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 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亮剑》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小说,其审美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节的高潮迭起,让读者情绪跟随情节变化。
小说以抗战初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围绕抗战英雄杨树达及其身边的战友们展开。
情节结构上,小说采用了回溯式叙事,将主人公们的青年时期、抗战前夕的生活和事件交织在一起,刻画了他们忠诚、勇敢、聪明、机智、善良的形象,让读者们情绪充分参与其中。
在小说中,杨树达和他的战友们所经历的生死考验、兄弟情深的形象也深刻地吸引着读者们的情感。
其次,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富有战争生活的特色。
小说的语言写实、生动,全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抗战时期士兵们的生活和战争场景,直观地展现了抗战时期的历史风貌,蕴含着严肃的历史意义。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准确地反映了当年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情绪,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最后,小说中部分章节呈现出诗歌式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极佳的艺术享受。
如小说中描述志愿军攻打铁岭时的战斗过程,运用了较为抒情的叙事手法,一幕幕地描绘着士兵们的血与火、激情与生命,将激烈的战争场景与美感相互融合。
这些抒情的描写不仅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意义,也给小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在以上这些审美模式的结合下,《亮剑》这部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中国抗战时期士兵和指挥员的英勇形象,并将其歌颂和推向了高潮。
小说的通俗易懂、真实感人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爱好者追捧。
亮剑的沟通艺术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
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
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
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
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
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国家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松下幸之助说,“管理的实质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的确一个团队的沟通成效决定一个团队的业绩。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达到高效的沟通,除了学习沟通技术,沟通者本人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态度,沟通技术解决的是沟通的能力,而所有的能力必须赖于正确的态度。
一、行为的主动性。
比如在工作中,和要同事打交道,我们必须要积极、主动,不要等着别人来找你,然后你再使用所学到的技术。
正如喜欢交朋友的人坐火车,都会主动和周边的人打招呼,并且通过真诚、善意来消除别人的敌意。
二、除了主动性之外,对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必须要有“我一定能行”的决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不但自己具备这种决心、乐观心,还要善于把自己的“我一定能达到目标“的这种决心传递给周边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信息可以延伸为内容、关系、情绪、行为四个要素,即在沟通的过程中,当事人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内容,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决心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团队成员,这样,所以的团队才能拧成一股绳。
浅谈电视剧《亮剑》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巧妙消解

浅谈电视剧《亮剑》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巧妙消解毫无疑问,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正如有的人所评论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等等;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每次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碰到电视台播放《亮剑》,我都会看下去,无论内容是否看过。
也正是如此,每次都看不全,所以我干脆买了一套光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过瘾地看完。
《亮剑》中有好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楚云飞、和尚、李云龙的顶头上司旅长等,毫无疑问的是,李云龙这个英雄是电视剧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不过,我们仔细研究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发现这个英雄形象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物形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给英雄的形象定下什么确切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英雄的形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气宇轩昂,英气凛然,服饰得体(即便不奢华也应该是干净整洁),尽管偶尔也有《水浒》塑造出个别类似于矮脚虎王英的英雄代表,但是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屈指可数。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却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个头一般,身材说不上魁梧,面目近乎龌龊,再加上衣服很少有干净的时候,尤其是领口招牌式地肮脏,走路的时候甚至也是歪歪扭扭的,整个就是一幅邋遢的样子,至于气质什么的则更谈不上。
从这个方面来看,《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
