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语言方面: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 记事叙述完整, 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 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 放言无惮;情感真实, 贴近生活;气势雄壮, 纵横驰骋;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 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 但是, 《左传》受编年体影响, 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 从而道德意味浓厚, 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 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 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 阐述自己的论点, 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 讲究铺张夸饰, 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 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 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 置地有声;议论说理, 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 第一段苏秦的说辞, 对偶句、排比句叠出, 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 句式短促, 整中有变, 声调铿锵和谐, 词锋雄辩犀利, 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 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 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 但两者相比照, 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 纵恣多变, 委曲尽情。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S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战国策》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对“士”的形象的塑造,如纵横之士、勇毅之士、高节之士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塑造能力。

2.情节安排:《战国策》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作者善于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来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语言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4.叙事风格:《战国策》在叙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5.修辞手法:《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同时,它还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使得《战国策》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

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史记》与《战国策》是秦汉时期历史散文中的两部重要着作,《史记》更是其中里程碑式的代表。

从时间上看,虽然《战国策》成书时间较《史记》为晚,但因其中各篇成文要早于《史记》,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因此司马迁着述《史记》时对《战国策》中多篇亦是颇多借鉴。

《战国策》主要侧重于说理记言《,史记》侧重于记人和叙事,二者各有侧重,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区别较为明显。

本文将从两部着作的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

一、从叙事技巧看《史记》相较于《战国策》的创新《战国策》的一个特色是其中大量的对话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点几乎可以说是单调乏味的,也限制了其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战国策》中各篇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描写与《史记》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展现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的描述来实现的,这些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的语言交流,大都是策士的辩论性语言,对于心理变化和活动的观察和描写比较少,通过这些辩论行语言,可以窥探出各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观点态度,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就难以通过这些辩论性的语言予以展现。

人物形象如果单纯的依靠语言来支撑,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人物的完整性格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描述。

比如“吕不韦见异人”一节,异人通篇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偶,完全按照吕不韦的安排行事,就像看到一个人却始终看不清楚面目。

作者为了突出描写吕不韦的策谋,完全忽略了对异人的描写或者觉得没有必要。

《史记》中的人物相对的要丰满许多。

《史记》在叙事手法上的另一个成就是于记叙中寓议论。

刘熙载说道:“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即是夸赞司马迁善于在史实记载中参入个人的评论。

《史记》的议论在于每一卷末的赞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史公曰”,其中有赞叹、有感慨、有同情,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

据此也可以看出司马迁本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司马迁在不同的地方都表达了他对项羽的推崇,说他“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有对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种霸道方式争夺天下的反对,更夹杂了对一代霸王最终“身死东城”的同情。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一、引言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部重要的史书,它们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本文将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上的异同点。

二、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1. 史实与虚构的结合春秋左转国语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

其中,既包含真实的历史事实,也穿插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和对话,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时,通过对话展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与晋国的较量。

2. 多角度的叙述春秋左转国语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观察,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不同人物的立场和观点被充分呈现,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思考性。

3.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春秋左转国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简短的对话和描写,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时,用“齐桓公如同一匹烈马,管仲则是能驾驭这匹烈马的马夫”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4. 故事的主题和寓意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注重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传达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吕尚和齐宣公的故事时,通过对吕尚的赞美和对齐宣公的批评,表达了对贤能的崇尚和对昏庸无道的批判。

三、战国策的叙事艺术1. 国家政治的叙述战国策以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为主要叙事内容。

它通过对各国国君、大臣和将领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描写,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例如,战国策中描写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和赵国的外交策略,以及魏国和楚国的争霸之战。

2. 策略与智谋的展示战国策注重展示各国政治家和将领的智谋和策略。

通过对话和描写,展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的智慧和谋略。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亦名《国策》,全书共分十二国策,主要包括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主张和辩论游说之辞,也因此而得名;这部经典史书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国别体先例。

由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背景和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战国策》虽繁多冗杂,但反映了思想艺术较为活跃的社会历史特征。

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策》还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艺术在先秦文学史上空前成功,它的出现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新高峰。

一、投其所好纵横家们同为给君主筹谋划策的谋士,却不一定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有一部分是真正为国为民而尽心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的一致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所重视采纳。

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动乱不安,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多昏君庸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纵横家们提出的建议,往往需要投君所好,既能提高君主对提议的重视程度,又可以获得君主的认同,使其乐意接受自己的提议。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周君惶恐秦夺取九鼎,并告知颜率这件事,于是颜率赴齐借兵求救,他从两方面说服齐王借兵援周:一是“存危国,美名也”,即是从获得美名的角度向齐王说明同意借兵的益处;二是“得九鼎,厚实也”,即是从得到财物的角度向齐王透漏若借兵救周则遗之九鼎以回报。

