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李煜对词的贡献

李煜对词的贡献

李煜被奉为宋词的开山之祖,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词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

李煜使词从传统的花前月下甜蜜蜜的情爱,走进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反映了他的家国和他自己命运的巨大变化,使词摆脱了传统的狎妓宴乐、曼声吟唱,而成为言怀述志的新诗体。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活》中评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也就是说,李煜把词从“伶工”歌妓手中解放出来,而变成士大夫(即文人)们抒情言志的载体,使词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和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情,冲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提高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宋初词坛。

第二,由于题材内容的扩大,使词的表现技巧和手法、也大大地丰富起来。

首先,李词既不用典故,又不雕琢藻饰,而是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倾泻自己的深哀剧痛。

这与以前词人往往要通过女人不幸遭遇,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大不相同,对后来豪放派词有很大影响。

其次,李煜善于用白描手法,一方面表现人物言谈举止,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个性鲜明,情态传神;另一方面是简笔淡墨,点染景物,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抽象的故国之思,融入具体的景物中,抒与了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

由于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填词,李煜词的风格是清丽疏朗扭转了花间词香软浓艳的词风。

此外,他还善于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如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绵绵悠长,无穷无尽;用“流水落花”,来比喻欢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等等。

第三,李词语言朴素、自然,明净优美,接近口语。

如“帘外雨潺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等,简直是寻常白话,这就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雕琢习气。

李煜通俗而精美的语言,给予宋代词人如柳永、李清照很大影响。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1081-1135),唐朝文学家、诗人、古典音乐家,为宋元明后诗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文章门下四有妙手”。

自宋黄元、马致远开始,至南宋后期,李煜被许多诗人视为“宋王”。

他被誉为“千古之春、诗家独步的奇士”,是唐宋时期诗坛的佼佼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上,其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诗作,“赋”、“悼亡”、“柳毅”等诗歌成就卓著。

他为宋元明后诗人而创造的新颖艺术技巧,启发了三朝诗人的创作,给唐宋时期的文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诗歌富有创造性、情趣高雅,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同时也有别出心裁、自在流溢的理论内容,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文艺体系,特别是在“赋”诗中,形式四边拓展,概念无限写,创作出一批集大成、形式新颖、诚意深远的赋诗,使其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模范。

除了诗歌创作以外,李煜在中国传统文献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把古史和现代话题放在一起,用充满创造力的言辞来重新演绎中国文学史上的传统叙事,用一种叙述性的方式来充实古典文学,是一位成功的书写者。

三朝后期的诗歌发展,李煜的著作和智慧也被人们所赞赏,被誉为“文博谈,穷才似神”。

他完善了古典文学体系,产生了“古与今结合”的文学新思潮,促进了唐宋时期文学界的进步发展,尤以提高文学水准而为人所熟知,并且被公认为“诗家宋庆之前最显赫者”之一。

总之,李煜是唐宋文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在古代文学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诗歌、文学等文艺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功不可没。

他的著作将frame《宋诗续集》,使其成为宋代文艺的经典,带来的艺术成就至今仍举世瞩目。

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

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

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的词:“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这一评价准确地描绘了李煜在词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李煜是南唐第三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帝王到囚徒的巨大落差。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他的词具有深刻的感慨和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词以“真”为特点,真情流露,用血书写,这在《人间词话》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王国维的评价中,李煜的词超越了传统伶工之词的局限,展现了士大夫的雅致和深度。

他的词气象万千,无论是描绘宫廷生活的繁华,还是抒发对人生的感慨,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李煜的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李煜的全部诗词

李煜的全部诗词

李煜的全部诗词摘要:一、李煜的简介二、李煜的诗词创作特点三、李煜的诗词主题分类1.爱情主题2.自然主题3.抒怀主题4.历史主题四、李煜诗词的艺术价值与影响正文: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在位期间,南唐国家已经衰弱,面临着各种政治和经济问题。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李煜却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

李煜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其优美的词句、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脍炙人口。

其次,李煜的诗词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自然、抒怀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在李煜的诗词中,爱情主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他的爱情诗词既有对宫闱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平民生活的感慨。

其中,《长恨歌》和《相见欢》等作品,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痛苦,表达了李煜对爱情的无尽感慨。

自然主题是李煜诗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的自然诗词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通过对山水、花草、日月等自然景物的赞美,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如《浪淘沙·北戴河》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抒怀主题是李煜诗词的灵魂所在。