二、人物语言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也没有限定英雄的语言方式,但是一般来说,英雄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冠冕堂皇”的,充满高尚和正义,起码说是不应该说粗话的,即便是气得快要发疯,也顶多一掌劈翻桌子或者一刀砍断大树什么的,语言上向来都是收敛的,必须与英雄的形象相符。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嘴的粗话,动不动就是“他娘的”。
欣赏剧中语言 刻画人物性格

欣赏剧中语言刻画人物性格--《亮剑》《亮剑》是一部融战争史与传奇色彩于一体的军事题材作品。
这部电视剧一经面世,尤有如一股新鲜的空气,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创造了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高收视率。
《亮剑》之所以能从军事题材类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与该剧的独到的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主要人物“李云龙”的性格刻画。
而人物性格刻画又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因此本文试从《亮剑》主要人物“李云龙”的语言,来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
人物语言是电视剧塑造人物形像,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虽然剧中每个人物都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不同的人物使用语言说话时,却能反映出各自的不同性格,言如其人,千人千声,这就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定要做到性格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有利于观众理解人物的性格。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是符合社会现实情况的,现实生活中,不同职业、时代、地域的人语言各不相同。
观众通过剧中人物和其他人物的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越符合现实情况也就是越性格化,也就越能加深观众对电视剧人物性格的理解,增强对电视剧情节的......都梁的剧本,主角总是特别有看头,《亮剑》中看的是李云龙。
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带着草莽之气。
说话做事略带着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
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这一形象的理解。
看《亮剑》,看的是军人的快意恩仇、英雄气概,看的是李云龙的洒脱不羁、从心所欲,看的是带着毛边也带着豪气的故事。
都梁的作品在结构上或许不那么精巧、手法上也不那么圆熟,但它生动鲜活,让人耳目一新。
《亮剑》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但让我深受感动并不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剧情刻画,也不是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场景描写,而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对剧中灵魂人物李云龙那细腻而逼真的刻画。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范式转换——论电视剧《亮剑》的艺术特色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范式转换——论电视剧《亮剑》的艺
术特色
高杨;张远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语境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并导致审美范式的当代转换。
在此背景下,电视剧《亮剑》突出地体现了影视作品在视觉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变化。
影视作品的内在构成质素已经难以稳定地承载原本的意义,而是向新语境中适合自身存在的方向滑动。
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要求我们重新衡定艺术理论的轴心概念,对形象、情感、审美等构成审美范式的基本概念的变化进行清晰地判断。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高杨;张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1
【相关文献】
1.红色场域下的“去政治化”历史呈现——以《亮剑》为例看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得失观 [J], 黄传波
2.试论电视剧《亮剑》的当代审美意义 [J], 王宏根
3.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国产电视剧题材分析 [J], 叶梓
4.审美批评模式下对近期古装电视剧的审美反思 [J], 何双百
5.自恋·掠夺·寄生——多元文化语境下古装电视剧的文化品性 [J], 钱春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情节的小说,作者有精湛的叙事技巧,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情感抒发、热血场景等手法,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大时代。
本文将从审美角度对《亮剑》进行分析探讨。
一、情感的体现《亮剑》中情感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姚楠、唐宛如之间的误会和相爱相杀的情感纠葛,刻画了士兵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小林章标的母亲对于儿子去抗战的支持和理解,塑造了一个母亲最纯粹的母爱;“铁三角”中强大的牵连和相互扶持,表达了战士之间的义气和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情感的表达,有些是温情脉脉的,有些是悲伤深重的,有些则是火热的热血。
作者通过情感的丰富表达,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共同心理,而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争在人类之间所引发的空洞和脆弱。
二、场景的渲染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场景渲染融入角色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战争危机,将小说的情节推向巨大高潮。
例如,“驾驶员组长杨仁宇在沙地上开出了一道深深的路,把一整个强渡黄河作为任务的指令,深深地刻在了手心,也刻在了心里深处;当越过河面的时候,杨仁宇迎面冲上来的水汽,却像是火般燃烧起来,他用两只手硬生生地把指令握在手心,这时指令的分量,不仅仅是一点军令,更成了他们三十人生与死的关键,一会儿可以是盛饮的黄河,一会儿又变成了炽烈的熔岩” 这个场景包括个人、环境、功利、意义等因素,赋予人物以超凡的意义和决定人物命运的重量,使故事情节推进得更紧张、更悬疑等等。