综合两点利益,齐军出兵救援东周,于是秦兵撤退。

无论是美名抑或是财富都是君主十分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才成功打动齐王得以救周。

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开始执政,秦国便加紧对赵国进攻,赵遂求援于齐,齐要求把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作为质子,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赵太后仍是以“老妇必唾其面”回应。

触龙拜见太后,他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身体健康情况入手,从散步到饮食,再借为自己的小儿子谋求官职,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入手,使赵太后逐渐放下防备,步步递进,引导太后明白其中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国策》的独特叙事结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由刘向校理群书,去其重复,共有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

《战国策》从地域的角度划分,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其具体表现为表层和深层两种叙事结构。

1、表层叙事结构在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中,通常都会有一位统治者和一位策士。

策士为了成功地说服君主,都通常会引用一个寓言或者历史故事。

首先在叙述这些的寓言或历史故事时,都由策士们所讲述。

其次是故事之外的叙述者所讲述的旁白。

所以,读者既能感觉到这位叙事者是在叙述故事,又能明白他的身份是处在故事之外。

也就是说作者叙述了一个策士为说服君主而讲述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故事。

二这样的例子,在《战国策》中是大量存在的比如说《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齐》中,甘茂流亡到齐国,遇到苏代,希望苏代能给予自己一定的帮助,于是甘茂为苏代讲了一个处女无烛的故事: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义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甘茂把自己比作无烛的处女,甘愿为苏代“扫室布席",于是后来苏代游说秦王和齐王,使得甘茂在齐国取得了上卿之位和十分优厚的居住条件。

在这里,处女无烛的故事是由甘茂讲述的,其中反映了甘茂与苏代的故事,是由故事外之的叙事者讲述,而整个故事的结构是由文章作者所创设。

又好比《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中“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当苏秦想去劝说时,孟尝君决绝地回应:“人事者,吾己尽知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这时苏秦想出了“以鬼事见君”。

苏秦为孟尝君叙述了一个土偶人与桃梗的故事: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日:“子,西安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两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予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听完这个故事后,孟尝君毛骨悚然,想到如果自己去了秦国,岂不成了不知“漂漂者将何如”的桃梗,就改变了原来主意。

在这篇策论中,土偶人与桃梗的寓言故事由苏秦讲述的。

叙事者又为我们展现了孟尝君将入秦,众人劝谏无用,于是只好要苏秦出面的背景。

这个故事我们称之为苏秦的故事。

而被叙述的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称之为作者叙述的故事。

由作者构造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在这个背景当中出现了苏秦与孟尝君的直接对话。

而在对话当中,又借用苏秦之口,讲述了桃梗与土偶人的故事。

这种三层结构的叙事结构,就是《战国策》的表层叙事结构。

2、深层叙事结构上述总结出来的叙事结构类型,是《战国策》故事的表层叙述结构,而更深一层次的结构是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所带来的传统和变革冲突。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硝烟四起,各种思想进行着激烈碰撞。

在各个国家的策士,摇唇鼓舌,使尽浑身解数,想让各国的统治者约纵或连横的表面下,实则暗藏的是策士们追求利益和权势不可遏制的欲望,以及十分强烈的实用主义手段。

《战国策》一度被认为是历朝历代谋士们的教科书,刻画着各式各样的纵横之术。

但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对自身利益的无止尽的追求。

对策士而言,无论奔走于各国游说,还是对于君王的雄辩。

不是为了自身的“立德、立功、立言”,而是为了要让自己取得“金玉锦绣、卿相之尊”。

所以在《战国策》中,随处可见的是公开追求权势富贵的行为以及见利忘义的丑恶嘴脸。

在《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中写到,苏秦在落魄之时与名利成就就之后,其父母妻嫂对他前倨后恭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足可以显示战国时代的大背景下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又比如对陈轸之徒的行为,朝秦暮楚已经是司空见惯。

苏代在《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中直接提出:“仁义者,自完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的观点。

在当时那个时代,像尾生一样仁义信用的人,会被人家耻笑;家庭关系和骨肉亲情也需要靠金钱和权势来维持。

策士们为了在统治者和贵族们面前,争得一席之地,获取荣华富贵,不惜栽赃陷害他人、造谣坑骗,可谓是各种卑鄙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这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特殊社会下的环境、君主、贵胄、甚至是一般社会成员,都是极为现实的,在处理问题时,无不持面对现实的态度,以利益为核心,相互利用、相互攻击。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正是由于策士们追求利益权势的最大化的结果,无所不在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才是《战国策》众多权谋奇策、阴谋诡计背后的动因所在。

