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合集下载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摘要: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北宋灭亡后,宋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关键字:1、苏轼; 2:宋词; 3:豪放派;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豪放词派的创立。

这是他迥出于人前而给后世巨大影响的重要方面,表现人类智慧前进了大大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改变了传统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与婉约词派一起成为词坛的两朵奇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充满了脂粉气,多为歌舞娱乐助兴的工具,其题材极其狭窄,内容单一,诗风柔糜。

而词到了苏轼手中,一洗旧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题酒边词》)元好问评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学,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新轩乐府﹒引》)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充实词的内容,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远大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苏轼的成就介绍

苏轼的成就介绍

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那么苏轼的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成就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x诗文x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浅谈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谈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名家众多,星光闪耀,而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从今存的300余首词作看来,苏轼的丰富的创作不尽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点,还把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使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词风到词境,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生命。

词发展到宋代,系“艳科”之列,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所以“诗庄词媚”是文人们的共识,而苏轼却“以诗入词”彻底打破了词“艳科”“情语”的传统,将常见于诗的感怀、记游、说理等,都融入词中,将凡是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都借词来加以表达,这使得词的表现功能得到大大的扩展,并开创了豪放之风。

一、苏轼在词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是指将词所反应的生活内容的扩大。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而苏轼却毫无顾忌的将那些别人认为不适宜与用词来描写的事情写入词中,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沉浮,各地的游记,山川景物,农田茅舍等,这些都是前人较少或不曾涉及的。

他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雄健之笔,来抒发纵马扬戈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的清新笔调,显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中一派恬淡的田园之风,来描绘农田的生活气息;他也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中的英雄形象与自身形成对比,即激起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其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可以说,苏轼是“无意不可用,无事不可言”1,凡是能写进诗文里的,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就连对社会政治观点和对于时政的看法,都隐约的表达于词中。

总之,苏轼词中的一些题材和主题,是从温庭筠,黄庭坚等词人的作品中所找不到,确实历代诗人作品中常见的。

二、苏轼在词的意境与风格上的创新传统词人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男欢女爱,所以多以清丽婉约为本色,常用比兴手法,虽有词含寓意,但是境界狭小、风格纤弱。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

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关键词】‎词、变革、‎词风、词体‎解放、豪放‎、表现功能‎、艺术品味‎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

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

‎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

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

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

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农村之词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

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

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

(三)言志之词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

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

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同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

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不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

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

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

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深入。

”同时,苏词的部份作品还深入探索人生哲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四、改革创新,开创“豪放”词风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当词人一量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

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

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综上所述,苏轼在艺术成就上对中国词坛有重大贡献。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地位,开启了豪放词风的先河,他让词不再局限于音乐,更是表达词人内心情感的依托。

苏轼作为北宋词坛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