他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忧虑和悲愤,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如《虞美人·听雨》中“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名句,表达了李煜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历史主题是李煜诗词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他在作品中对南唐的兴衰、历史的沧桑进行了深入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如《乌夜啼》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名句,表达了李煜对南唐命运的无奈。

总之,李煜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
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深情苦楚而著称。

下面列举一些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自抒忧愁,深情苦楚
•李煜词充满了自抒忧愁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怨和痛楚。

他借词抒发心中之情,笔触纤细却表达深刻,让人
感受到他的忧伤和痛苦。

•他的词作往往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和无尽哀怨。

他的词语饱含情感,激荡着读者心中的情绪。

豪放洒脱,意境广阔
•尽管李煜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但他的词作却不乏豪放洒脱之气。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忧愁寄托于广阔的意境之中,使其情感显得更加凄凉壮美。

•李煜以秋天、夜晚等寓意广阔的意象来烘托自己的痛苦情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形成了意境宽广的艺术效果。


种手法使他的词作既自然流畅又富有诗意。

显达其才,自成一家
•李煜的词作在南宋以后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唐之绝艳也”。

他以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才情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煜深受王安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词语简洁明快,运用了许多新颖的表达方式。

他善于把握词牌的特点和音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及他独有的艺术手法。

总结
李煜词的艺术独具特色,以自抒忧愁,深情苦楚为主题,同时兼
具豪放洒脱和深邃广阔的意境。

他的词作凭借独特的才情和艺术天赋,在南宋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词作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痛楚,却又不乏豪放洒脱之气,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世界。

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

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

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李煜,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南唐国君李煜人物生平李煜,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

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对后世影响亦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

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

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

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

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

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

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

李煜对词的贡献

李煜对词的贡献

李煜对词的贡献1. 引言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字重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诗人。

他被誉为“南唐之宗”,对宋代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2. 李煜的生平李煜出生于江南世家,自幼聪明好学。

他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了文学和音乐方面的天赋。

后来,他继承了父亲李昪的江山,并成为南唐国王。

然而,由于政治和战争的压力,李煜最终被北宋所灭。

3. 李煜对词的贡献3.1 发展词牌李煜是中国古代词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在创作词曲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和改革。

首先,他发展了许多新的词牌,并且改进了旧有的词牌形式。

他的词曲作品更加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使得词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2 表达情感李煜的词作品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特点。

他在词中常常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包括爱情、离别、忧愁和对家园的思念等。

他用细腻而真实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爱情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复杂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3.3 形成南唐派李煜被誉为南唐之宗,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创作的词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南唐派词。

南唐派以其绮丽、豪放、浪漫和婉约而闻名于世。

它对后来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4. 李煜名句赏析以下是几首李煜创作的著名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以梧桐树和细雨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之情。

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和婉约的词句,李煜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水景色,并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5. 结论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在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品。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引言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字重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才情著称于世,被誉为“李清照之后宋代第一名儿词人”。

本文旨在探讨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揭示其对中国文学及后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1.李煜词的时代背景李煜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动荡不安,各个政权更迭频繁。

面对混乱与不安,文人们常常把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以表达内心的愁苦及对乱世的不满。

而李煜的词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2.李煜词的艺术特色2.1感情真挚李煜的词以情感真挚著称。

他的词语表达深沉而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他在词作中巧妙地运用意象和描写,将自己流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

2.2反映社会现实李煜词作中也折射出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

他对战乱、别离以及宫廷生活等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描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与不公。

2.3音乐性强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音乐性的强大。

他注重词的音韵与韵律,选词考究,词调动听,给人一种乐曲般的感受。

他的词往往可以通过音乐来演绎,成为了后世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

3.李煜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李煜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词作为南唐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南宋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李煜的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结论通过对李煜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煜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文学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的词不仅开启了后世文人以个人情感为创作主题的先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音乐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曲虽苦,充满着李煜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爱情的追求,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力将永存于世,成为传世佳作,为后人所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

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

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

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

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

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

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

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

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

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

酷好文辞,多所述作。

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

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

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

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

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

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

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

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

小词不小,语浅意深。

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

"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

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

"胭脂泪"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

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桃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桃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桃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桃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长相思》:一重山。

