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苏轼在词史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在苏轼出现之前,晚唐五代词人写词只是在诗余之时,或是游戏之作,写成之后也是“随亦自扫其迹,旦谑浪游戏而已”,是为小道;同时,内容也受传统观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属于“艳科”。
即使到了宋初,文人也是将之视为曲艺之类,无法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而到苏轼之时,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
一、“诗词同源说”——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苏轼首先在理论上对词加以改革,他提出了诗词同源说,认为诗词本为一体,词是“诗之苗裔”。
他在评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时,说“不减唐人高处”;也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由此可见,苏轼认为诗与词只是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而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故而,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他“以诗为词”的写词手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所谓“以诗为词”,诗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的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首先,在题序上的开拓,由于苏词之前的词,多为应歌而言的代言体,词有调名即可,而苏词是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作,所以词作所抒为何情或为何事而发,都必须有所交代,同时又因词为抒情之作,不适合叙事,故而苏轼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构成一个整体。
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既交代了时间、原因,也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怀念对象;另外,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的小序是用来记事,文本则重抒发情感。
苏轼题序的应用既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原因,便于后人研究,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另外,苏轼“以诗为词”还大量用典。
这种词中用典是一种替代性、浓缩型的叙述方式;也是一种曲折委婉的抒情方式。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
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
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
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
①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是宋代词派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他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首先,苏轼提倡以人为本、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写作风格,强调词的性情,注重感染读者。
他认为词语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物,体现生活情趣,这些都应该是词作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他的词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丰富多样的主题,还兼顾了音韵、律味,是以旧体新韵、振奋人心的佳作。
其次,苏轼在字调、韵律、音乐等方面对词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张注重音韵和律味,对五言词的韵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排比乐章”,提出“变文调章句”的创作方法,同
声合唱、齐奏乐曲等也在他的推崇下得到了广泛发展。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重要的词论,例如《江城子·滕王阁序》、《赤壁怀古》等,这些词论不仅是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更表达了对宋代词派的看法和对词艺发展的期望,成为后人研究和发展词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家,不仅是宋代词派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对词艺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影响深远。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1000字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以诗文散文闻名于世。
其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格苏轼的词,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细腻、柔美,而是以豪放、奔放、写意的词风著称,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这种词风格极具个性特色,富有思想性、哲学性和社会批判性,对后来的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中就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豪放派的词句,表现了他的游尽天下之意。
二、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苏轼的词中,景物描写十分生动、真实,用词精准、细腻,有些雄浑豪放,有些温情脉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他不仅会描写天空、河流、群山、树林等自然环境,还会描写鸟兽、鱼虫等动物,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叹息。
三、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识形态苏轼的词中充满了新意、新意象,例如《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处”,这种“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当时是新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意识形态,他反对形式主义、思维僵化,主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如“以我观众,夫子何必曲而直,五石墨写,竹简帛题”(《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军白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他对于个性和自由的重视。
总之,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格,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新的传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传统。
他提倡“咏物词”,并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物语词,如《赤壁怀古》、《水龙吟》等,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苏轼注重词的平仄、韵脚、字音、谐音等,不断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他还注意描写感情细节,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刻。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代表作,更是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3. 形成“苏门四学”
苏轼的词学影响深远,形成了“苏门四学”,即“道、格、意、境”。
他提倡词以“道”为本,以“宁静致远”为核心的“道学派”;注重平仄音律和文字艺术的“格律派”;注重内容表达的“意境派”;追求词与诗相统一的“文化派”。
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对于后世的词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学成就非常卓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和内容,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他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
风格:
?在苏轼以前,词坛基本上是“婉约”风格一统天下,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词作突破了这一拘束,但始终未形成开宗立派的新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苏轼却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性的开拓,出现了“豪放”风格和“旷达”风格。
?苏词风格之驳杂,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
苏轼豪放词基本特征是不受声律束缚、题材广阔宏富、笔势纵放、气象恢弘。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苏轼的一些作品中描写自己面对自然的感怀今昔,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突破:
1.开创了豪放词风: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着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4.语言创新: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
《水调歌头》: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水龙吟》:
苏词向以豪放着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总结: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