历法相合,人们在农闲时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将庆祝丰收的习惯变成固定的节日。
从古至今,春节有许多种称谓,历代王朝里提到的春节一词并不是新年岁首。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后汉书·杨震传》,书中记载“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这里的春节指的是立春之日,并不是指现代春节所指的时间点。
后来南北朝时,人们用春节指代整个春季。
现代所说的春节指的是古代新年岁首,一般称作“元旦”或“过年”,又称“开年”、“正旦”等。
据《尔雅·释天》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这里的“岁”、“祀”、“年”指的就是新年岁首,夏朝的新年岁首为正月初一,商朝的新年岁首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的新年岁首为农历十一月初一。
将新年岁首时间改为正月初一是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此后历代沿用。
古代的新年岁首的称呼用“元旦”最为普遍,“元”字在古代解释为“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开始”、“第一”;“旦”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旦”表示“日”刚刚升到“一”上面,也就是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是日之朝;农历正月初一既是月之朝又是年之朝,称为“三元”,“元旦”这一称呼对古代的新年岁首描述最为准确,所以,新年岁首的称呼用“元旦”最为普遍。
随着辛亥革命胜利,政府规定全国上下实行公历,将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但农历仍在民间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规定中国使用世界通用公历,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春节习俗是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固定下来的民俗形式,也是春节主要的节日元素,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
涂尔干认为:“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
春节知识点总结

春节知识点总结一、春节的由来春节,又称中国传统新年、年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起源于夏朝,最初为端午节,后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
根据民间传说,春节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年兽的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兽”,每逢除夕夜便出来吃人。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竹,于是就在除夕夜用红色的对联、贴红纸、放爆竹,以驱除年兽,并且在除夕夜守夜吃饺子(饺子是寓意着吉利的食物),以此来守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二、春节的庆祝方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也是最喜庆的节日之一,庆祝方式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活动和习俗。
1. 春联和对联每逢新年,中国人会在门上贴上春联和对联,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
春联一般写上祝福的话语,如“大吉大利”、“步步高升”等,而对联则是以对仗的方式写下各种吉利的话语,用以祈福。
2. 守岁在中国,守岁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意味着守护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守夜,吃饺子,聚在一起过年,以此保平安、求吉祥。
3. 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是非常重要的习俗。
中国人认为,团圆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是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因此在春节期间,家人都会回家团聚,并且享用美味的菜肴。
4.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访亲问候家人和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春节习俗。
人们会相互走亲访友,互相道喜问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5.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们送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红包里通常装有一些钱,象征着长辈对晚辈们的祝福和好运。
6. 烟花爆竹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放烟花爆竹来庆祝节日的到来,烟花爆竹的呼声和灿烂的烟花彩礼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7.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以求吉祥和祈福。
8. 元宵节春节结束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元宵节,人们会一起庆祝,吃元宵,猜灯谜,观灯展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2024年春节介绍(多场景)

春节介绍(多场景)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正月初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和繁荣。
本文将详细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美食和现代庆祝方式。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岁星纪年法”。
古人观察到,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2年,因此将木星称为“岁星”,并根据其运行周期来纪年。
每年岁星运行到一定的位置,就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后来,人们将这一观测与农历相结合,形成了春节这个节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扫尘:在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象征着扫除旧年的霉运和不幸,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贴春联: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人们将春联贴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家庭幸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爆炸声可以驱赶邪恶和不幸,带来平安和吉祥。
4.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夜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聊天,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5.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新衣服,向长辈、亲友和邻居拜年,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6.发红包:红包是一种装有压岁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三、春节的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丰富多样的美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包括:1.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饺子中放入各种馅料,如猪肉、韭菜、虾仁等,寓意着新年的丰收和吉祥。
2.年糕: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食品,象征着年年高升和进步。
人们会将其切成片状,煮、炸、蒸等多种方式食用。
3.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会在汤圆中放入各种馅料,如芝麻、红豆等,寓意着新年的甜蜜和幸福。
春节说法起源