三、人物形象的构建《亮剑》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角或是露脸形象,都非常鲜活。
例如,“亮剑”姚楠、唐宛如等主角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其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都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故事背景,也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依靠。
总而言之,小说《亮剑》具有热血、感性、多元和锐意等性质,游走于音乐和电影的审美之间,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抗战精神和人性的探寻,通过小说中的场景、情感和人物等艺术手段,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氛围和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以及对于那段历史的发人追思。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小说,以其深刻的审美模式而闻名。
本文将对《亮剑》的审美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和影响。
在审美模式方面,小说《亮剑》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勾勒出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斗,以及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让读者在悲壮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还要忍受着战友的牺牲和自己内心的煎熬。
这种残酷的战争场景和人性挣扎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小说《亮剑》通过对战争中的爱情和友情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温情和感人的审美情感。
作者通过主人公何子歌与妻子、战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对爱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悟。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和妻子的深情相拥、战友之间的生死相依,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情和情感的真挚。
这种温情和感人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小说《亮剑》在审美模式方面还展现出了一种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在战场上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和责任感。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理想与追求的描写,勾勒出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即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该有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价值观的展现,让读者在小说中产生了对理想与追求的共鸣和敬仰,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在《亮剑》的审美模式中,还展现出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对历史的反思,勾勒出了对战争和暴力的批判和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种种不幸的揭露和反思,引导读者对战争和暴力产生批判和反思,从而使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增强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小说《亮剑》以其深刻的审美模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温情和感人的情感,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亮剑的沟通艺术

《亮剑》中的沟通艺术探析按:电视剧《亮剑》播出后倍受企业管理者的喜爱,其主人公李云龙爱憎分明的性格、不拘一格的战斗指挥艺术、高超的团队教训技术等同时也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欣赏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也是如此,现笔者就其中的沟通艺术作抛砖引玉之笔,以期与同行交流。
剧中人物在不同的场合,其沟通方式亦随之变化。
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一般就只有几个主要场景:战场一线、战场指挥所、后方指挥所、驻地、训练场等。
战场上的沟通必须是绝对的权威性质、不容置疑,在第一集李云龙正欲对板田联队实施突围攻击时接到了后撤的命令,但他审时夺势决定不执行上级这一命令,仍然要从正面突出重围。
我们看一下当前时的沟通:一营长张大彪提醒:“团长,这可是违抗上级命令。
”李云龙:“张大彪”张大彪:“到!”李云龙:“我问你,新一团谁是团长?”张大彪:“报告!新一团团长是李云龙!”李云龙:“执行命令吧!”这是一段典型的上下级面对任务时的沟通,在任务面前,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下属的沟通必须是这种权威式的沟通,不与其争论谁对谁错,作为下级只执行从命令。
对象同样是张大彪,打完仗后却是另一种沟通方式。
李云龙手端酒碗:“大彪,喝一口!”(此时的称呼己然发生变化)张大彪一饮而尽,李云龙着急:“你个兔崽子,给老子留点!你咋这么实在呢?”简单的一碗酒、两句话,把上下级之间平时的沟通内涵全部包括其中。
给大彪喝酒,是对其出色表现的鼓励;与其争酒喝,显示出上下级如兄弟般的私人情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私下对员工多鼓励,对员工投入感情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必备要素。
军人在训练场上如同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这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要求管理者必须了解情况,否则就会造成沟通无效。
新任骑兵连长孙得胜在进行马术辟刺训练时被团长、政委喊到眼前,针对个别战士基础差、动作不到位的情况,团长与政委分别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政委赵刚:“听说你有打骂体罚战士的现象,以后坚决要杜绝!”(指出问题,没有提出出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剑》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亮剑》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影视剧,无论是故事情节方面,还是演员表演方面都十分精彩,不过,《亮剑》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独特的语言风格,我认为,它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亮剑》这部影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主要语言风格特点