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

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对“花间”派的语言进行多方面的革新。

1、不镂金俪玉、刻意雕饰李煜作词很少使用修饰成分,尤其避免使用“珠”、“翠”、“兰”、“香”、“绮”、“罗”、“锦”、“绣”等词语。

2、不堆砌实词,使用虚字入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后期小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尽的哀愁。

陆游《避暑漫游》中记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

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宋)太宗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词人为写词、抒怀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词人从对现实俘虏生活厌倦写起,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那“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胭脂泪,留人醉”(《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往事一桩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往事的回忆,使他更觉现时身为囚徒生活的痛苦难以缄默,因而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报道春天讯息时,毫无喜悦之感。

春光,对他只剩下枝枝落红,屈辱生活又历一年。

自然景象不能使他消愁解闷,只使他更锥心泣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是他无限悲戚心怀的真实写照。

一字字重如铅块,泪血凝结。

这笔调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如出一辙,感人至深。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对故国无限眷顾和对故居犹在、物是人非、河山易主的哀叹溢于言表。

他越追缅过去越感愁思难禁,愁丝百结无法解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正是江流不断的无限愁、怨、恨。

词人时而将视线投向过去,时而收归现实,几放几收,大幅度跳跃,借词中字句真实地表达了他欲忘往事忘不却,欲断愁思断不绝的翻腾不平、痛上加痛的心情。

诗词总是用形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抽象的思想必然借助具体的形象才会有生命力。

作者是深得个中三昧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生动,堪称“词眼”,以浩荡奔腾不息、刀劈剑斩不能断的江水,比喻理不清、解不脱、禁不了的愁思,贴自然。

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非同一般,精妙之极,远胜千百句“愁愁愁”,与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愁产生的结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各有千秋,同为后人称誉不绝。

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少游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都是词中佳句,在后人口中传诵,但与李煜的词句比,不是失之于显露,就是显得过于纤巧,自然、生动、情韵均不及李词。

3、不过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语序其词作的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云流水之感,清爽明快,极近口语,语气连贯,表达思想更为准确;语言不仅具有本色美,而且具有醇厚的诗意。

如:《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二、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注重采取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感浓缩于同一词中,体现出强烈的时空概括性;而且,其概括往往是人们经常见到、感到、体验到的典型事物、典型心理和典型感受,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春意将阑。

罗衾不暖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后期作品,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抒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

上阕前3句,写生活环境:帘外,潺潺雨声,落红无数的暮春;帘内,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住五更寒气的侵袭。

以前过的是富贵帝王的生活,现降为阶下之囚,备尝艰辛与屈辱,词人怎能不悲感交集?“此中日夕以眼泪洗面”,就是他当时悲痛的心情的表白。

接下去,一反常调,写他“梦里不知”已做了俘虏,仿佛已经忘却故国和失去政权的痛楚,贪享着片时欢乐。

身处困境中,故意只言其欢不说其悲,饮泪强笑,比直说悲痛更觉悲痛十分。

这是生活辩证法,用于文艺,则成艺术辩证法。

词下阕,以“独自莫凭栏”的自我警告,进一步衬托那眷恋与痛苦交织的情思,5个字包含极其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结的苦果,诉说故国山河已易姓,想见她一面也不可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譬喻照应“春意阑珊”,又说明“别易见难”的程度,像落花为流水卷去,一去不复返,一在天上,一在人间,要见面是“难于上青天”了。

与祖国一别竟成永诀,何等凄苦!“往事只堪哀”,不堪回首,违心地劝诫“独自莫凭栏”。

不去凭栏眺望,能否就从心中抹掉眷念的故国、消除掉亡国的痛苦?这是词人自己最理解的啊!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字、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李煜善于发掘典型处境与典型心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再加上如此合乎人情事理的哲理句的出现,无疑增强了词的说服力,因此,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词作通篇和谐完美1、在立意谋篇上,做到声情与文情的协调一致早期的《浣溪沙》、《菩萨蛮》、《渔父》等调,声情细腻平和;晚期的《破阵子》、《乌夜啼》等,拍式错落,抑扬顿挫;2、依据感情的发展变化结构篇章3、重视结句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上片选取舞会中最令人激动的两个亮点来表现,一写宫廷舞女的表演,一写音乐的演奏。

一排排的宫女从殿后闪亮登场,鱼贯而出,载歌载舞,优美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