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艺术成就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S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战国策》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对“士”的形象的塑造,如纵横之士、勇毅之士、高节之士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塑造能力。
2.情节安排:《战国策》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作者善于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来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语言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4.叙事风格:《战国策》在叙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5.修辞手法:《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同时,它还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使得《战国策》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
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专注于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的阐述上。
战国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和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流传下来的文献与战国国家有关,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战国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体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形式主要有对话和叙述两种。
对话形式通过角色间的问答展现出战争决策和探讨中的争论,以及君臣之间的交流;叙述形式则采用故事和历史的方式,讲述各国之间的战争、政治和外交等。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战国策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战国策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策对军事战略的阐述至关重要。
它包含了兵法、战术和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军事指挥员的教育和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战国策也关注国家政策和外交。
它探讨了各国政治人物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治国策略和应对外敌的方法。
通过这些描写,战国策不仅把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深入研究了治国理政和外交策略的要领。
这种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独特的阐述方式使得战国策在文学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最后,战国策以其优秀的艺术特点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战国策在叙述中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开,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同时,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得复杂的战略和政治理论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这种独特的艺术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和愉快的阅读方式,使得战国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总之,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体现在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上。
它的独特形式和文体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深刻思想内涵展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艺术特点使其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战国策》艺术成就
10涉外二班孙亚伟20101004228
摘要:《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
风格,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运用各种艺
术手法, 创造出众多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也是《战国策》的重大
艺术成就之一。
《战国策》为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些离言故事, 丰富了我国的语言
宝库, 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
关键词:《战国策》艺术成就散文风格散文体的逐渐成熟艺术手法
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凡三十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魏、韩、赵、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个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二:艺术成就简析
历代封建文人对《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持否定态度, 但对它的写作技巧、艺术成就却是赞扬备至的, 甚至把它作为典范文章进行学习和鉴赏。
下面我们浅谈下《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
这种风格当是那些思想活跃、政治经验丰富的士人们在游说活动中, 适应巧设机谋、互相辩难的特殊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是他们精神风貌的体现。
这种风格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而表现出来的,其特点是铺张扬厉、雄辩态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
它的叙述多能作到简洁明快, 流利酣畅, 它的论述和辩驳更是旁征博引, 条分绒析。
其行文或曲折迁回, 婉转含蓄, 或单刀直入, 准确犀利。
至于其词汇的丰富性、叙述的条理性、说理的鼓动性、辩论的逻辑性、悄节的曲折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修辞的巧妙性, 都是它前代和同时代的其它作品所不可企及的。
2、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战国策》中既有
生动具体的叙述文, 又有层次清楚的论说文, 也有针锋相对的驳沦文∋其它如辞意恳切的书信文、精巧的寓言和故事等, 真所谓“文体大备”, 蔚然多姿了。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说:“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足见各种散文文体至战国时代已经完全走向文学化, 并已相当成熟。
3、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创造出众多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再次,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创造出众多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也是《战国策》的重大艺术成就之一。
似乎《战国策》的作者们已经认识并掌握了创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如在特定的环境和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性格、品德和气质, 通过人物的语言, 特别是富有个性的独自、对话、辩论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通过编织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间言行的鲜明对比等手法, 来塑造人物形象, 从而使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其中有君王、后妃、将相、谋臣、策士、平民、阴谋家等等。
这些众多的人物, 毫无公式化、脸谱化的弊病, 而有着各自的独特形象。
同是君工, 就有昏耽无能的楚怀王、沽名钓誉的燕王哈、虚心纳谏的齐宣王、复国枣资的燕昭王、锐意革新的赵武灵王等, 同是将相, 就有深谋远虑的范唯、委婉讽谏的邹忌、知己知彼的白起、忠直蒙冤乐毅以及性格各异的“战国四君子”, 同是谋臣, 而度卿、庄辛、莫敖子华等人各有不同的才干和个性;同是士人, 既有见利忘义、朝秦蓦楚的无耻之徒, 也有唐且、荆柯、冯谈、颜周, 聂政、餐仲连等奇人高士, 特别是鲁仲连的形象, 更显得异彩焕发, 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士”。
这些形象不同的人物, 在《战国策》一书中是不胜枚举的。
《战国策》好似一幅内容丰富的画卷, 把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统统描绘进去了, 而这些人物又各以自己的鲜明形象活跃在读者的心目之中。
最后, 策士们为了增强自己游说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有意收集或创作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离言故事, 运用于说辞之中。
诸如“孤假虎威”、“画蛇添足”、“鹉蚌相争”、“南辕北辙”等等, 至今还流传在人们口头上, 成了富有普策性和寓意深刻的成语。
《战国策》为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些离言故事, 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宝库, 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P85
【2】霍旭东《文学史》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