(一)粗放豪迈
豪迈粗放的语言风格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这批中国军人,如和尚、孔捷等都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他们因为生活所迫而加入了军队,所以他们的性格就是较为粗犷的。
纪律严明的军队并没有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反而“变本加厉”。
在《亮剑》这部影视剧中,从将领到士兵无一不说粗话,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是传统了。
导演在处理这些军人的语言以及对他们描写时,语言风格便呈现出粗放豪迈的特点。
首先,他们以:“大老粗”自居,在称呼上,自称为“老子”,称别人为“小子”、“泥腿子”、“鬼子”等等。
其次,他们说话时常有一定的粗话,比如:“他娘的”、“狗日的”、“奶奶的”、“狗娘养的”等等,剧中多次对话都包含一定的粗话,比如张部长说:“你狗日的就不像个当兵的,是他娘的商人,心算是黑到家了,我已经多给了你们独立团十箱了,还他娘的贪心不足。
”李云龙说:“我早听别人说...这回可真信啦,是他娘的抠,这又不是金元宝,你存着想下崽咋的,你要不给,老子今天就不走了,你小子还得管饭。
”
孔捷说:“你小子那次就是仗着在你地盘上,敢缴老子的械,妈的...一有你撑腰,你那帮熊兵他妈的六亲不认,差点把老子捆起来”。
剧中不只是李云龙这些没有文化的农民军官,就连赵刚这样接受过教育的大知识分子到了部队里,也变的粗话连篇。
赵刚是个知识分子,在进入部队之前,他还是“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时北平燕京大学的学生。
如此高的学历,在当时的八路军部队中当属凤毛麟角了。
而当他进入部队,与李云龙朝夕相处之后,就渐渐地被草莽英雄李云龙所影响,他学会喝酒,说粗话甚至是骂人,比如:“站住,把烧鸡放下,老子担心吊胆了一天,你狗日的该给我点精神补偿。
”“老李,你装什么蒜,有话说,有屁放”。
当然,豪迈和粗放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粗话上,若只有粗话,也只能体现其低俗。
再看以下例子,“...所以说话也随便惯了,彼此不骂几句就太见外了。
”“人家吃肉咱不眼馋,可好歹也给口汤喝呀。
别拿自己当根葱似的,谁拿你蘸酱吃呀”“在酒桌上大家代表的可是中国军人的形象,头可断,血可流,就是喝死面子也不能丢。
”这些语言也同样体现了粗放豪迈。
在电视剧中,这些语言贯穿始终,虽然有点夸张,令人捧腹,但也不失为一种风格。
(二)大量俗语歇后语
除了粗语的使用之外,剧中还大量使用歇后语、俗语等。
俗语如:好心当成驴肝肺、虱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
歇后语如:猪鼻子上插大葱——装相(象),脱了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骑单车放屁——冒充摩托。
(三)大量专业术语
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影视剧,剧中也包含着很多与战争相关的专业术语,武器设备方面比如:红缨枪、零式战斗机、三八式步枪、希卖司“MP38”型冲锋枪、马克辛重机枪、卡宾枪、美国M制坦克等等。
战术方面:地雷战、麻雀战、白刃战、凌空爆炸、主攻、佯攻、集火射击、空中轰炸、单发、连发、点射、海空战、宣传战等等。
格斗方面:一对一格斗、腿功、拳掌、别肘擒拿、脱腕、反擒拿等等。
其他方面比如:腹背受敌、交叉火力、弹药基数、火炮口径、机动能力、装甲厚度、行驶速度、66式军服等等。
在一些战役描写中,官兵之间的对话还使用军事密语,还原当时战争的真实情况。
(四)语言风格多样化
剧中不仅仅又粗放豪迈的语言风格,还有以田雨为代表的细腻温柔的语言风格。
田雨、赵刚、冯楠等都是自小收国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在当时的中国都算是大知识分子,因而他们的语言也是极其文明及抒情的,带有文人特有的气质。
剧中在描写田雨他们的内心独白、感情及心理描写时的语言则是异常柔婉与抒情的,使得对他们的感情描写显得细腻而真挚。
新婚之夜,田雨想给李云龙写管道异的《我侬词》,比如“...忽然,暴风雨掠过湖面,卷向黑沉沉的远方,刚才还喧嚣的湖面恢复了平静,乌篷船静静地随波逐流,船体在轻轻摇晃,明月倒映在水面,远处又亮起点点渔火,范仲淹时怎么说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初夜的心理描写)“回想当年,你我欢笑畅谈,剪烛西窗。
如今,你芳宗杳杳,人如黄鹤去,....
夜没有星光,我怦然心动,像是听到远方传来的一种声音在召唤,
二、语言风格作用
(一)丰富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使一个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了起来,比如豪迈粗放的语言风格,则把以李云龙为首的军人的热血性格鲜明的体现了出来。
通过细腻的语言风格,则把田雨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了出来。
他们在一定时期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他们性格的一定变化。
比如赵刚刚到部队时的语言风格和他后期的语言风格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描述了赵刚在军营所经历的性格变化。
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语言可以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粗话、骂人增强了军人们的士气,使得他们的话语有气势,军人的刚强与神武之气顿时深刻的凸显了出来,正是这种刚强与英勇神武、正是这种气势使得李云龙他们的语言而豪放,同时,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感细腻、体贴入微、文采奕奕也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出来。
(二)拉近与观众距离
剧中粗话的使用是对民间语言的挖掘,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其他影视剧中又很少体现的粗俗之语搬到电视荧屏当中。
俗语、歇后语则是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是以形象为主的通俗口语,易于理解,读起来十分生动,也更加幽默诙谐。
通过粗话、俗话、歇后语的使用,无疑使影视剧与观众生活更加贴近,自然便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观看的兴趣。
人物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这就使我们生活中的一员,他也会说粗话,也拥有很多普通人身上的毛病,而这正是观众所希望看到的人物,因为这样的人物与观众距离十分近。
(三)场面描写更加真实可信
战争是充满鲜血的,是十分残酷的,剧中粗话的使用,可以说是军人们在面对战争时情感的自然宣泄。
其实不仅仅是李云龙这样的普通士兵,甚至彭德怀元帅在面临紧急状况时都会说一定的粗话。
因此,粗话的使用反而是故事更加具有真实性。
大量军事术语以及专业军事战术的使用,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