春节说法起源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称为"年节",是中国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习俗。
以下是几种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
1. 岁寒三九:据说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岁寒三九传统。
古人相信岁寒三九时寒冷的天气会导致人体脾胃功能减退,容易引发疾病。
因此,在每年的岁寒三九,人们会举办祭祀活动,祈求新一年的健康和好运。
2. 寒食节:春节与寒食节的起源也有关联。
古代中国历法中的三月初三是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扫墓并举行各种传统活动。
后来,由于寒食节的日期与传统的农历新年接近,逐渐形成了将两个节日合并庆祝的习俗,也就是现在的春节。
3. 守岁传说:关于春节起源的另一个传说是与怪兽“年”有关。
相传,在每年农历新年的夜晚,怪兽“年”会出来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
人们发现,怪兽畏惧红色、火光和响声。
于是,每到农历新年的夜晚,人们会张灯结彩,放烟火,敲锣打鼓,以此驱赶怪兽,保护自己。
这个传说也成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贴红纸等习俗的起源之一。
总的来说,春节起源有多种说法,每个地区和家庭都可能有自己的传说和习俗。
不过,春节的核心意义是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幸福和吉祥。
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的年末,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希望和团圆。
在中国的文化中,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为了更好地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传说,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神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代,夏代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在农历年末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春节的形式。
二、传说与民间故事1. 年兽与除夕夜传说中,除夕夜是年兽出没的时刻。
年兽是一种长有獠牙、有着龙身虎爪的凶猛动物,它寄居在深山洞穴中,平日里不敢出口。
然而,听到炮声、爆竹声和烟火声后,年兽开始出来吃掉家畜,甚至伤及人类。
于是,人们开始在除夕夜放鞭炮和点燃烟火,以此来驱赶年兽,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家人。
2. 祭拜祖先春节期间,人们也进行祭拜祖先的活动。
根据传说,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与血亲相会,享受着子孙们为他们所准备的祭品和香火。
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在家庭中设有祖位,摆放祖先的牌位和照片,并燃香献祭。
这种活动既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整个家族团聚的象征。
3. 红包与年兽的赶走还有一个传说与春节的红包有关。
传说中,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年除夕夜都会出现在人们的家中,吃掉他们辛辛苦苦努力积攒的东西。
人们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和火光,于是他们开始在除夕夜点燃红色的火把,并将火把挂在门口,用红色的布料装饰家中。
逐渐地,人们发现将钱放在红纸封包中,并送给家人和亲友,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这个习俗就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压岁钱”。
三、春节的习俗1. 除夕团圆饭春节的除夕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这称为除夕团圆饭。
其中,饺子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家人团聚,共进美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2. 贴春联和扫尘在春节前夕,人们会在大门上贴春联,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祝福。
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春节的由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
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着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今,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风俗风俗有哪些1、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很多兴盛快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实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他们对将来的盼望。
2、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聚”和“吉利如意”的意思。
2022春节放假时间支配2月11日2月17日放假,共3天。
作为流传千年的盛大节日,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大家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应当是关于“年”的传奇。
据说古代有一种凶狠的巨兽叫“年”,这种猛兽平常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消失在人们居住的地方,它们特地捕食家禽家畜,有的时候甚至会伤人。
长此以往,人们为了保平安,摸索出了“年”出没的规律,发觉这种猛兽,每隔365天就会在人类多的地方消失一次。
为了驱逐年,人们每隔365年就会提前聚在一起吃饭,把家里的东西都藏好,接着拿出火把聚在一起,遇到“年”就欢呼着用火把吓跑,整整熬一个晚上。
因此“过年”的传统就此诞生,人们也就有了熬夜守岁的风俗。
春节为什么要走亲戚传奇年兽是民间的恶兽,会吃人坏破庄稼,通常会集结全村人的力气一起把年兽赶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节源于腊祭说 春节源于腊祭的说法颇为流行,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就是这种观 点的主要代表之一。
春节源于原始社会合祀众神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 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人们在岁月末用自己一年的收获来报祭祖先、 报祭众神,并祀来年丰稔,称腊。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 年。
春节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 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段宝林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 说春节是中国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 古的蜡祭。
二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 王娟老师主要持此观点。
王娟老师在《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二集《中国的春节》一文中 指出从春节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看,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 古代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
所谓巫术仪式,就是原始人相信,通过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 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
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例如饮食、祭祀、装饰、娱乐、游艺,以 及春节期间的种种禁忌,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禁忌,都是围绕着 辟邪祈吉而展开的。
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 平安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 祝活动。
三春节源于鬼节说 此观点主要在徐华龙先生的《春节源于鬼节考》一文中。
徐华龙先生认为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 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 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老人和 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
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崇……一旦人们 跨越了这样具有神秘色彩、使人战栗的节气,才会深感庆幸,欢呼雀 跃,相互道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固定下来……因此,我们可以 断言,春节的欢度是因胜鬼的缘故。
四有关春节的两个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 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 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 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 积极意义。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祸害的想象中的 残暴动物。
关于年有很多传说版本,有的说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 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也有的说,年是一种每到除夕便会出来 伤害人和牲畜的凶残动物,而后一种是流行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也 有不同的版本 一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 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 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 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 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 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 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 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 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 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熬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 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 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 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 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 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 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 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 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 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 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熬年。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
村落。
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
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
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 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 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 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 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 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关于春节起源几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