换而言之,这也是《战国策》一书深层叙事结构的主要内容之所在。

二、叙事时恢宏磅礴的气势,深入浅出的表达及逻辑严谨的论证叙事简练,详略得当是《战国策》的显著特点,叙述从大处落笔,而且善于写复杂的事件和重大的场面,不仅仅是单纯地叙写琐碎的小事,叙述这些琐事的同时是为了反映出更大的主题。

叙事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恢宏磅礴的气势《战国策》里的叙事话语虽然多是纵横策士的风流谈吐,但是合上书,就感觉到一股纵横捭阖的气势便扑面而来。

这些敷张扬厉、肆无忌惮的言论往往能让人感到。

可能只是几个弱小的身躯在书页间活动,但他们却能引起翻江倒海、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请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中,苏秦是如何说服年幼的赵王的: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本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

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如是则伯业成矣。

苏秦的华丽夸张语言,勾勒出了赵国加入合纵联盟之后的动人前景,即描述了赵国不参加合纵,而参加联合秦国的不利之处,又为赵王分析了赵国的有利因素,接着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见建立千古功业而不必用向秦王臣服。

最后,苏秦通过比对秦国与六国的实力,揭示了连横派只为了自己私利的本来面目,且为赵国谋划了详细的参加合纵联盟的方案。

苏秦的语言气势磅礴,铺陈华丽,立意高远,能非常有效的说服和感染赵王。

因此,他的言论获得了赵王的赏识,赢得了赵王的亲睐。

2、深入浅出的表达《战国策》中有着大量寓言和比喻,它们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通过有趣的寓言,比如说狐假虎威、危如累卵、画蛇添足、轻如鸿毛、抱薪救火等等,让许多复杂难明的情况和道理就好像一幅清晰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眼前。

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

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以是。

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算成.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由于楚襄王的骄傲自满,没有看到秦国已经对楚国垂涎欲滴,虎视眈眈。

庄辛阐明了当时的形势就好像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清晰而生动的画面使得楚襄王震撼不小。

用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阐释复杂的道理和相应的情况,这些都靠的是纵横策士的智慧,也是《战国策》叙事艺术中的特色和亮点。

3、逻辑严谨的论证战国时期,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策士,是有着很高要求的。

不仅仅要有非凡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过人的智谋和胆识。

他们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

还要掌握各国近期的情况和长远的计划,甚至还要了解统治者的个性与民间习俗。

只有当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之后,他们才能在君主面前进行深入分析,权衡利弊。

可是,如果要统治者接受他们的主张,就离不开逻辑严谨的论证。

比如在《秦策四·秦王欲见顿弱》中: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

王知之乎?”王曰:“弗知。

”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

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

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

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

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秦王悖然而怒。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顿弱首先用商人与农夫作对比,批评秦王对其母后不孝,既无名又无实,连商人和农夫也比不上。

指责其过失,引起秦王的重视。

然后又由此指出“威不掩于山东”的现实状况,为秦王分析了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为他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并主动要求秦王能够给黄金万两,代表秦国出使六国,从而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

面对这种鲜明的对比论证,秦王自会作出正确选择。

三、叙事手法呈多样化的特征1、语言生动活泼阅读过《战国策》文本的读者都知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充满意趣的对话,那些对话深深地反映了《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

第一是劝说型的对话。

这种类型是《战国策》论辩中对话的主要类型,它是立于双方观点有冲突的基础上。

在论辩中,对话的一方需要说服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战国策》中出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类对话中,对话双方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持对立的观点,论辩双方必须以对方所说的相关话语和观点作为前提而展开论辩。

纵横家们常常用听、观、探、引四种方法来揣度对方的情和理,同时再用其来反驳和论证之前对话中所获取的信息。

在《韩二·楚围雍氏五月》和《韩三赵魏攻华阳》两篇文章中,韩国求助于秦国,而秦兵迟迟不肯相助,韩使就佯装称病,日行一县,并对秦国的大臣说:“韩未急也……韩急则折而入于楚。

”楚、韩、魏三国将要结成联盟,以对付秦国。

“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

”我们仔细看,在此篇文章中,韩国使臣把韩国单方面的危机变成秦国与韩国共同的危机,这里便显现出高超的劝说技巧。

第二是谈判型的对话。

该类对话通常以两种形式在《战国策》中出现,一种是谋臣策士向统治者献计进言,多写策略计划,带有一定的虚无性。

比如在《西周策·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中,它的语言形式主要是描述预想的谈判过程。

另一种则是描述实际发生的谈判事件,具有写实性。

就像《西周策·雍氏之役》、《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